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农学院
释义

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是天津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

中文名:天津农学院

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创办时间:197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农业

主管部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现任校长:程治山

所属地区:中国 天津

主要院系: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

学校简介

天津农学院(东校区)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是天津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1976年在武清县(现为武清区)内筹建,当时设5个系5个专业。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农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始在农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兽医、园艺等专业授予学士学位。1985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迁入现校址。2001年10月,天津市城乡经济学校并入天津农学院,现为天津农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大柳摊村(津同公路19号)。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9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

历史沿革

1976年天津农学院(筹)创建

1982年天津农学院(筹)升格为天津农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天津农业学校、天津市机械工程学校、天津市经济管理学校、天津水利学校合并组建天津城乡经济学校

一、天津农业学校

1973年天津农业学校创建

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校

天津农业机械化学校更名天津市机械工程学校

三、天津市经济管理学校

1965年天津水产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天津水产学校

天津水产专科学校历史沿革参见天津:“天津水产学院(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天津水产学校更名天津市经济管理学校

四、天津水利学校

1974年天津水利学校创建

1995年天津市水利局党校并入(合署)天津水利学校

1995年天津市水利局职工培训中心并入(合署)天津水利学校

1996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2002年天津城乡经济学校并入天津农学院

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在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以农科为主体和优势,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鲜明办学特色。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学校建有2个市级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988人,其中专任教师588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9人。教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3人,硕士学位的269人,有教授91人,副教授24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天津市授衔专家1人,市级优秀教师5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人选1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学校还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办学规模

学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1263万元。图书馆藏书56.15万册,国内外学术期刊676种。1999年10月开通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开放式镜像站点。学院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224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676个,语音教室座位数487个。学院建有36个实验室,省部级设置的实验中心1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个,动物医院1所。2003年水产生态及养殖实验室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有花卉组培车间、小型综合实验场、现代化水产试验场各一个。校外挂牌“学一研一产”三结合基地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级9个。

专业设置

学校共设有39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学科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1043人。学校于2007年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果树学、预防兽医学和水产养殖学四个专业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学院教学采取学年制,本科教育4年,高职教育3年,从2004年9月起对2003级及以后的本科生试行学分制。目前所设学科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主要有农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人力资源管理;高职专业主要有,有生物技术应用、信息工程、园林、动物卫生检验、名特水产养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贸易经济、社会工作、英语、花卉设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工厂化农业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发展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是天津市“十五”投资重点建设学科、天津农学院重点学科。

机构设置

党群机构

党委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纪检监察室 工 会 团 委

行政机构

院长办公室 教务处 科技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办公室 人事处

财务处 总务处 保卫处

校产处

直属单位

图书馆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与德国、乌克兰、菲律宾、日本、加拿大、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荣誉奖项

学校以服务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己任,主动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为合理的专业生态群;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强化“宽、适”性人才培养模式,植根津沽大地办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在全市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天农毕业生的朴实无华、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用人单位对天农学子的共识。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自建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2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专家、优秀管理专家和领导干部。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全院取得包括国家级“863”、“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412项、授权专利40项。《天津农学院学报》作为公开出版物,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天津市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列为农业类重要刊源。

近年来,学校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办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招收培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并成功向德国滨根高等专科大学派遣了3批留学生。学校除设专业奖学金外,还有王克昌奖学金、理工科优秀学生奖学金、院级单项奖学金、思农奖学金、成才奖学金等。

跨入新世纪的天津农学院,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 的天农精神,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以服务沿海都市型农业为己任,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为把天津农学院建设发展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风校纪

今天的天津农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 的天农精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以服务沿海都市型农业为己任,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懈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学院领导

程治山 党委书记 1961年12月出生

工作分工:主持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干部工作。

专业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教授)

王刚清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1965年2月出生 工作分工:分管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总务和基建工作,安全保卫工作。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邢克智 院长(全国人大代表) 1956年7月出生

工作分工: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财务工作,兼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专业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

孙守钧 副院长 1961年7月出生 工作分工:分管教学工作,人事工作,图书馆工作,成人教育工作。专业研究方向:饲料作物遗传育种(博士、教授)

薛贵岐 纪检委书记 1958年7月出生 工作分工:分管纪检监察工作,工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党建

赵辉 副院长 1963年6月出生

工作分工:分管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研究生工作及校办产业工作。

专业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与微机控制、智能控制(博士 教授)

专家风采

刘茂春

男,1942年2月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原天津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研究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政府水产顾问团顾问、天津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鱼病学、水产养殖学和鱼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了《鱼病学》、《淡水养殖学》、《鱼病学进展》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由于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他经常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传授给学生真知酌见,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参加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大规格鱼种高产养殖技术推广试验”、“三万亩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研究”、“鲫鱼大面积高产及混养技术开发”、“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津郊连片池塘养鱼”、“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中华鳖(甲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等多项部、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农业部三等奖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农委项目“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改变了天津市传统的以养殖鲢鳙鱼为主的养殖模式,研究成功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及“天农13号”鲤鱼人工配合饵料,彻底解决了天津市人民吃鱼难的问题。该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农委项目“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对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科研成果的推广,对促进天津市乃至“三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他编写的《常见鱼病的防治》以及与他人合作编写的《池塘养鱼新法》、《水生动物饲养知识》等3本科技书均已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小三毛金藻引起鱼类中毒症的诊断与防治”等2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这些书籍和论文的发表对普及水产科学技术、提高水产科技人员及广大渔农的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和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的研究。目前仍承担着多项市级研究项目。

因在支农扶贫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他曾多次被评为天津市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农业部、林业部和国家教委的联合表彰。同时,作为一名老教授,他非常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几年来,他课题组中的青年教师现已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很好地起到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张中庸

男,1929年9月生,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农学院教授、天津市实验动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天津农学院学报》编委,曾任天津市西青区第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教委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兽医病理学分会常务理事,1986年获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荣获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业绩:

一、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防治研究(一)“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2-06。该项目由张中庸和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1.猪囊尾蚴组织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此前在寄生虫培养中,仅仅限于将虫卵孵化为蚴虫和成虫培养,而该项目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以细胞工程技术建立原代培养,形成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在全世界此属首例; 2.“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获得成功,创建了一个生物新品系,在世界上它只属于中国,属于天津。该细胞系的特点是具有形态均一、生长稳定,以及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细胞遗传学性质,而称之为“四性细胞系”,从而解决了猪囊尾蚴细胞培养、培养物的抗原性,以及对本动物(猪)的免疫原性问题。该成果通过了国家的会议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已获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经1998年度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审查、核准为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保密期限五年;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审专家组确认“猪囊尾蚴免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地位”。

(二)“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为国家科委、天津市“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5。本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1.开创了寄生虫病细胞免疫成功的先河,从此寄生虫病可以免疫防治了。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许多寄生虫学者所进行的寄生虫病免疫研究的理想成果。

2.猪囊尾蚴细胞疫苗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意见是:“……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首次采用了细胞工程技术,解决了猪囊尾蚴抗原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确定了细胞苗的制备方法,初步建立了生产工艺,生产的细胞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作为重大成果上报。”并已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和登记证书。

3.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用1 000~2 0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的疫苗,对感染囊虫病的猪进行免疫治疗,结果有87.5%的猪得到了治疗,是本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对开发人囊虫病免疫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二)两项攻关项目获得了两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一项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的科学成果,同属国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三)血吸虫细胞培养首次获得成功:结束了几十年来国内外血吸虫细胞培养均未获成功的历史。以上研究包含36项内容,共写出研究报告60余篇,约30万字,在全国一级刊物发表论文和摘要14篇,在四次四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摘要发表英文论文22篇。在国内几次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及摘要20余篇。培养副研究员两名。

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研制成功的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在技术、理论、产品上获得了三重收获,并已应用此技术原理,开拓了其它寄生虫病的细胞学防治研究。现在血吸虫细胞培养已首获成功,包虫细胞培养已传代至15代,开创了这两种寄生虫病细胞学免疫研究的新局面。

二、动物遗传疾病发病机理研究

主要从事猪染色体畸变和猪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研究,完成论文25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的有4篇,其中一篇被CHEMICAL ABSTRACT录用。并应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了《家畜遗传病学》专著一书。

三、教学工作与著作

从事大学教育近50年,培养硕士11人。合译《绵羊的疾病》一书,90年代合作主编《家畜病理生理学》一书,60年代和80年代合编《家畜病理生理学》和《家畜病理学》教材各一册。

四、学风道德? 一生追求,奋斗不息,为振兴国家:

百谋良策振国兴家、勤奋开发智力、刻苦塑造灵魂、入伍戌边、到最艰苦地方、憧憬坚毅创新以立身;

到大都会发扬传统、从教育做研究、任首席科学家、携手攻关、两度国际领先、国家绝密技术发明人。

注:入伍戍边:是指夫人李靓如教授18岁时参军入伍,驻守新疆边关;携手攻关:是指与夫人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两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奋力工作。

谢宝华

男,1939年出生,天津人,天津农学院教授。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学系。曾任天津农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于2000年5月退休。曾长期担任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水生生物科学具有较坚实的系统理论基础和实经验。主要讲授《鱼类生理学》、《鱼类组织切片技术》等课程。同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主持完成的“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项目,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领导的“天津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项目,198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天津市海水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海洋渔业》、《淡水渔业》、《电子显微学报》、《水产科技情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为全国对虾养殖科技攻关做出贡献,1985年获农业部表彰。1986年荣获“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