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饺子
释义

大年三十话饺子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

河南民间

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大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饺子馅的讲究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饺子形状的讲究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饺子摆放的讲究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的来历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天津人喜欢吃饺子,一年到头都少不了,这同天津的民风民俗。时令节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生日祝寿,都要包上一顿饺子以示祝贺,这在民间已流传久远。形成风俗。除夕夜12点后,是辞旧迎新的第一个子时,一夜连双岁,子时更岁,更岁交子。祈祷祝福,就把包了馅的面食称为饺子。“饺子”——“交子”,“饺”谐音“交”。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谓主子时饺子,长岁饺子、吉祥饺子。从这开始,不出正月,隔日就要包一顿饺子,像初一饺子,初三合子(饺子的变形花样)、“破五”饺子,(寓剁小人,除晦气之意)、初八、初九“合子”(迎合“夹八越过越发”,“夹九越过越有”的民间习俗)。另外款待亲戚朋友包饺子,闺女出阁包“送亲饺子”,过生日祝寿头天吃饺子,叫“催生饺子”。又如“头伏饺子”是与24节气有关。凡此种种,都是人们为了营造一种生活乐趣,寄予一种美好的期盼。现在依然延续着。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天津人爱吃饺子,会吃饺子,尤其讲究饺子的馅儿。有荤的、素的,还有荤素搭配的,多种多样,风味各异。荤馅,即单一肉馅,饮食行业术语称“常行馅”。以猪肉馅为例,介绍一下调制“常行馅”的方法,用适量的鸡汤或猪骨头汤调拌猪肉末,或用泡姜末的水调拌。上肉馅先放点油搅拌上劲,再像澥麻酱那样,将需要加进的水,分几次调进猪肉馅里,边搅拌边放酱油、盐、味精,使其既松软有劲,又不纰不澥,最后放葱末和香油搅拌均匀即成“常行肉馅”。牛、羊肉要用花椒水搅拌。以达去膻增鲜之目的。荤馅里还有三鲜馅、海鲜馅、鱼馅等等。素馅,又分为斋素(即佛教不含大五荤,全是植物原料)也口小青素和基本素馅两大类,基本素馅,同斋素所不同的就是可以放皮米、放鸡蛋,调料可以放葱蒜,其他植物原料可多可少,随自己喜好调配。荤素搭配的馅,一般都以“常行馅”为主,配什么样的菜,就叫什么品名的饺于,如:猪肉韭菜饺、猪肉白菜饺、西葫羊肉饺子、胡萝卜牛肉饺等,还有茴香、小白菜、豆角、茄子、芹菜、汗萝卜、卷心菜等各种蔬菜以及菌菇、野菜、干菜都可以同荤馅配伍成馅儿,包制成饺子。而蔬菜的粗加工,其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可以直接生切、生剁后,成菜馅坯;有的如豆角、芹菜、胡萝卜等则需要先用开水煮至半熟后,捞出过凉水,再切碎成拌馅的料坯,另外,蔬菜不宜剁的太碎烂,水分也不宜挤得太干。过碎,过干都会造成馅的口味发纰,口感发柴。

天津饺子的品种

天津人喜欢吃饺子,自然给天津经营饺子的餐馆带来生机。解放前有不少的餐馆单独以经营水饺为主营业务。如早年在官银号的玉顺楼、东门脸的中立园、南市的文华斋、鸟市的白记饺子馆,西南角的杨巴水饺……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单独经营饺子的名餐馆不再继续经营,为了满足穆斯林顾客的需求,1982年重新修建恢复了有110多年历史的“白记水饺”。由第三代传人白成桐亲传技术。如今,白记饺子馆又在慎益街、和平略开设了两处分号,原有的店铺面积扩大了,品种也增加了,如:大葱牛肉馅、牛肉茴香馅、牛肉胡萝卜(含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馅、西葫羊肉馅、鸡茸馅、鱼馅、海鲜馅、三鲜馅、扇贝馅、南荠虾仁馅、虾(含抗氧化剂虾青素,英文称Astaxanthin,简称ASTA)肉木樨馅、鸡蛋黄瓜馅、香菇素馅、全素馅、香椿鸡蛋馅等等。后又恢复了杨巴水饺。近年来,“猫不闻速冻饺子”以规模大、品种多、质量好,占领了全国诸多省市的市场。而正信发展集团组建的天津百饺园餐饮公司则以十大类229个品种,申报上海吉尼斯世界记录。

除以上所述水饺外,还有沸水烫面,搓揉熟和,放剂儿压皮,包馅,上屉蒸熟的烫面蒸饺,其中“庆发德”经营的烫面蒸饺品种达十几种,1997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压成薄皮儿(周围压出花边)中间放馅,不捏实,呈石榴状的“烧麦”也是天津百姓喜爱的馅子品种。

古代名称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成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历史发展

饺子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汉朝时期张仲景首创用于包药物的“月牙馄饨”,后来成为食品,它的特点是馅小皮薄;一个是元朝蒙古族过年必备品“扁食”,蒙古饺子的特点是“馅大皮厚”,并且形状比较扁而且是半圆形的。元代以后,饺子即成为汉族过年必备品,又结合了两者的做法,称为中国节日食品不可或缺的一员。

汉代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的饺子是与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药物用来治病,避免病人因为苦味而影响吃药。

魏晋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时期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隋唐时期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朝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元朝

元朝称饺子为“匾食”。“匾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元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蒙古族自古有过年吃扁食的习俗。由于蒙古族的“扁食”和汉族的“月牙馄饨”或者“角儿”制作方法和形状大体类似,但是也有细致差别。蒙古族的饺子的形状是半圆形而且呈扁圆状,汉族人的饺子呈月牙形。但是,后来都统称饺子。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逐渐把蒙古族的习俗——过节吃饺子带到内地来。开始时,饺子作为蒙古宫廷贺岁食品,和汉族过年吃圆子、年糕、春卷和鱼的习俗相异。后来,由于宫廷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的一些习俗逐渐影响汉族文化。到元代末期,过年吃饺子逐渐为北方汉族人所接受。并且,由于扁食和原先宋代的“角儿”比较像,因此“扁食”也开始被汉族人称为“饺子”。元代中期,饺子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过节必备品。这是饺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同时,这也造成我们今天南方和北方的饺子也有很大区别。北方的饺子和蒙古的扁食的形状和做法比较类似。而南方的饺子,包括蛋饺、月牙饺,是继承宋代流传下来的“角儿”。例如我们可以在一些沙县小吃当中看到的那些蒸饺,就属于南方的饺子。

明朝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饺子已经取代原来的圆子、年糕等食物。

清代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现代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菜肉饺子(蔬菜+猪肉)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有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