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海关 |
释义 | 天津海关历史悠久,始建于1861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了“三口通商”。天津被辟为“三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翌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津海关。 津关简介津海关创办了中国近代邮政制度,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1888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津海关赐书匾“津海新关”,此匾作为国家级珍贵文物收藏在天津海关关史陈列室。 新中国诞生后,1950年2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津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从此,天津海关获得了新生。 天津是我国北方和环渤海区域重要经济中心、“三北”地区主要出海口、欧亚大陆桥头堡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在这样一个重要口岸,天津海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为海、陆、空、邮监管门类齐全的正局级直属海关,目前下设19个部门、6个隶属海关、5个直属单位,并设有5个海关总署派驻单位,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干部职工1466人;监管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0多公里。 基本职能天津海关主要从事以下几项业务: 一、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 二、执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和各种进出口管理规定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部门,天津海关目前执行着国家十几个部委100多项贸易政策,涉及进出口货物许可制度、配额管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等。 三、征收关税及其他税、费 四、监管加工贸易和保税货物 五、编制海关统计 天津海关充分发挥海关进出口统计监测预警作用,及时向海关总署、天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口岸外贸进出口情况分析,为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还为企业和外商投资提供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六、打击走私 组织机构内设机构办公室 法规处 关税处 监管通关处 审单处 加工贸易监管处 综合统计处 技术处 稽查处 风险管理处 企业管理处 缉私局 人事处 教育处 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政工办(天津海关机关党委) 财务处 关务保障处 监察室 督察内审处 基建办 隶属单位天津新港海关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 天津保税区海关 天津机场海关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海关 蓟县海关 武清海关 派驻机构天津海关现场业务处 天津海关驻邮局办事处 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中心天津分中心 海关总署天津商品价格信息处 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天津分中心 海关总署档案馆 海关总署天津教育培训基地 天津海关机关服务中心 天津海关学会 主管社会团体天津报关协会 历史沿革津关史话 天津,设关历史悠久。在天津建城设卫25年后的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明朝廷在河西务设立了“钞关”。由于当时河西务一带水运发达,进贡的南方大米、丝绸及民间贸易等,汇经此地进京,称之为“漕运”。设立钞关,旨在检查船货和征收税捐。到了清朝时期,这一机构隶属朝廷户部管辖,改称“工关”,清朝中期改称“户关”、晚期称“常关”。常关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后逐步成为被外国人管理的“洋关”。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了天津大沽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于1861年3月23日(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在天津东浮桥附近设立“津海关”;1869年,津海关由东浮桥迁至英、法租界交界处的紫竹林海关楼办公,也就是现在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和中国海关学会天津分会联合办公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号)。这座建筑历经3次大规模扩建,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时此楼局部被损,天津海关曾先后进行了抢救性加固,其原貌犹存,现已列入天津文物建筑予以保护。 贯穿19到20世纪,津海关在全国各口岸具有它特别的地位,当时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仅次于上海,津海关的税收额约占当时全国海关税收总额的12%至15%。管理辖区绵延千里,自天津大沽口直至张家口,曾设有北平、秦皇岛、塘沽3个分关;津海关除管理进出口货船、旅客物品、征收关税、贸易统计、缉查走私外,还管理港口、灯塔、引水、航道,同时还包揽与兼办了港口检疫、气象、通讯、商标注册、试办邮政等,充分体现着西方列强不断扩大职权和控制中国主权的历史事实。在保留下来的津海关《十年报告》中详细记载着天津的社会、军事、灾害、民情、事件、商业、治学、科举、艺术和工农业等,可以说,由洋人把持津海关的历史正是天津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缩影。津海关《十年报告》已成为当今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天津史的珍贵史料。 位于旧天津维多利亚路上的津海关检查厅(今天津市解放北路173号),是当时津海关在市区设立的办公场所。这座古老的建筑仍保存完好,现为天津市医药采购站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的后院是津海关俱乐部(今天津市台儿庄路18号)。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3个军阀集团组成“北方政府”共讨蒋介石,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原大战”。为了筹集军饷于同年6月16日武力强占了津海关。津海关早做了准备,强占当日税务司勃尔(英国人)告全体职员:“任何人不得进入海关‘大公事房’(即办公现场),每日到海关俱乐部签到,薪俸照发,违者开革”,从而形成了津海关的全面大罢工;同时,南京政府和总税务司署采取了强硬措施:凡抵津船货一律在江海关(今上海海关)完税后方可驶往天津。当时的《大公报》记录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真实的一笔。“北方政府”原本想截留关税每年可有几百万两白银用于军事,但由于南京政府和海关的强硬措施,使其每月截税不足百两,区区小钱无补战争,阎锡山战败。同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派其胞弟张学铭接管了天津政权,这一震惊中外的军事事件共106天才得以平息。 中国境内的毒品走私和贩私历史悠久。1840年以后,鸦片一度成为合法贸易肆掠中华大地。据津海关《贸易报告》记载:1861年5月至年底,抵津船只共215艘,共夹带鸦片1482箱,价值达94万关平两;“当时天津城内的烟馆很多,烟具摆满街头”。但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关税自主运动”的兴起,旧中国海关将查缉贩运毒品作为重要职责,特别是华北地区长城沿线设立了众多关卡,可是,当时的政府和社会一片混乱,旧海关的查缉效果甚微。 海务和港务是近代中国海关业务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口事物、灯塔标志,均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许多灯塔标志延续至今,仍发挥着助航安全的作用。由于海务设施的开支是由海关船抄支付,因此1868年总税务司署设立“船抄部”,1912年改称“海政局”,1925年后称之为“海务部”。天津开埠之前没有正式的导航设施,在渤海湾、陆地上只有守望塔、人工高台和石桩,这些落后的设施仅限白天导航,夜晚无用。海关建造灯塔标志无疑加快了来往船只的安全进出;同时,贸易的增长也增加了海关的税收。1951年12月22日,天津总关和塘沽、秦皇岛两个分关分别将海务、港务管理业务移交给当地港务机构。 北平分关主要管理当时北平地区的邮递业务和长城沿线的各分卡缉私工作。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有关设关原则,北京关成为独立海关机构;现为海关总署直属领导的正局级北京海关。 1898年,清政府将秦皇岛辟为“自开口岸”(不在条约之列),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筹建,1901年12月开关,为津海关分关;1963年后独立,脱离天津海关;现为石家庄海关所属海关机构。 塘沽分关地处海河入海口,一直是津海关管理业务的集中地点。共和国建国后,天津港得到很大发展,塘沽分关所处的塘沽3号码头因多方面原因业务逐渐衰弱;文革期间,1971年2月22日至1973年8月5日,天津海关从市区迁至此处办公(塘沽海关路14号)。遗憾的是这座古老的办公楼已被拆除。 1934年,为适应当时对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边境的管理需要,在北平先后设立津海关古北口、义院口、冷口、喜峰口、界领口、黄崖关6处分卡。1935年,组成津海关巡缉队负责长城沿线的缉私工作,其中的义院口、界领口和冷口于1939年先后移交给秦皇岛海关管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各国利用不平等条约,纷纷在各口岸自设邮局----称为“客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信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从而,各国信件改由清政府总理衙门代办。1866年开始,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各国信件交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兼办,海关开始设立邮务处。清光绪四年(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动意设立“送信官局”,并得到洋务大臣李鸿章的支持,开始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5处设立海关书信馆;1878年3月9日,赫德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以天津为中心,开始实施海关试办中国近代统一邮政的计划,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于是,第一个邮政公告、第一部邮政章程、第一套邮票、第一个正式邮政机构、第一张邮政资费表、第一条旱班邮路相继在天津问世。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书信往来“官办官用”的历史,开创了“官办民用”新型邮政的先河。 位于旧天津维多利亚路上的“津海关拔驷达局”(邮局译音)系中国近代邮政的第一个总局,是19世纪管理全国海关邮务的中心。这一19世纪的代表建筑于1888年7月15日正式启用,至今基本保护完好,现位于天津市解放北路111号(天津市总工会对面)。海关试办邮政成功的第18年,也就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光绪皇帝准奏了张之洞的“开办大清邮政奏折”,清政府开始收回海关邮政,设立“大清邮政官局”,并任命赫德出任中国第一任总邮政司,仍由海关兼办邮政,直到1911年,海关连同人员、房产等一并移交大清邮政。这就是中国“邮政日”的由来(每年的3月20日)。 为了简化邮务管理手续和张目管理,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于1878年6月15日致函江海关(今上海海关)造册处(旧中国海关印书局),请求设计和制作邮票。同年7月24日首批5分银共500全张12500枚邮票由上海运抵天津;7月22日和9月4日,首批3分银500全张12500枚和1分银500全张12500枚邮票先后也由上海发至天津,由津海关分发各口海关书信馆使用。从此,中国第一套以体现清王朝皇权“五爪龙”图案的《海关大龙邮票》问世。据查考史料,在津海关1878年5月1日发布的《五一邮政公告》中规定:每封重量4钱以内的信件,天津、北京之间使用3分银邮票;天津、北京至牛庄、烟台、上海之间用5分银邮票;印刷品、新闻纸等不分地区,统一用1分银邮票。这套珍贵邮票现收藏在天津海关关史陈列室。 旧中国海关“海务标志”和“邮政标志”,是洋人管理旧中国海关近90年(1858年至1949年)的历史物证,其蕴涵着中国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我们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不能否认洋人管理的旧海关在建造灯塔标志和创办近代邮政上,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西方列强在19至20世纪中对中国的强权控制与侵略。 津海关管理的业务中有对天津海河进行疏浚的职权。因此,在征收地方性税捐的同时,海关参与了不少天津的市政建设,其中最大的建设项目就是出资参与建造天津的“万国桥”。这座百年铁桥曾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现称“解放桥”,位于天津火车站广场,至今还没有“退休”,其夜景绚丽璀璨,是天津的旅游景点之一。 津海关第4任税务司德璀琳住在“津海关别墅”(今天津干部俱乐部隔壁的一招北院)。他喜好赛马,并与在津的洋商合资在小白楼一带建造了赛马场,从津海关别墅到赛马场约有10华里的土路,尘土飞扬、颠簸难耐。于是,德璀琳从海关关余中拨款,建造了天津第一条碎石马路----德璀琳路,今为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之一的外国租界风景区,现称“马场道”。此街两边保留着19至20世纪众多的外国优秀建筑,规模最大的当属天津外国语大学,不少国产影片都在此选择外景,也是天津的旅游景点之一。 海关职员的任用通常为3种方式:经由税务专门学校训练期满,考试及格准予毕业派用;公开考试录用和特种录用。所有人员在任用以后,都要经过6个月或1年甚至3年的试用期,经主管人员查明,品行、成绩均属优良,经关医验明身体合格方予正式任用。若试用期满时主管认为其品行成绩不满意者,应呈请总税务司将试用期酌予延长,或径行免职。但一经任用,其升迁、迁调、解职,都要按章办理;非犯有重大过失或不法行为者不能任意撤职或免职。“漫长的试用期”是海关人事制度突出的特点,以防“冗滥充数与良莠不齐”。 19世纪的旧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移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模式,是以外籍税务司制度为核心。特别是1689年11月,赫德颁行的《中国海关管理总章程》,是近代中国海关建立系统人事管理制度的最基础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海关最早具有相对完备的人事管理制度。由于它的管理具有当时的先进理念,很快摒除了清朝官场上的陋习和腐败现象,从而强化了海关职能;促进了关员廉隅自守尽职;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海关外部形象。然而,近代中国海关关员队伍是由来自世界23个国籍的人员组成,高职位(如税务司、副税务司、帮办、巡工司、监察长、验估员等)几乎长期全部由洋人充任,而全部人事大权均由总税务司一人垄断,形成了等级森严、互相设防、洋员高位、华洋歧视的人事格局,突出显现了旧海关人事制度的半殖民地特征。 民国十五年,第4任总税务司梅乐和(英国人),根据华南、华北走私猖獗的情况,大量购置缉私舰艇,特别是华南各口海关配置的缉私舰,相当于或超过当时中国海军舰艇的水平。 旧海关的《免税标志》,是各口海关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免税条列”办理,凡贴有此标志的货物和报关单据,在各口岸通行不需复查。关税本身是一个国家对于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项。然而,旧海关的关税与这条原则不尽一致,它是对于由轮船载运进出港口的货物征税,而不论进出“关境”与否。根据不平等条约,载运洋货进港征进口税;载运“土货”(即国内货物)在起运港征出口税,在到达港则征相当于进口税半额的“复进口税”,后改为只征一次转口税;对已纳进口税而转销内地的货物和从内地采购转运至口岸出口的货物,另征“子口税”。 税务司是中国近代海关各口岸海关的最高职位关员(现称之为关长),负责本口所有关务。各口海关统一分设内班、外班、海班和船抄。内班专办海关内部事务及征收关税;外班管理进出境海关业务;海班负责缉查走私;船抄负责海务管理。后增设工部专司关产;邮政部门专管海关邮政。全国各口海关的行政、业务、人事、机构均由总税务司一人操纵,各口海关税务司只不过是总税务司在口岸的代理人而已。津海关自1861年开关至新中国成立时的88年里,共有66任税务司,都是外国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因日占8年间进出口贸易混乱,海关业务受到重大创伤,最后一任总税务司李度(美国人,旧中国海关共有5任总税务司,除李度外,其他4任均为英国人)锐意整顿,先将内地各关卡400余处裁减,酌留三分之一;缉私改编成关警一百队,分派全国各关区;恢复统一的海关行政;分派高级关员奔赴各口接管日占海关,包括台南、台北两关;对全国设关进行大调整,西安、兰州、沙市、九江、芜湖等关裁撤,集优势强化沿海各关缉私工作。缉私关警队近似于现在的海关缉私警察。 现任领导李佩林天津海关党组书记、关长 男,汉族,1956年3月出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学学士 学位,一级关务监督。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97年10月任中共天津市监察局副局长,1998年5月任中共天津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2002年1月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2004年7月任黄埔海关党组书记、关长,2009年12月任天津海关党组书记、关长。 刘学新天津海关党组副书记、副关长兼政治部主任男,汉族,1963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学位、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参加工作,1994年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1995年开始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先后任二秘、一秘、副局级秘书;2001年在贵州省人民政府挂职锻炼,任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政府副秘书长(正局级);2003年任海关总署加贸司副司长(正局级);2004年任天津海关党组副书记、副关长兼政治部主任(正局级),一级关务监督。 分管政治部(人事、教育、政工、培训基地)、加工贸易监管、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海关筹备等方面工作,联系开发区海关、保税区海关。 肖亚农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男,汉族,1953年生于天津,中共党员,海关管理专业,大专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1977年从事海关工作。历任天津开发区海关副关长、关长,天津海关工会主席,保税区海关关长,东港海关关长。1996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2001年任沈阳海关党组书记、关长。2005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正局级),一级关务监督。 分管天津海关法规、监管通关工作,联系现场业务处。 赵志坚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男,汉族,1954年生于天津市,中共党员,经济学学士学位,1972年参加工作,1983年从事海关工作,历任天津海关统计科副处级科长、关税处副处长、统计处处长、监管处处长、天津东港海关关长兼天津海关审单处处长。 2000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二级关务监督。 分管天津海关办公综合、财务装备、后勤服务以及天津海关学会等方面工作。 刘来久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男,汉族,1956年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5年参加海关工作,历任天津新港海关副关长、天津海关技术处、统计处处长。 2002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二级关务监督。 分管天津海关技术、关税工作,联系机场海关。 郑维群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男,汉族,1954年生于天津市,中共党员,党校本科,1974年参加工作,1982年从事海关工作,历任天津海关财务处副处长、财务处处长、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2002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二级关务监督。 分管天津海关审单、综合统计、稽查、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督察内审、档案等方面工作,联系蓟县海关、武清海关。 赵树香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 男,汉族,1955年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5年参加海关工作,历任天津海关保税处处长、天津经济开发区海关关长,2001年任天津海关缉私局政委,2005年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二级警监。 分管缉私工作,联系邮局办事处。 许可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 男,汉族,1953年生于广东省河源市,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1970年参加工作,1988年从事海关工作,历任拱北海关办公室科长、关党组专职秘书(副处级)、人教处副处长、人教处处长、斗门海关关长。2005年3月任天津海关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二级关务监督。 分管天津海关纪检监察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