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工业大学 |
释义 | 天津工业大学(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缩写:TJPU),简称天工大,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历史悠久,最早的系始建于1912年,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主页: 中文名:天津工业大学 外文名: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简称:天工大 校训:严谨、严格、求实、求是 创办时间:1912年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所属地区:中国天津 国家重点学科:2个 硕士点:74个 博士点:14个 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工大简介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教育部2003年首批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历史悠久,最早的系始建于1912年,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并形成了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目前总占地面积230.810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0527万平方米。坐落在天津第三高教园区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学校积极推进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后勤保障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创建宜教宜学宜居宜行的人文绿色生态校园,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日渐改善,满意度不断提高。 地理位置天津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天津市河东区程林庄道63号,现已整体搬迁新校区。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延长线399号,位于西青区的大学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西侧并与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相邻。用地总面积约3000亩。南侧2700亩,北侧300亩;东西宽1100米,南北长1680米。 发展历史1912年由北洋大学的纺织学院发展而来. 1958年9月天津大学纺织工程系与纺织工业部天津纺织工业学校组建而成。现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 学院设置纺织学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艺术与服装学院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理学院 人文与法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师生概况天津工业大学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及15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53个本科专业、 5个高职专业。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部级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和1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五个重点学科获得天津市的重点建设投资,学校获得全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一等奖。学校下设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 天津工业大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已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0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50余人,还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60余名。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学科6个 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 3 个 “十一五”重点投资建设学科 5 个 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专职教师 1500 余人 教职工人数 2700 余人 高级职称人员 800 余人 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 50 余人 硕士生导师 700 余人 博士生导师 50 余人 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士、芬兰、韩国、马来西亚、日本、蒙古、俄罗斯、印度等30多个国家及港澳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与国外多所院校开展“2+2”、“3+1”校际交流,同时接收国外及港澳地区留学生来校深造。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事业生命线,弘扬“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遵循“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校训,形成了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校风。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分层次、个性化、厚基础、重实践、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从知识、能力、创新相统一入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获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建设项目11项和天津市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6项。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学校承担和完成了国防高科技、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部)级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千项,并取得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国际、国内发明专利等500余项,多年来到位科技经费均保持在1亿元以上。 学校产学研结合走出特色之路。形成了以纺织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特种功能纤维材料、纺织油剂助剂、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多项科研成果被成功应用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设有“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十多项奖助学金,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评优及学科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0余项,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徐伟、摘得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20公里竞走银牌的王浩同学等许多优秀大学生,培养出了众多杰出学子,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社会普遍赞誉。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热情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认真做好“助困”工作,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建有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格认定体系,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资助、社会资助等多种帮困措施,为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资助。 学校将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实现有特色的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目标的事业中迈出更大的步伐。 研究生所国 家 重 点 学 科 介 绍——纺织工程 纺织工业是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现代纺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艺术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近些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嫁接,给纺织工程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纺织品本身也早已超出了穿衣保暖、遮体御寒的基本功能,而拓展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别。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航空、航天、军事、交通、土木工程、医疗卫生、农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衣着用纺织品也正在向着充分体现服用性、功能性、环保性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纺织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加入WTO后,纺织行业正在进行历史性的结构大调整,实施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系统控制、节省资源是当今世界上纺织、服装科技发展的主趋势。纺织学科将会形成完善的集材料、机械、电子、化工、生物、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系统学科。 天津工业大学是华北地区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纺织工程是本校的特色专业,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它涵盖了纤维材料、产品设计、纺织加工、计算机应用、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科技领域用的刚性、柔性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用技术纺织品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纺织业的复苏,近几年,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供求比为1:10~15,实际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由于纺织行业专业性强,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国内诸如鄂尔多斯集团、欣龙无纺集团、深纺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到教学、科研单位及军需、海关和商检等特殊行业部门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成为国内众多产业中获利最多的行业,其就业人数将增加23.6%。 天津工业大学办学状况 2个博士后流动站: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个 一 级 学 科 博 士 点: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个 二 级 学 科 博 士 点:纺织工程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材料物理与化学 膜科学与技术 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成型 纺织机械设计与自动化 纺织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 纺织消防与安全工程 纺织工业工程 74个硕士点: 纺织工程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应用化学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化学工程 工业催化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光学工程 工程力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系统工程 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运筹学与控制理论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声学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凝聚态物理 旅游管理 会计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育经济与管理 行政管理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国防经济 图书馆学 设计艺术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法学 纺织消防与安全工程 4个专业硕士学位: 工商管理硕士(MBA) 艺术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 工程硕士 15个工程硕士领域: 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项目管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7个高校教师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纺织工程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2个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纺织工程 轻化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3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材料学 机械电子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1个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材料加工工程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市膜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 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 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实验室 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实验室 现代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 电工电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1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纺织应用化学品技术推广中心 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纺织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校情统计学 院 16个 博士点 16个 硕士点94个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及MBA授予权16个 本科专业 49 个 高职专业 5 个 博士后流动站 2 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2 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 8 个 十一五”重点投资建设学科 5 个 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 2 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个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5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专职教师 1500 余人 教职工人数 2700 余人 高级职称人员 800 余人 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 50 余人 硕士生导师 700 余人 博士生导师 50 余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 27000 余人 在校研究生近 2500 人 留学生约 1000 人 新校区面积 2800 亩 图书馆藏量 181.88 万册 电子图书藏量 88 万册 新校区环境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用地总面积约3000亩。南侧2700亩,北侧300亩;东西宽1100米,南北长1680米。校区“水由人治,宛如天开”,北山南湖,一条优美的弧形湖岸线把校园划分为东西两块,湖水从校园东北角流入,分布弥漫于校园中心,又从东南角流出。湖水居中,西侧是自然湖岸,曲曲折折,为文理艺术类学院所在;东侧是人工湖岸,整整齐齐,为工程类学院所在。湖岸形成的对比,理工学院的差异,交互辉映,相得益彰。水面、绿地或大或小,有机的结合,自如的收放,共同构成景观空间的或开敞或幽深,有机地穿插,自如的扬抑。漫步于校园,或表现诗的情思、或展示画的意境、收自然美境与其间。 规划水面积500亩。集中水面由南湖、北湖两处,两湖之间有河流、小溪连通。水发源于泉,清泉纵横,汇成弯弯曲曲的小溪、河流,徜徉入湖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形成许多湖弯、小岛,陆地、岛屿景桥相连。洋洋湖泊,景观开阔、深远,水边景致丰富美丽、相互借用,互成对景;曲水小溪,步移景异,岸芷汀兰,仿如世外桃源,“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校园绿地集中分散相结合。主要集中绿地约1000亩,还有分散绿地散布校园各个角落。这么多的绿地,无异于“森林”,集中绿地、分散绿地结合穿插在湖泊小溪,共同构成湖畔“森林”、幽静小溪的校园特色,密林疏林结合、林下野花成片、空地阳光充沛;花灌木与草坪结合、四季鲜花烂漫、芳草萋萋;沿湖、沿路为混交风景林。 建筑风格总体功能合理实用,形式现代时尚。文理类学院与工程类学院建筑风格各异:文理类学院浪漫抒情,平面布局宜分散成组;工程类学院简洁严谨,平面布局宜集中独立。两种形式均充分利用树林、湖泊,湖光山色来创造自然环境,形成绿林中的教学区,水边湖畔的景观建筑,共同构成最佳学习环境。 新校区拥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会,各个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聘请校外老师为学生开办各种讲座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位于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内,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即天津市大学软件园)是由天津市教委、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科委与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的天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目的是整合天津市高校的软件相关专业,集中教学,促进发展。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学生作为大学生软件园首批入住学生,已于2010年8月25日整体搬迁到其中去。 校史沿革天津工业大学的历史渊源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设立的机织科,其后多次易名,数度分合,倍历艰辛,1958年建成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改名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合并为天津工业大学。 校园文化工大校名天津工业大学 工大校标产生: 在校标征集活动中,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经专家、校领导多次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后,聘请专家创作出这一简洁明快又具有特色的校标。 释义: 以天津大学的校标作为基础,表明该校是原北洋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一脉。外沿的圆圈寓意规矩和方圆;内含天津工业大学的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寓意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发扬光大;中间的图形是“盾牌”、“天工大”和“~1912~”的组合体。天津工业大学是由1912年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高等纺织教育专业——原北平大学的前身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的机织科发展而来。由于抗日战争中平津失陷,北平大学与北洋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三校西迁,组成西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西北联大纺织专业的部分师生随北洋大学返迁天津,同时,西北联合大学时期设立的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的系主任和专业教师先后来到天津,并入北洋大学纺织系。1951年北洋大学易名天津大学。1958年在天津大学纺织系的基础上,建立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改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天工大”三字的组合像一个顶天立地、昂首阔步的人,盾牌代表永久和坚固。校标的整体既含蓄、饱满,又平稳、庄重,表明该校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丰富内涵,是一所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步伐坚实、永续发展的高等学府。 工大校旗一产生: 校旗是在征集校标的基础上,由专家创作而成。 二释义: 校旗以灰蓝色为底色,左上角是学校校标,中间是白色的天津工业大学中文名称。整体采用灰蓝色和白色,灰蓝色是学校校色,白色代表了工大人纯朴明洁的品质。校旗既反映了该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工大特色和风格,又体现了当代工大沉稳、纯朴、理性而又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既庄重典雅,又明朗简洁,诚朴平实;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着勃勃生机。不同场合可按照学校要求选用相应规格和颜色的旗帜。 三规格: 选用国旗尺寸规格当中的二号标准,长240厘米,宽160厘米。中间“天津工业大学”六字长165厘米,“天”字的高度为34厘米,距旗的左边(不算旗套)40厘米,距旗的下边60厘米。左上角校标直径35厘米,左端距旗的左边20厘米,上端距旗的上边20厘米。 工大校歌朝迎海河晨曦,暮浴津门霞光 工大,我们成材的学府 啊,我们心中的殿堂 峥嵘岁月,敬业桑麻育人才 崭新时代,倾情科教普华章 山川锦绣,有我们桃李芬芳 祖国腾飞,有我们事业辉煌 教研相长,学能并进,天津工大,永向前方。春览静园绿景,秋听泮湖吟唱,工大,我们耕耘的沃土,啊,我们自豪的地方,有为奋发,奉献青春作栋梁,无尽创造,汇聚智慧奔理想,中华崛起,有我们真情飞扬,人民欢笑,有我们心潮激荡,严谨严格求实求是,天津工大,永向前方,向前方,未来充满希望。 一 产生: 2004年2月以来,在校歌作品征集活动中,产生了多首入围作品。这首代校歌歌词在创作过程中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形成了初稿,经专家和校领导反复研讨,多次修改,最终定稿。校歌歌词创作完善的过程中,征集活动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对歌词进行谱曲,反复试唱,反复修改,逐步锤炼而成。 二 释义: 歌词明确表达该校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和办学特色,体现该校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重心、以教学科研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饱含一片炽热之情,激发师生对学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通过唱响“天津工大”,鼓励师生齐心合力,办好学校,贡献国家,服务人民。歌曲采取进行曲式,曲调明快、流畅,既悠扬典雅,又豪情满怀,抒发该校师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蓬勃的进取心。 工大校训严谨严格 求实求是 一产生: 2004年2月以来,在校训作品征集活动中,经评委研究筛选,产生了一大批入围作品,通过师生投票,选出了最佳作品和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校领导反复研讨,集中广大师生集体智慧,博采众多入围作品之长,形成“严谨严格求实求是”这一有该校特色、个性鲜明的校训。它既是过去该校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是“工大人”今后必须长期倡导和发扬光大的行为规范和精神。这八个字既借鉴和吸取了天津大学校训的思想精华,也对该校原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训加以继承和发展,又前后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二释义: 严谨:即严密谨慎,逻辑严密,思维缜密。“严谨”用于该校校训,旨在鼓励广大师生继续弘扬讲究逻辑、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认真严密的做事态度,倡导广大师生尊重科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追求卓越。 严格:即在遵守制度与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严格”用于该校校训,指制度严格、标准严格、措施严格、实施严格、考核严格。要求在办学的各项工作中,始终秉承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精神,使各项工作都能上水平、出成果。 求实:即讲求实际,求真务实。“求实”用于该校校训,意在倡导广大师生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更不要不懂装懂,而是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求得实效,结出实果。 求是:即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求是”用于该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兴虚浮,勇于创新,不畏权威;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 办学理念教研相长 学能并进 (一)产生: “教研相长学能并进”,是建校以来历届校领导始终倡导的办学思想的简要表述,是全校师生几代人集体智慧和实践成果的结晶。2003年,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在校领导广泛发动教职工总结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将该校长期坚持并富有成效的办学理念用“教研相长学能并进”八个字作了概括。在这次的征集活动中,经过师生推荐,专家和领导讨论,普遍认为,应把“教研相长学能并进”作为该校核心的办学理念长期坚持,恒久发扬。 (二)释义: “教研相长学能并进”,是指该校在办学育人过程中,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该校校情和特点,坚持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问与能力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教研相长”与“ 学能并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成为该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鲜明特色。它既是该校历史发展的积淀,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品位;它造就过去,引领未来,对于该校教育质量不断攀升新水平,有广阔创造空间和重要导向意义。 学校领导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张宏伟 校 长 杨庆新 党委副书记 杨庆新 杨吉棣 李玉翔 副 校 长 肖长发蒋秀明 李克敏赵 宏 夏长亮 纪委书记 王亚平 党委常委 张宏伟 杨庆新 杨吉棣 李玉翔肖长发 蒋秀明 李克敏 王亚平 历任校长邱冠雄 2000年9月-2001年9月 李家俊2001年9月-2003年2月 张宏伟 2003年2月-2008年2月 杨庆新 2008年2月至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