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后宫明代星图
释义

涵江天后宫位于霞徐霞明镜(今新开河畔),始创建于南宋。现存大殿是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94年)镇守太监陈道捐钱重建的,号称“天妃宫”(俗称旧宫),距今已有510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在莆田一带划界定界,贤良港人(妈祖故里,今忠门港里人)以祖祠神祖,妈祖宝像寄奉涵江天后宫

星图简介

星图为大型滚动条式画幅,残长150厘米,宽90厘米.中央绘圆形星图,外套云层,上画神像.星图上下方为文字说明,主要是辑录中国古代天文资料. 星图画面是以北极为中心,用墨线画出两个同心圆:内圆(即内规)直径17厘米,表示星象绕天球北极旋转时没入地平的范围;外圆(即外规)直径60厘米,表示观测点可见的空中最大限度.图上还有80根经线,从北极圈向四周辐射,间隔宽度不等,分别等于28宿的距度.最奇特的是,在星图中心还用另纸剪贴一个内径仅三厘米的小圆环,上面写着四维、八干、十二只组成的24方位,其写法排列同航海用的罗盘的“经”字完全一致,这证明该星图与航海有紧密的关系.

天后宫介绍

,历时二十年.到了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界地取消,霞徐贤良港人欲迎回妈祖,得九十九圣珓,动用大批船只送礼送宝像返港.当时,霞徐码头帆杆云集,商贾群聚,海商在天妃宫设“泉郡会馆”,购买拜祭用品免费为大家朝拜使用,香火九盛不衰.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21年),在旧宫西北侧另建“天后宫”(俗称新宫).天后宫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五座大殿.正殿主祀妈祖,后殿主祀圣父,圣母,另一坐是“兴安会馆”.宫西还有“晏公庙”,奉祀诸海神.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规模宏大,当时在莆田堪称一流.除正殿悬挂四幅大型的“天后显圣”轴画外,另在偏殿中间悬挂一幅星图.这幅明代彩绘星图目前珍藏于《莆田县博物馆》内.

其他相关信息

天后宫俗成娘娘宫,坐落在天津旧城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

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

乐元年(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这座海神庙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台湾省及南洋各国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奉为神抵,立祠供奉,尊称妈祖。以后又经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山门、牌楼、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殿等。正殿内“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头戴凤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殿内两侧还陈列銮驾一套。山门前有两棵幡杆高26米(南杆实高26.2米,北杆实高25.94米),为明清遗存文物,分别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济运通航”。

天后宫最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宫前有广场和戏楼,两侧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旧时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这里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举行“皇会”,表演龙灯、高跷、旱船等,百戏云集,万人空巷。当时天后宫的繁华景象,有诗文记载:“旗飐危培集万艘,碧溟漕运溯元朝,天妃庙貌依稀在,金鼎香烟绕绣袍”。

现在的天后宫内设有天津民俗博物馆,在庙内两侧厢房陈列,介绍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陈列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清代水机等文物。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这是天津人对城市发展的通俗而生动的说法。天后宫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和古文化街一样,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与摇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