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方诗经 |
释义 | 赞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长诗作品。系埃及著名诗人里穆·本·赛义德·蒲绥(1213~1296)的代表作。全诗正文共10篇,其10篇的标题为:笃慕、克己、大赞、先徵、感应、宝命、登霄、道征、真悔、慈云。译注者在每篇篇末均点明题旨。最后概括说:“是诗首言爱慕忧思,中言圣德感应,末言悔过求恕。学者讽诵经文,参求义理,朝夕不离,改过迁善,日进于道,自不难于希贤希圣矣!”至于诗句之汉译,系仿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以四言为主,每章多为4句,亦偶有五六句者,典雅庄重,故书名题为《天方诗经》。 作品名称:天方诗经 外文名称:Qasidah al—Burdah 创作年代:1213~1296 作品出处:系埃 作者:穆·本·赛义德·蒲绥 作品简介《天方诗经》(Qasidah al—Burdah) 赞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长诗作品。系埃及著名诗人里穆·本·赛义德·蒲绥(1213~1296)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阿拉伯语原意为“斗篷之歌”,亦译为“衮衣颂”。衮衣,原名“布尔岱”(Burdah),指的是穆罕默德使用过的用粗毛线织成的斗篷,白天披肩御寒,夜间当被子盖身。关于此诗的创作,据诗人自称,他曾患偏瘫症,半身不遂,终年卧床不起,便咏此长诗,祈求安拉,赞扬先知,盼望痊愈。某夜,梦见先知慈祥地抚摸他的脸,并将斗篷(衮衣)脱下覆盖在他身上。醒来时顿觉浑身轻松,行动灵活自如,乃续成全诗并以此为标题。由于该诗辞章优美,特别是诗中反映的奇闻轶事轰动一时,遍传各地,爱好者争相诵读。 内容简介全诗正文共10篇,分《智》(1~3篇)、《信》(4~7篇)、《勇》(8~10篇)3部分。其10篇的标题为:笃慕、克己、大赞、先徵、感应、宝命、登霄、道征、真悔、慈云。译注者在每篇篇末均点明题旨。最后概括说:“是诗首言爱慕忧思,中言圣德感应,末言悔过求恕。学者讽诵经文,参求义理,朝夕不离,改过迁善,日进于道,自不难于希贤希圣矣!”至于诗句之汉译,系仿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以四言为主,每章多为4句,亦偶有五六句者,典雅庄重,故书名题为《天方诗经》。诗句正文后有注疏。其版面为:阿语原诗从右至左横书于该页上端,汉译诗句及注疏竖置于下。以《笃慕》篇首章4句为例,译诗为:“岂汝怀邻,厥有色兰。泪流于仁,其血阑干。”用大字刊刻,断句处空一格。后附并行小字密注为:“诗人自以其思慕,忧戚不释,而又隐其思慕之情,乃设为问词曰:“岂汝因为怀念有‘色兰’之邻居,乃与血参杂乎泪,流于仁乎?”往后,还有宇或词之详释。此诗在阿拉伯文学史、诗歌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后来的诗人、作家多有引述。在阿拉伯世界,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忌日之际,多有摘选片断吟唱表演者。该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等注释本达90多种,被译成10多种文字。西方著名译本有:优里的拉丁文译本(1761),罗森兹维格的德文译本(1824),迭·萨西的法文译本(1822),莱德豪斯的英文译本(1881)和格布赖里的意大利文译本等。1860年,在维也纳出版的罗弗斯(Rofs)版本,书名题为《De Burde ein Lobgedicht auf Muhammed》,附有波斯文、土耳其文和德文等译本。在中国,由马复初于清同治五年(1866)译成汉文,光绪十六年(1890),又由其弟子马安礼整理修润问世。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木版雕刻本影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