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地之中
释义

天地之中,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8处11项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宣布“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简称:天地之中

地理位置:河南郑州登封市

主要荣誉: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天地之中”即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建筑,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周围,历经 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建筑特色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登封这块神秘而奇特热土上的八组11项最具代表性,最有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嵩阳书院、会善寺和观星台等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称,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中岳庙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它们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洛阳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这组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所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是一座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她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

8处11项建筑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在登封嵩山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住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之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禁灭佛道,少林寺被毁。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年间(579~580)重兴佛教,少林寺得以复兴,更名“陟岵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复称少林寺,并赐田百顷,从而奠定了寺院庄园的基础。隋末农民军袭击少林寺,火焚少林寺塔院和附近的殿堂屋宇。唐初,因寺僧助战李唐政权有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垂拱年间(685~688年)、开元年间(713~741年)几次修整,至玄宗年间,少林寺建筑规模已相当宏伟。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灭法,寺中许多殿宇、佛像大多被毁,至此以后,少林寺发展缓慢。直到元、明之际,才有较大发展。元代裕公在主持少林寺期间,兴建了藏经阁和许多殿宇。元末兵火之后,明代又重修了藏经阁、千佛殿、立雪亭等,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至1928年军阀混战中,少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与重要文物被军阀石友三烧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修复了全部围墙,翻修了山门、立雪亭、千佛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和大部分古塔。1982年以后根据有关资料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紧那罗王殿、六祖殿、禅堂、僧院等,使这些殿堂又恢复了昔日面貌。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进: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进: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第四进为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为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第六进为立雪亭,此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第七进为千佛殿,又名毗卢殿,面阔7间,硬山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1尊,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此殿原来严重倾斜,1980年进行落架大修,东壁壁画全部揭取,后又重新复位。殿内地面上有48个武僧练功的站桩脚窝。大殿东厢为白衣殿,西厢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锤谱殿)面阔5间,硬山,出前廊,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大殿东北和东南壁角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神龛两侧分别绘制降龙伏虎罗汉。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绘十地阎君画像,西壁绘二十四孝图。

汉三阙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公元118-123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图画、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城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太室阙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县长吕常所建。分东西两阙,中间相隔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组成。太室阙身以减地平雕手法,刻百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等画面。画像久露荒野,风雨剥蚀,有的已漫漶不清,幸存下来的尚有60余幅。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城口口口”9字,今仅存6字。题额下刻篆隶参半的铭记,在西阙北面也刻有铭记,为阴刻隶书,计27行,除3、4两行为10字,其余每行9字,每段之前均以圆圈作标识,为汉代石刻文字所罕见。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太室阙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城西6公里嵩山南麓十里铺村西,为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少室山庙,又称少室祠、少姨庙,明代初期坍毁。少室山庙和太室山庙始建于秦,汉安帝时在庙前建阙。阙后有一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40余米的平台,地面散布许多绳纹砖、筒瓦、板瓦等汉代建筑构件,当为少室山庙旧址。据杨炯撰《唐少姨庙碑记》可知,少室庙唐代改称少姨庙,其神为妇人像。相传少姨为涂山氏之妹。元代时又把“少姨”作为蚕神嫘祖来奉祀。元代杨奂游中岳时曾在少姨庙即兴赋诗曰:“路旁双阙老,蔓草入荒祠;时见山家女,烧香乞蚕丝。”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阙北190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后世流传有“闻鼓饷夫”的故事。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今庙已不存。东汉延光三年(124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阙上有两方阙铭,皆在西阙北面。一方为启母阙铭,一方为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启母庙阙铭,篆书,内容分两部分,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满行12字。阙铭的前一部分,回顾中国古代一次触目惊心的特大洪水,鲧因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失败而丧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终于成功。赞颂因为征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以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统一,禹和他的事迹逐渐埋没无闻的经过。后一部分着重叙述汉王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立阙刻铭,使光辉业绩传之干秋万代。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计18行,行5字。前6行已泐毁,“其言惟何”后也不存,现存11行,共55字。铭文间隙处及其他石块上浮雕人物画像、幻术、骑马出行、斗鸡、驯象、吐火、进谒、倒立、饮宴、日御羲和、启母化石、夏禹化熊、郭巨埋儿、月宫、蛟龙穿环、犬逐兔、果下马、蹴鞠、鹤叨鱼、虎扑鹿、孔甲畜龙等画像70余幅。

中岳庙

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汉武帝对于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情”有独钟,使它声望日益兴盛。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

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该寺原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旨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场垣。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北周公庙内。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周公测景台石表、周公庙卷棚、大殿(各三间)、观星台、卷棚、帝尧殿(各三间)等。观星台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命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于是在全国北纬15°~65°之间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台即是其中之一。

周公测景台,是一座纪念性的石表,高8尺(唐尺),俗称无影台,为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日影的遗制。相传周文王次子周公(姬旦),为营建洛阳曾来此测验日影。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之制,刻立八尺石表。周公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长1.88米,最窄面长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各长0.96米。石柱置于中间,高1.96米(合唐开元尺八尺),宽o.48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等字。历史上不少天文学家、历法家如僧一行(张遂)、南宫说等都在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

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的建筑,由覆斗状的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高9.46米,连同台顶上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体的平面近正方形,台基每边长16米余,向上逐渐收分,至台顶每边长8米余。台体北壁下设有东西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由两口盘旋登至台顶。踏道由红岩石条组成,梯栏及台顶四沿女儿墙均以砖砌成,其上部用红石雕顶封护。台上是观星和测景的工作场地。台顶北部的小室,据明代侯泰的《刻石记》记载,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年),距元初建筑观星台时已有200余年,这个小室,据说是为安放各种仪器和进行操作而建。台体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收分,为此台的重要部位。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的石圭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圭表装置,因为它比以往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称为“高表”。石圭在台体以北下部,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与直壁相距0.36米。自南至北由36方青石接连铺设的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高0.53米,北高o.62米,圭面水平误差甚微。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流水渠,深2厘米,宽2.5厘米,两槽相距15厘米。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是用以测水平的天文仪表。郭守敬等利用简便而实用的天文观测仪器,测验各地的夏至日影、北极星出地高度及昼夜时刻等。经观测与推算,制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18年)由元世祖颁布实行。此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日5时49分12秒,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却早300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相比,仅差26秒。登封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以掌握与农业有关的四时节气变化。但是陈宣的《周公祠堂记》和孙承基的《重修周公祠记》把这座台叫做“观星台”。《考古记》又载:“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可见这座台具有“测景”与“观星”的双重作用。在古代,观星和测影常常是相互配合的。古老的观星台,从建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经沧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价值意义

世界建筑史上经典之作——登封历史建筑群,是所属建筑类型的最高代表,在建筑史、宗教史、文化史、美术史等占据多项“唯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教育等价值。

登封历史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

嵩山古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成为后世效仿和参照的范例。汉代三阙为我国唯一的现存例证,为探索研究早期礼制建筑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其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工艺对我国各地以及亚洲周边国家后代建筑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登封历史建筑群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登封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等集中体现了中国汉、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精华。

嵩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存,在佛塔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作为科技建筑的观星台,在科技史、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创造与发明和科技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的内容主要有8处11项,包括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登封古建筑群礼制、宗教、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建筑精美绝伦丰富多彩。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多元文化的载体

嵩山不仅是佛、道、儒三教的源头,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宗,而少林寺则是禅宗祖庭,大乘胜地。嵩山至今尚存佛寺30余座,充满着佛教文化氛围。中岳嵩山号称道教的重要传播基地,中岳庙、崇唐观、崇福宫、无极洞等建筑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见证。儒家在嵩山最好的体现首当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曾荟萃程颢、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大儒在此执教。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见证。嵩山古建筑群为人类留下石头的史书,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书画、饰物是解读古代社会及文化的课本。

登封地区历来是中外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它发端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归结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登封古建筑遂成为这种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

登封历史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登封古建筑群自秦汉至今,前后历时2000多年,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基本完好,其价值显得尤为重要。2000多年来,每个建筑群落的基址均未改变,各建筑的位置仍坐落在自身历史上某一重大阶段的原始基位。

申遗事件

申遗历史

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会议经过委员会激烈辩论后决定,暂缓中国申报的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在中国对嵩山的申报文本进行材料补充后,2010年作为候选景观地在巴西利亚第34届大会再行审议。世界遗产申报分为四种结果,即直接入选世遗名录、补充材料再审、退回重审或不予入选。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嵩山所具的文化价值应该是“圣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阐述的“天地之中”,因此,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供的审查报告中,作出了退回重审的建议。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河南之三

天地之中”成为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河南省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发源地,近年来更是因为少林功夫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而享誉海内外,堪称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圣地。此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是少林寺的历史建筑,跟少林功夫毫无关系,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期待,希望能早日申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

天地之中赋

文/郭耀嵩

天体循轨,星宿移转,皆尊北极斗星为轴心;日月穿梭,冬夏轮复,均围天地之中之拱卫。

天地之中者,悠悠华夏,中州沃野,武媚帝登嵩山,封中岳,乃登封也!

形胜天中,钟灵毓秀,千年古柏参天,百座矗塔林立,万倾林海苍碧,一览胜景入画。少室翩翩,如凤婆娑;太室隆隆,似龙祥卧!中岳庙钟鼓喈喈,少林寺拳声嚓嚓,嵩阳书院书声朗朗,音乐大典琴音袅袅;苍翠环绕嵩岳,嵩岳溪流潺潺;葱郁谡谡溢氧,绮丽静谧醉人;体不适者以氧而养,心不畅者以书而舒;景中裹绿,绿中藏景:嵩门待月玉兔升,轩辕早行天梯登,卢崖瀑布银河降,少室晴雪北国风,箕阴避暑夏如秋,石淙会饮舞歌笙,少林湖光波粼粼,颍水春耕赛仙境。

人文天中,英才卓荦。文化积淀厚重,人杰地灵;奇景堪世之绝,鬼斧神工。礼仪之邦,世界誉享;“儒佛道”三教和谐相处,谱写世宇宗教文明史章;仁道慈三知融会贯通,演绎中华文史千古绝唱。山水养性,绿植养生,拳术健身,禅音净心。览书院兮,阅古代之“清华”,研科教之先行;游少林兮,观学子之神功,赏武林之冠雄;谒庙宇兮,习古代之礼仪,传中华之文明;攀嵩顶兮,眺历史之长河,忆封禅之盛景。夏都旧址掠影,文明渊源,精髓肯綮;瞻仰民族英雄,大禹遗址,美德传承。国粹艺术,百家武术学校竞芬芳;冠军摇篮,万名海外学子满校园。曲剧滥觞,李洼溯源,优美音律,九州荡旋。《卷席筒》百听不厌,《朝阳沟》百唱不烦。

红色天中,鲜血染浸。抗日先遣,皮定均白栗坪夜袭飞机场;麻雀战略,王树声挑倭寇“狗咬狗”内讧;花椒岭肉搏战场石坑犹存,八路军后防医院遐迩闻名。嵩岳山野,烽火映红穹庐;白沙堤处,英烈鲜血染崖。千余将士殉国难,百万军民护长城,焦守轩,贾生银,李丙南,马保安……烈火中得到永生!新世纪,翘楚涌,现代巾帼英模,任氏“包公”,长眠嵩山脚下,永驻汗青!

虎踞龙盘,有仙则名,灵气盈溢,神秘天中。铸鼎中原,社稷企稳,文明世代传承,中华千秋一统;封禅嵩高,祈祷和谐,国之物阜民丰,东土大唐盛隆;

天中美景,世界绝胜。国级重点16处,5A级极品;嵩岳山峦,下有72寺,上有72峰;1127处景点,独具特色,呈区域千景之最; 6700件文物,罕世珍宝,待解密码重重。大禹治水卓绩,遗址尚存;峻极峰投金简,博院珍藏;少林拳誉世界,中华国粹;守敬观星台址,中外蜚声;阙铭功业,塔载圣尊,星台科技格物,庙宇修心练境。一脚趟出夏文明,一手握得秦汉兵,一拳激扬中华魂,一目咫尺日月星。

庚寅秋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逐雌雄,“天地之中”,专家频竖巨擘,贺彩声声,过关斩将,一举胜出。历史铭之,太室阙、中岳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少林寺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8处11项建筑精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喜登高雅之堂。诗云:百兽族邦虎称王,万花丛国梅傲霜,千景世遗争雄霸,一品天中折桂香!

“天地之中”申遗告捷!讯飞瀛寰,喜传乾陵,武曌女皇,踔厉蘧然,毅然重走封禅路,第十一次御驾亲登!

回天中,拜轩辕,谒尧舜,祭英贤,阅故地千年沧海,观禅宗音乐大典。

踏赤土,遇干城,皮定均,徐子荣,握手英烈奡骨生,詈骂日寇卑劣行!

缓步移,映盾星,任长霞,女神警,翘首巾帼女英雄,中共党员真英明!

攀云梯,登岳顶,忆封禅,望天中,神州大地易仙境,遥想盛唐露羞容!

天地之中,华夏文明之渊源,尊崇懿范。天中大地,文化传承之驿站,重任在肩。

中华千年古训,得中原得天下;天中崛起秘窍,培梧桐引金凤。

绿染天中,绿野红盘增长同步;公仆肆力,幸福指数攀同稳升。企业林立,科技先行:高效热恋低碳,物质精神同兴。

天中祥光,九州辉映,天中紫气,中原盈晟!天中实业集团,中州著名;中安科技落地,“数字家园”诞生,技术世界领先,新型现代家庭;福建兴闽实业识宝,挥师问鼎天中。三全思念奥克,郑飞亿诺金星;郑煤连接嵩基,塔沟鹅坡小龙。少林日产宇通。藏头掩尾七绝颂曰:宇通客车连寰宇,通衢荷流百贸通,名驾驰驱人意称,企及伟业世争雄。

炎黄之根,河洛文明;中原儿女,铁骨铮铮;立着像坐山,躺下似道岭;心似海阔,中原如胸。展工书记速描:“不畏艰险,侠肝义胆,踏踏实实,普普通通”。藏头诗曰:侠义美德华夏传,肝脑侠客出中原。义浓气豪法为本,胆壮财涌人占先。河南忠烈不胜数,南国北疆榜名宣。人意众望中原兴,民心所向新河南!

伟哉,中原!壮哉,天中!中原通,神州通,驰骋九州畅达;中原丰,八方丰,赐惠百姓共荣。中原崛起,天中负重;年年岁岁诚依旧,岁岁年年景不同。伴中原经济区,承历史重任;擎嵩岳之高,望九州之遥,鲲鹏展翅飞中原,一日千里望天中!

历史文化

嵩阳书院诠释儒家教育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而被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宋理学发源地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始建于北魏,经历代重修,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

由于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声名大振,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北方书院建筑代表

嵩阳书院建筑是中国北方书院建筑的代表和样板,通过建筑反映了儒家之道。它以讲堂为中心,前祠后楼,体现了儒家讲学、藏书、供祭“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建筑群布局严谨,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从总体建筑格局到每座单体建筑,都遵循纲常礼教的秩序。

书院保存下来的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是两株汉封将军柏和9米多高的大唐碑,人称“稀世宝”。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目前仍然存活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都在4500年以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树木之一。

观星台见证嵩山“天地之中”

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观星台以其独特价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登封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最古老天文台

著名古建筑专家张家泰说,基于农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天文学很早便发生和发展起来,历史上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们为了得到精确的天文数据,不断地改进测量日景的仪器。元朝至元年间在河南嵩山古阳城修建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是具有世界性价值的科技建筑。

天地之中学说

张家泰说,据文献记载,最早在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37年)的时候,周公意欲迁都洛阳,但遇到了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决定测日影定“地中”,为迁都洛阳寻找天象根据。

周公认为,8尺的圭表,夏至日正午时分在太阳下的影子为1尺5寸,便是“地中”。历经测量,他在登封告成镇找到了“地中”,创立了“天地之中”学说,此后千年,无人质疑。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建成了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圭、石表式的周公测景台。

中华文明的核心

距测景台不远的观星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于至元十七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张家泰说,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代表着世界天文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多位国外专家考察后为之惊叹,认为这是世界上少有的保存完整的科技实物。

扩展阅读:

1

http://www.zgshifu.com/sub_view.asp?ncode=66665f29926ee6b5

开放分类:
少林寺世界遗产名录登封旅游文化
“天地之中”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0次
最近更新:2012-05-01
创建者:fjnyxy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信阳动漫城 展开

szlt333 

咖啡的甜味 

fjnyxy 

世界商会网彭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