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池穴 |
释义 | 针灸之穴位:[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名解]1、天池。天,天部也。池,储液之池也。天池名意指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本穴位于乳头外侧,而乳头为人体体表的高地势处,亦是本穴也位于高地势处,即天部,穴内物质又为心包经募穴膻中穴传来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气血既处高位又为经水,故名天池。 2、天会。天,天部之气也。会,会合也。天会名意指心包经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上行而至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为会合之状,故名天会。 [主治] 胸闷,咳嗽,痰多,气喘,胁肋胀痛等肺心疾病;瘰疬;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配伍]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附注] 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修炼之关窍舌顶上腭,是炼道的基本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舌抵上腭打坐人的上腭有两个小窝,称为“天池”,修炼的真气会从此处外泄,需要用舌顶住。还有个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顶上腭之后,小舌自然就打开了,喉腔扩大了,呼吸就畅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顶上腭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顶上腭,打坐一般不会昏沉,因为他呼吸空气具足,氧气具足,人昏沉的时候,就是脑血氧不足了,氧气不足就发木,一发木头就昏,神经系统失去控制了。 正确的舌抵上腭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就是。 内功修炼,重在调心舌抵上腭即柱舌,古名为“搭鹊桥”,是内功“调身”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道家内功修炼中有重要作用。 内功修炼,重在调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而“舌为心之苗”,故舌抵上腭不仅有利于调心,而且对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任脉经穴,下起于会阴,上终于承浆(位于下颏唇沟的中点);督脉经穴,下起于长强而上止于龈交(位于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舌抵上腭,可以上承督脉之龈交而下接任脉之承浆,对于沟通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形成“周天运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将舌抵上腭形象地称为”搭鹊桥”。那么舌抵上腭该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传授,并非是有意地将舌头卷起抵住上腭,否则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轻闭、牙齿扣拢,舌尖即会自然地抵在上腭与上牙龈之间(实为龈交穴内侧),舌体宜直不宜卷,宜轻不宜重,因其上通脑髓,恐其往下泄气,用舌顶住天池穴,引真气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顺归气管,过十二重楼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是要把舌尖反卷过来成90度,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故上腭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内寸许凹陷处,口念“而”字舌尖所触部位。闭天池,一是为了开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玄膺一开真息往来畅通无阻。再则闭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静坐往往有津液满口的现象,并感清而甜。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并“汩汩”有声。据说这样引吞能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天池穴作用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一个穴道,位置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窝。本穴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弛、外扩现象。近来针灸的实验中,亦有对其他动物如兔的天池穴下针,观察其对于动物血液循环、肾脏等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