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题杜子美书室
释义

《题杜子美书室》是宋代诗人赵抃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书室题写的七言律诗。该首诗提到杜甫在异乡羁留,从正面歌咏杜甫的书室,概括杜甫的诗和为人,本诗撰写难度很大。

作品名称:题杜子美书室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赵抃

作品原文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作品赏析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书室存留至宋代的可能不止一处,但这首诗说到杜甫在异乡羁留,所指的书室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赵抃一生曾三次镇蜀,蜀地社甫遗迹甚多,因此,此诗所题的书室,当属成都草堂,或是蜀地的另外某处。

给杜甫书室题诗,困难在于面临杜甫这样伟大诗人和他的辉煌作品,写不好就相形见绌,落得“班门弄斧”之讥。所以不少作者往往取偏锋,从侧面着笔。但赵抃这首诗却从正面进行歌咏,概括地写出杜甫其诗其人,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诗一开头就用正大的语气,肯定社甫诗歌的崇高地位和光辉成就。径直把杜甫的诗歌比同《离骚》、《小雅》,说它起着压制诗坛淫巧颓风的作用。“浇淫”,既指世风,亦指文风。压制浇淫,可见有辅时济物的巨大功绩。杜甫诗的内容紧密关乎教化,而艺术又极高,累累千章,光照古今。这样,首二句充分写出了杜甫诗的成就。三、四句进而极赞,“天地不能笼大句”言其规模气概横绝六合,“鬼神无处避幽吟”,言万类在其笔下都显现形貌而难以逃避。清人仇兆鳌曾批评这两句“语意拙滞”,过于苛刻,在评价这两句时,应该放在全篇中加以考虑。这两句如出现在诗篇开头,则不仅显得拙滞,而且显得空疏。但有一、二句作铺垫,这样赞扬却不显虚泛。若换上其他工巧一些的句子,便有可能伤于纤弱而没有这样庄重。

杜甫一生的经历和他的思想与创作有他自己的特点。诗在完成对杜甫的总评价之后,揭示了这种特点。“几逃兵火羁危极”,概括他在安史之乱中所受的乱离之苦。“欲厚民生意思深”,则归结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精神。这一联写出杜甫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造语朴实,而用意颇深。身陷乱世,却仍然抱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而危险之极的遭遇,则又使杜甫对人民的艰难有更深切的体验。宋代一般文人喜欢强调杜甫“每饭不忘君”,赵抃重在赞扬杜甫的“欲厚民生”,这是他见识超卓的地方。可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卓见,他觉得世上真正了解杜诗深意、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这两句是说,作者在杜甫的书房和遗像前瞻仰凭吊,体味杜诗的广博和“欲厚民生”的深意,颇觉要真正成为杜甫的知音并不容易。而作者自己则隐隐然有以知音自居的意味。这一联作为全诗的结尾。因点出“茅尾一间”收归到诗题的“书室”,因有谁是知音的诘问,而把诗意向深远处再拓开一步,对于这首诗的圆满完成,颇关重要。但它不是凭空添缀得来,而是水到渠成之笔。“茅屋”乃杜甫逃难羁留之所,在第五句即已伏下根子;关于知音的诘问,近则由“意思深”生出,远则可追溯到首句“《骚》”、“《雅》”和“浇淫”的斗争。正因为有“浇淫”的世风和文风,使许多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因而作者“谁能深知《骚》、《雅》,作杜甫知音”的慨叹,也就不是凭空而发了,可见全诗首尾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首诗把对杜甫总括地评价和推许置于前半部分,一开始就高占地步,显得气格非同一般,然后由高处倾注而下,至结尾发为概叹,遂更显得深沉有力,在内容和篇章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

作者简介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早年成孤儿。1034年(景祐元年)中进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弹劾官员不避权贵,京师一带号称“铁面御史”。历知杭州、青州、成都。宋神宗时,擢参知政事,与王安石议政不合,调任成都。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