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讨伐 |
释义 | 汉语词语基本信息词目:讨伐 拼音:tǎo fá 词义:指出兵攻打:讨伐匪寇。 基本解释 出兵征伐 详细解释征伐,征讨。 汉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讨伐於彼。” 宋 吕陶《送张子公》诗:“近日羽书至,讨伐加 羌 夷。”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他们会说:‘讨伐伪国,不承认 日本 侵略的 满洲国 。’” 相关典故祖逖北伐西晋亡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后,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266-321)率领亲族和同乡逃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马睿(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东晋政府阻挠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其收复的地区也得而复失。 孙中山兴后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胜利,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2500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后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第六师、 第二师在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被迫下野。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随后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于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在江苏战线,讨袁军于7月16~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其余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