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庵记 |
释义 | 陶庵记·(明)归有光 作者简介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正文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1],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2]。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3],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4]。设不幸而处其穷[5],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6],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7],而责子路之愠见[8],古之难其人久矣[9]。 已而观陶子之集[10],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11],悠然势分之外[12],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13]。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14],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15],谓为大节[16],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17]。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18],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19]。昔虞伯生慕陶[20],而并诸邵子之间[21]。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释[1]司马长子:即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因替不得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辱。从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多有抑郁不平之气,后人认为是他个人遭际的反映。 [2]勃勃:兴盛的样子。 [3]轻重之衡:指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 [4]迁徙:变化,改易。 [5]设:假设。处其穷:指陷入困难的境地。 [6]闾巷小夫:指道德修养不高的一般平民。 [7]孔子: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开创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其言论事迹主要见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辑的《论语》一书。亟(qì):屡次。美:赞赏。颜渊:即颜回,是孔子得意的学生,孔子常常称赏其品质。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发以,回也不愚。”《论语·雍也》:“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始,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8]子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人,为人好勇。愠(yùn):怒,怨恨。“愠见”语出《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是: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虽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就无所不为了。”对子路的行为加以责备。 [9]难其人:认为能做一个“平其心志,恰其性情”的人是困难的。 [10]陶子: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隐居,后人称靖节先生。他以写田园诗著名,有自然朴素之美。有《陶渊明集》。《晋书》《宋书》均有传。 [11]脱落:疏阔,洒脱。《梁书·处士传·何点》:“心游物表,不滞近迹;脱落形骸,寄之远理。” [12]势分(fèn):权势、地位。 [13]融融然:和乐的样子。尘查(zhā)俗垢:指节俗间的尘土污垢。查同渣,即渣滓。 [14]推:发扬光大。 [15]元熙:东晋最末一个皇帝晋恭帝的年号(419—420)。易代:指宋武帝刘裕灭亡晋朝并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 [16]大节:指陶渊明忠于司马氏的东晋王朝,不肯做刘宋王朝的官员。《宋书·陶潜传》云:“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17]安命乐天:即乐天知命,指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8]憯(cǎn)于肤:使身体受伤痛。 [19]蚍蜉(pí fú)聚散:比喻无关宏旨的小事情。作者认为晋宋易代,在陶渊明看来,本不足道。 [20]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学者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历官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卒谥文靖。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元史》有传。慕陶:仰慕崇敬陶渊明。据《元史》本传,虞集“早岁与弟盘同辟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 [21]邵子:即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好《易》理,居洛阳三十年,名所居曰安乐窝。卒谥康节,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宋史》有传。 [22]扁:用如动词,即题扁于室。 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 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 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百姓,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目之间呢?孔子多次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潇洒自然,悠然自在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而简直是把贫穷当作一种快乐。 百代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 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啊。 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 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于接受命运的安排的事实。 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他的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蚍蜉聚散一样,与自己无关。 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把他与邵雍相提并论。 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我如今又身处困窘,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