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湾组 |
释义 | 陶湾组(Taowan Fm)的时代属青白口纪至震旦纪。分布于陕西洛南、蓝田经河南卢氏,东至栾川庙子镇一带,为变质地层,由阎廉泉等1959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河南栾川县陶湾镇。 简介主要为大理岩与片岩,厚930~2000米,含微古植物Lignum nematoideum、Triangumorpha sp.等。与下伏宽坪群和上覆三岔口组均呈不整合接触。 历史沿革陶湾组名称及含义几经变化,秦岭区测大队原称陶湾系(组),其上为三道撞组不整合,时代定为古元古代;赵祥生(1974)将时代改为蓟县纪;1976年柯元、武震及河南地质三队,陕西区测队先后将陶湾组改称陶湾群,扩大了其含义,时代改为青白口纪—震旦纪及震旦—寒武纪。1974年陕西区调队提出原始陶湾群实际包括断裂相隔的南、北陶湾,其中南陶湾改称谢湾组,归属于宽坪群上部,北陶湾作了进一步划分;1980年张秋生认为陶湾群属长城系,其上为罗田组(三岔口砾岩)所不整合,次年王作勋详细划分陶湾群(时代属于青白口纪)自下而上划分为风脉庙组、秋木沟组、中沟组。其上为大庄组、三岔口组、罗田组,1982年河南区测队将陶湾群又置于古元古界,三岔口组置于震旦纪;到1983年该队又置陶湾群为奥陶纪,并自下而上为庙湾组、屈垌组、石板河组、垢神庙组;1989年杨巍然、付海之等划分本群的宝山沟组、三岔口组为奥陶纪;张维吉1990年又补充陶湾群,包括(自下而上)竽园沟组、三岔口组、风脉庙组、秋木沟组及石板河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张寿广等(1993)改称为陶湾岩群,采用了上为三岔口岩组;中为风脉庙岩组,下为秋木沟岩组。1993年河南区测队地层清理经过对原始命名剖面,对照原始定义,认为“陶湾”只能恢复原来的原始含义,将原始命名剖面断层以南的“谢湾组”单独划分出,其余仍称陶湾组,其内容包括秋木沟段、风脉庙段之大理岩与片岩,其上为三岔口砾岩(原三道撞砾岩)所不整合覆盖。其他新建的组如条件成熟不排除单独建组,但不应与陶湾组相提并论。取消“陶湾群”这一概念。 特征本组下部秋木沟段(部分研究者认为属上部)以大理岩为主,为灰、灰白色厚层—中厚层大理岩中夹含赤铁矿炭质千枚岩及黑云绢云石英片岩;上部风脉庙段主要为绢云白云石大理岩、薄层条带状大理岩、石英千枚岩、含砾绢云千枚岩,局部地区千枚岩中亦夹大理岩。厚930—2000m左右。本组分布较广,西起陕西洛南、兰田蓝桥镇,经河南卢氏东延到栾川庙子镇,东西延长230km以上,在构造上目前所指的陶湾组仅限于铁炉子—栾川断裂北侧的陶湾组。其上部为三岔口组钙质砾岩所不整合覆盖,下界未出露或不整合于宽坪群之上。本组含微古植物:Lignum nematoideum, Polyporala microporosa,?Triangumorpha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sp.,Leiopsophosphaera sp., Margominuscula sp., Trachysphaeridium sp. 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