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湾镇
释义

陶湾镇位于栾川县城西18公里,地处伊河源头、栾川县中西部,东与石庙为邻,西与叫河毗连,南同西峡县接壤,北依三川、冷水两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231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209个居民组,3.2万人。洛卢公路与陶冷公路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洛阳市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镇,是栾川县的区域大镇和人口大镇、洛阳市文明乡镇和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栾川前列。2003年7月,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荣誉称号。

乡镇简介

陶湾镇位于河南省 栾川县城西18公里,东与石庙为邻,西与叫河毗连,南同西峡县接壤,北依三川镇、冷水两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陶湾镇是栾川县的区域大镇和人口大镇、洛阳市文明乡镇和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洛阳市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栾川前列。2003年7月,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荣誉称号。古时,陶湾的文革、发展步伐,成为栾川县的区域商贸中心,版图大镇,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小有名气的百合之乡,水晶之乡。

历史沿革

陶湾镇古称陶家湾,因陶姓居多而得名,历史悠久,又是伊河的发源地,因此,又有人称起为“伊源古镇”。据陶家湾立集碑记载,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陶家湾立集,改名陶家湾。当时陶湾街是沟通伊河上游与内县贸易往来的重要集镇。

1949年建陶湾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1997年,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陶湾、常湾、鱼库、伊滨、磨沟、焦树凹、松树台、新立、三合、磨坪、肖圪垯、秋林、前锋、红洞沟、张盘、协心、红庙、西沟、唐家庄19个行政村。

地理气候

陶湾镇栾川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4℃,年日照2103小时,无霜期198天,年均降水量872.6毫米。年降水量最高达1386.6毫米,最少403.3毫米。 由于县境气候差异,形成三个小气候带。东北部热温带,包括潭头等,海拔460米左右,年均气温13.7℃,年均降水量737.9毫米,日照2292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温凉湿润带,包括城关等地,海拔750米左右,平均气温12.0℃,平均降水量872.6毫米,日照2102小时。寒冷湿润带,包括三川、冷水等地,海拔1250米以上,年均气温9.4℃,年均降水750毫米,日照1800小时,光照不足,无霜期短(一般在150天左右),冬季长达105天以上。

区域资源

陶湾镇各类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水晶产地、百合之乡。陶湾水晶质地上乘、含硅量高,可与巴西水晶媲美;陶湾百合品种优良、营养丰富,入药食用均为上品。境内47种矿产资源和百余种中药材资源使陶湾镇取得了豫西“资源大镇”和“中药宝库”的桂冠。陶湾镇境内拥有钼、水晶、金、银、铅、锌、锰、铁、石棉、大理石等各种矿产品,其中钼和水晶在国内久负盛名。中药材种类繁多,山芋肉、天麻、百合、连翘等中药材优量大,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美誉。其中,百合种植面积居河南第一,

全国第二。 陶湾镇栾川玉矿位于栾川县的伊河源陶湾镇头,该矿出产的玉石当地人称“伊源玉”。栾川玉矿出产蛇纹石类玉石和透闪石类白玉。蛇纹石质玉和白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即距今约5000年前,已经开始制作利用。考古专家在这里发掘出的石器中发现有用蛇纹石质玉、白玉为原料加工的玉(石)器。栾川蛇纹石质玉颜色丰富多彩,呈深绿、暗绿、浅黄绿色及灰白棕色等,可开发出各类玉器品种,还可开发加工出白玉玉器产品。

行政辖区

辖陶湾、鱼库、常湾、张盘、伊滨、么沟、焦树凹、松树台、新立、前锋、红洞沟、秋林、肖圪塔、么坪、三合、协心、红庙、西沟、唐家庄19个行政村。洛(阳)卢(氏)公路过境。伊河源头在境内。 陶湾村 陶湾村位于陶湾街,10个村民组,822户,2932人,耕地903亩。镇政府驻本村,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大力发展商贸、服务及加工业,年创收550万元,1999年人均纯收入1811元。

鱼库村 鱼库村位于陶湾镇东北部,18个村民组,581户,2311人,耕地1043亩。村主要以铅、锌、钼等矿产品开采和深加工为主要产业,有225吨/日铅锌选厂1个,铅锌和钼选厂22个,年创收600余万元。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是年,进入小康村行列。

常湾村 常湾村位于陶湾镇东南部,9个村民组,374户,1484人,耕地733亩。通过劳务输出,1999年,人均纯收入1709元。

张盘村 张盘村位于陶湾街西侧,14个村民组,694户,2754人,耕地892亩。以商贸、服务、加工业及百合种植为主导产业。1999年,人均纯收入1753元。

协心村 协心村位于陶湾街南侧,10个村民组,371户,1580人,耕地741亩。村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百合、山茱萸为主导产业。1999年,人均纯收入1878元。

红庙村 红庙村位于陶湾镇南部,10个村民组,303户,1151人,耕地607亩。以百合种植和山茱萸等经济林为主导产业。1999年,人均纯收入1400元。

西沟村 西沟村位于陶湾镇西南部,7个村民组,222户,876人,耕地401亩。西沟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种植百合、山茱萸和代料香菇为主导产业。1999年,人均纯收入1318元。

唐家庄村 唐家庄村位于陶湾镇东南部,5个村民组,303户,1236人,耕地623亩。唐家庄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百合种植、山茱萸栽培和代料香菇的开发。1998年,人均纯收入1583元。

辖区代码

410324106:~200陶湾村 ~201鱼库村 ~202常湾村 ~203张盘村 ~204伊滨村 ~205么沟村 ~206焦树凹村 ~207松树台村 ~208新立村 ~209前锋村 ~210红洞沟村 ~211秋林村 ~212肖圪塔村 ~213么坪村 ~214三合村 ~215协心村 ~216红庙村 ~217西沟村 ~218唐家庄村

产业结构

境内拥有钼、水晶、金、银、铅、锌、锰、铁、石棉、大理石等各种矿产品,其中钼和水晶在国内久负盛名。中药材种类繁多,山芋肉、天麻、百合、连翘等中药材优量大,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美誉。其中,百合种植面积居河南第一,全国第二。

陶湾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以工矿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芋肉、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兴起。钼、金、铅、锌、铁、铜、锰、铝、水晶等矿产品的采、选、冶一条龙和百合、山芋肉等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构筑了陶湾强镇富民的基础。

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招商因资力度,把打造特色小城镇作为刺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2006年陶湾镇党委政府更是以建设“中州名镇”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共实施小城镇重点建设工程26项,建设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近5000万元。如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伊滨休闲区建设工程、伊源专业市场建设工程、伊源商贸中心建设工程、镇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通过“中州名镇”的创建,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树立了陶湾对外开放的新形象,而且,以此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建设,加快了资源开发步伐,促进了镇域经济加速发展。招商160家,引资上亿元,镇域经济尤其是铁、钼、铅、锌行业出现火暴局面,农民增收比较活跃,由此,社会大局稳定,教育、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文教卫

文化 90年代,陶湾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除每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元宵盛会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卡拉OK歌舞演唱会和戏曲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1982年建电视差转台1个,全镇村村通电视。

教育 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9所,37班,入园幼儿700人,幼儿教师25人。小学19所,153个教学班,3913名学生,152名教职工。1991~1992年,先后将庙底、红庙、三岔和前锋等4所联中并入陶湾乡办初中。至2000年,乡初中有36个教学班,1751名学生,93名教职工。成人学校1所,校舍26间,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7人。1999~2000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教学楼29幢。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1996年,中学完成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达标任务。经省、市验收,被确定为一类标准学校。1999年,获市级“示范性学校”称号。1990~1997年,共扫除文盲、半文盲783人,非文盲率达99.84%,顺利通过省“两基”达标验收。成人学校经常开办裁剪、草编、养猪、食(药)用菌开发、百合种植以及木工制作和机电修理等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服务。

卫生 改革开放以后,陶湾镇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迅速发展。医疗队伍日益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施日臻完善。1998年,镇卫生院建成占地2381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4层门诊楼,拥有X光机、新型B超机、心电图机、牙科综合治疗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经济结构

陶湾镇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和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2006年,全镇各类企业达到710家,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33个,面积4800亩,发展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8家,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萸肉为主的经济林、以天麻为主的药用菌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实施小城镇建设重点工程21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00万元,初步形成“三桥横跨、六街贯通”的城镇建设格局。2000年以来陶湾集镇日益繁华、商贸日益繁荣、经济日益发展,陶湾镇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城镇增彩”的目标。2006年,陶湾镇财政收入达到260万元,企业总产值达到1.98亿元,实现利润2600万元,入库税金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900元。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8241

男 14686

女 13555

家庭户户数 751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8009

家庭户男 14508

家庭户女 13501

0-14岁(总) 8059

0-14岁男 4204

0-14岁女 3855

15-64岁(总) 18393

15-64岁男 9641

15-64岁女 8752

65岁及以上(总) 1789

65岁及以上男 841

65岁及以上女 94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822

经济发展

陶湾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以工矿业为主的民营企业 的蓬勃发展和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芋肉、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兴起。钼、金、铅、锌、铁、铜、锰、铝、水晶等矿产品的采、选、冶一条龙和百合、山芋肉等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构筑了陶湾强镇富民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招商因资力度,把打造特色小城镇作为刺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陶湾镇党委政府以建设“中州名镇”为目标,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共实施小城镇重点建设工程26项,建设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近5000万元。如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伊滨休闲区建设工程、伊源专业市场建设工程、伊源商贸中心建设工程、镇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及通过“中州名镇”的创建,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树立了陶湾对外开放的新形象。陶湾镇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建设,加快了资源开发步伐,促进了镇域经济加速发展。招商160家,引资上亿元,镇域经济尤其是铁、钼、铅、锌行业出现火暴局面,农民增收比较活跃,由此,社会大局稳定,教育、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陶湾镇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广阔市场、深化农村改革,制定出“振兴工业、强化农业、抓好城建、保持稳定”的工作指导思想,以创建“中州名镇”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手段,以农村城镇化为动力,以矿产品加工业、经济林、中药材、药用菌、商贸业为主攻方向,实施“科教兴镇、工业强镇、依法治镇、农业富民、城建安民、勤政为民”六项战略,奏响兴镇富民的最强音。

城镇建设

陶湾镇 位于县境西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9公里。主干道是洛(阳)卢(氏)路、南沟的陶(湾)石(庙)路和北沟的陶(湾)冷(水)路,镇区道路3200米。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投资156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31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1幢,投资95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中心卫生院医疗大楼1幢,建成敬老院1处,建成陶东桥、陶西桥,修整了陶东路、陶西路,全镇有T型桥4座、平板桥3座、石拱桥56座、简易桥12座。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完毕,共有10千伏线路5条。街道绿化共栽植油柏87棵,黄洋树200棵,其它树木110棵。在伊河桥南、北建成占地6700平方米的工贸一条街和占地1800平方米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开通程控电话,建成无线寻呼台,建成有线电视网络,硬化了娱乐中心广场和河南剧场,建成娱乐场所2个。建成镇区防洪大坝12公里,支流防洪河坝18公里,拆除沿街违章建筑物1.8万平方米。有公共汽车站1处,村及村以下医疗点60个。全镇19个行政村,村村通邮。209个村民组全部通简易公路,全镇共修建简易公路48条,252公里。全镇用自来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外地客商到陶湾镇投资1000万元,兴建复活大、小选厂8个、冶炼厂1个,矿山12处。先后建成水晶厂、铸钢厂,创办洛阳百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陶湾镇为全省首批115个重点镇之一。

陶湾镇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和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目前,全镇各类企业达到710家,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33个,面积4800亩,发展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8家,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以山萸肉为主的经济林、以天麻为主的药用菌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陶湾镇实施小城镇建设重点工程21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00万元,初步形成“三桥横跨、六街贯通”的城镇建设格局。尤其是新建的伊河两岸千米大堤蔚为壮观,成为陶湾一景;长510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的伊源商贸市场气势恢弘,一改陶湾气象;可容纳120多个摊位的集贸饮食城营销两旺,堪称“栾川乡镇饮食第一城”;座落在伊河之滨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伊滨休闲区绿柳成荫、环境优美,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陶湾镇文化广场宽敞整洁,宣传文化站典雅漂亮,综治服务楼整齐美观、中学教学楼巍巍高耸,昔日的老街如今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昔日秩序混乱的街道绿树掩映、彩砖铺地、华灯对峙、门店林立。陶湾集镇日益繁华、商贸日益繁荣、经济日益发展,陶湾镇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城镇增彩”的目标。陶湾镇财政收入达到260万元,企业总产值达到1.98亿元,实现利润2600万元,入库税金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900元。

乡镇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乡、村、组、户齐上阵。1990年,企业已发展到552个,其中乡办4个,村办3个,联户32个,个体513个。从业1305人,总产值830万元,总收入721万元,税金17万元,纯利润148万元,固定资产250万元。是年,陶湾镇办企业:纺织器材厂、彩印厂、汽车修理厂和三合铅锌矿。不久,彩印厂和汽修厂停产。1998年,发展以百合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投资180万元,建成百合产业龙头企业——洛阳百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百合汁、百合粉、真空包装鲜百合等系列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青睐。1999年,招商引资402.6万元,除扶持原有企业外,复活铅锌选厂3个,新上矿石开采和矿产品加工企业31个,完成产值1.25亿元,税金215万元。2000年,完成鑫川公司永利选厂225吨/日技改工程,成立洛阳富泰公司、钼都巨丰公司,恢复张盘、陶湾铁选厂生产。是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57亿元,实现利润1810万元,入库税金364万元。1997年,私营工业企业399家,交通运输53家,商业49家,饮食业51家,劳务工程队56个。1800户农民从事种植和加工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