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氏膏药 |
释义 | 陶氏膏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颍州府(现在的安徽阜阳)的陶氏中医世家。 陶氏膏药是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具有活血通络,散肿消淤的功效。陶氏膏药能够快速起效,且无毒副作用,一直应用至今。 陶氏膏药起源陶氏膏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颍州府(现在的安徽阜阳)的陶氏中医世家。在当时,陶氏的祖辈行医,声誉响遍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其后辗转传承8代至今。 陶氏膏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制剂覆盖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外用膏药。它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的“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意指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后被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蒌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治疗外伤。 陶氏膏药能治多种疾病,道理同于内服,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膏药切近皮肤,彻到肌肉之中,也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陶氏膏药之所以产生功效,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达到剌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 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保卫屏障,具有卫外、安内的功效,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 因此,皮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陶氏膏药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适宜人群对腰间盘突出、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腰椎病、风湿类风湿、痛风、跌打损伤、骨折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奇效。 使用疗程1、关节炎1-5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2、肩周炎1-5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3、腱鞘炎1-5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4、肌腱炎1-5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5、筋膜炎1-5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6、腰肌劳损 当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7、痛风可明显减少患病频率,不能根治 8、腰间盘突出 3-15天见效,30到50帖痊愈 9、跌打损伤 当天见效,八贴内根治,线形或压缩性骨折的,一个月内痊愈 陶氏工艺1、配方泡制:照所选方剂备药称重(以生药片为好),用麻油浸泡(其它植物油选用起沫少的);比例为油二药一,浸泡时间一般为一周(以饮片浸透为准); 2、药物烧炸:将泡制好的药、油倒入铁锅中,传统是选用炭火,温度稳固受热平均,再备用一锅盖以防着火时用,刚开始用大火然后改为中火,这时要注重观看,药物开始变色就改成小火,(火分四级:一、大火;二 、中火;三、小火;四、微火)其间用一湿木棍(最好选用桃、柳、槐枝)一直顺时针搅拌,待药片渐渐变焦、枯沉于油底,取油中藤类粗片掰断用手能捏碎成粉即成。(这一历程大约要4---6个小时)。停火,捞去焦枯药渣,稍凉后用细纱过滤备有。 炸药的水平应以“药枯油黑”为度,“药枯油黑”能加速药物从植物中分解又利于药油联合。 3、浓缩炼油:这是将炸过的药油进一步浓缩的历程,这一历程中会把油和药分子中的水分进一步 施展掉,使之纯度更高,到达“滴水成珠”。 将药油搁置火上,先用大火加热致烟起,改用中火(从头至尾要用木棍搅拌以防窝火,尽量不必铁器)此时虽有浓烟但油温还没到达着火温度,假如操作不慎着火也不要慌张,拿锅盖盖住火自熄灭,在搅拌历程中取一小碗清水把药油滴入看其变更(中间要一直换水),开始时滴入的油会散开,之后随水分增加再滴入时集集合一片,这一历程须要耐烦,当看到滴入油滴成一小块中间有白点时,改用小火,注重视察滴入水中油滴刚挨水就弹起落入成小点(或小片),晃之不散即成,成珠即此。(这一历程大约要40分钟--1个小时);炼油的意义仅在于使油与丹或松香更好的联合,贴敷历程中不过于浸透弄脏衣物。 4、药油下丹:炼制好的药油与铅丹比例为二比一(古有一丹二油不稀不稠之说)。 将按比例称好的药油倒入锅内,大火加热至浓烟起即改用小火,一手拿木棍不停搅拌,一手拿勺下丹,每次大批分多次下(铅丹为橘黄色不结块粉末,假如结块用铁锅小火炒去水分过筛),丹遇油变紫赫色沉底起泡沫,这时快速搅拌使气泡充足益出,边加丹边搅拌,视察锅内药油色彩变更,由紫褐变成灰黑色、泡沫由大变小,连续搅拌之至泡沫渺小色彩变黑,取少许滴入凉水中看其能否成珠下沉,如成珠用手指捏搓不黏手即成。(这时的膏药应柔软拉丝,如觉得稍硬可按比例稍加药油、反之适量加丹)熬成后用小火接着搅拌使药液变浓黑停火,这样熬进去的膏药又黑又亮) 5、膏药去火:膏药熬成后稍冷使其温度降低至100°左右(变稠前),取一大盆加入适量凉水,将膏药细流倒入(还要一人倒一人搅,否则热膏药遇水轻易飞溅)搅成陀,用手抽扯后置于水中三日。 使用方法1.膏药需融化后再粘贴,融化膏药一般要求是没有烟雾的明火(如酒精灯)来烘烤化开,或者是使用电吹风,烧开水的时候把膏药靠近开水壶外围的温度把膏药融化开. 2.融化后用剪刀沿着膏药的外围1cm把膏药布裁剪,修剪成圆形.对于贴在躯干和肩部不平整的位置需要再用剪刀把膏药布外围剪10个左右的缝隙再粘贴. 3.在贴之前使用膏药先靠近自己的皮肤感觉温度是不是太高,太高需要再等一会,太低需要再烘烤一下,这样才保证不被烫伤,太低了牢固性不好. 4.膏药一般要求是24小时之内不要揭除,如果揭除需要继续融化后再使用.每帖膏药使用2天. 5.贴膏药参考陶氏膏药穴位图找到真正疼痛的位置,再把疼痛位置用热毛巾把患处皮肤擦洗干净再粘贴.这样更有利膏药药物的吸收. 6.一个疗程是15帖,一个大疗程是30贴。 注意事项1.若已发生溃破,则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待不痒和伤口愈合后再贴,或贴之前在膏药上撒点薄荷冰来预防。 2.如果仍无法控制则应到医院处理。 3.用同一种膏药,出现2次过敏反应,则以后禁用这种膏药。 4.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5.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引起流产。 6.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7.面部和有毛发的部位(如会阴、腋窝、头枕部)不宜贴膏药。面部贴膏药影响美观,一旦发生过敏则后果严重。而有毛发的部位不易粘贴,以后揭膏药也比较麻烦。 8.创伤性骨折前期及严重皮肤病局部不宜贴膏药。 9.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期间,在腰骶椎或腹部应停贴膏药3~5天。 10.相对内服药和注射药来说,外用的膏药要安全得多,但小孩、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用膏药仍需十分谨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 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膏药使用过程中只有注意上述的要点,才能够使得膏药获得更好的疗效。 患者要求1、陶氏膏药用药期间不要剧烈运动、应限制活动,要多睡,必须睡硬板床。治疗期间要穿平底鞋。 2、不能久坐、久站、久蹲,如打麻将、打扑克、开车、长时间坐车(必须坐的,椅背要保持抵住后腰部,以减轻上身对腰部的压力)。站不超过15分钟,坐不超过15分钟,开车不超30-50公里,负重不超过1公斤。 3、不能做负重及弯腰活,如提水、抱小孩、洗衣服等。 4、不能喝酒。 5、使用膏药时,前期感觉有可能加重,是经络打通的表现,是好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可休息一天,待疼痛缓解后再继续使用。 6、个别患者治疗期间会出现轻微的皮肤瘙痒,属正常排毒反应,不适感明显者,可撕去膏药,取生姜片轻擦患处,即可缓解。 7、女性月经期可以使用。如果引起月经量明显加大就暂停使用,等月经期结束后再用。 8、康复后,一年内不干重活,注意保养。 9、使用膏药可能会使贴膏药处皮肤色素沉着,大部分人停用后自行逐渐消失。对局部肤色特别敏感特殊职业者慎用。 10、尽量避免在使用膏药时穿高档衣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