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亨咸 |
释义 | 陶亨咸,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主持推行机电产品三阶段设计程序,倡导设计与工艺相结合。领导了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积极推动无损检测、失效分析、摩擦学技术、设计方法学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陶亨咸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职业:科学 机械工程专家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简介中科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陶亨咸(1914.8.31-2003.6.27),机械工程专家。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 193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 国家机械工业局高级工程师。 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工程建设所需机械设备的研制规划和设计制造。 参与了我国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 首先提出了注意开展自行设计机电产品建议,积极推行产品设计、试制、鉴定的科学工作方法,积极推行产品设计的三个阶段 (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程序。积极组织并推广应用有限元法和价值工程,推动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和摩擦技术的发展。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简历1914年8月31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26—1933年 天津市南开中学学习。 1933—1934年 同济大学德文班学习。1934—1939年 同济大学机械系学习。 1939—1941年 江西大庾钨业管理处修造厂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41—1945年 兰州甘肃机器厂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务课代课长。 1945—1947年 美国实习。 1947—1949年 中央机器公司工务处工程师,上海机器厂工程师、副厂长,昆明机器厂副厂长。 1950—1953年 云南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兼技术科科长、兼昆明机床厂厂长。 1953—1980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设计科科长、设计处处长、总设计师、技术司副司长、司长、仪表局副局长。 1980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机械部总工程师、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生平概况陶亨咸,1914年8月31日生于原直隶省天津市。原籍浙江绍兴。祖父是清末进士,在清政府和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财政部任过职。其父陶元焘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土木工程。回国后曾任津浦铁路局考工课课员、济南市工务局科长,当过家庭教师。他兄弟姐妹七人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陶亨咸1933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第一年补习德文,一年后转入工学院机械系。 他入学后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接受新思想。在工厂劳动实习时广泛与工人接触,了解社会。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暴发前后,同济大学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展了驱逐国民党C,C派的反动校长翁元龙的斗争。他担任了同济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学生会内,一方面参与组织学生运动,一方面还和学生会内部的右派学生进行斗争。他参加了1936年12月24日上海市学生大示威,以后加入了上海市学生救国会,投身于抗日反蒋的救亡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迁校离开上海,他参加了同济大学战时服务团负责宣传工作,活跃在街头和伤员中。1938年同济大学又一次掀起驱逐反动校长翁元龙的学潮,他被选入学生代表大会主席团领导这一斗争,为此,学校当局决定开除他的学籍。进步学生组织罢课抗议学校这一无理决定,并去武汉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抗议,学校当局在校内外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撤销开除他的决定,不久翁元龙也被撤去校长职务。 1939年他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到江西大庾钨业管理处修造厂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务课代课长。1941年调到兰州甘肃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1942年在兰州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1945年到美国学习机床制造及热处理、铸造、机械加工等技术和自行车的生产工艺。194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上海机器厂和昆明机器厂副厂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昆明解放前夕,他组织工人护厂,为迎接昆明的解放作出了贡献。1949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昆明解放后参加了云南机器厂的接管工作。曾任云南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兼技术科科长,兼任过昆明机床厂(即云南机器厂)厂长。1953年调至第一机械工业部,先后担任过一机部技术司设计科科长、设计处处长、总设计师、技术司副司长、司长、仪表局副局长。1980年后任一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机械工业部总工师和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机械工业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基础理论扎实,知识渊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技术管理和组织领导的岗位上,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代,他在一机部技术司任职期内,首先从定型设计、计量检定、改进材料性能入手提高产品质量。为解决双轮双铧犁的质量问题,提出并参于组织建立了中国机械工业第一批金属材料实验室,不但提高了机械产品的用材质量,还促使建立了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程序。50年代初,上海、天津、沈阳三个自行车制造厂已形成年产1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但是三个厂车型设计不统一,车架、轮毂和辐条的材料依赖进口,他参与组织了自行车材料国产化和定型设计工作。1954年完成了三大自行车厂统一设计,18个部件可以互换的自行车“标定”工作。1956年实现了自行车材料国产化的要求。这些工作为中国自行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以后,他主持制定了产品设计程序和计划、管理办法,促进了中国机电产品独立设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他主张在学习苏联技术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另一方面又应实事求是地改进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为促进产品设计与工艺的结合和适应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他提出应改变部专业局直接设计产品的建议,主张在产品主导生产厂内成立设计科并逐步使其成为行业产品专业设计室。在建立产品系列型谱的工作中,他分析了中国起重运输机械、仪器仪表等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提出了发展中国机电产品的意见。他力主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加强技术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力宣传、推行以制定设计任务书、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为内容的机电产品设计二阶段以及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实行样品试制和小批量试制两个阶段的工作方法。他积极推行产品设计、试制、鉴定的科学工作方法,以大连机车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1-5-1型蒸汽机车为样板,宣传、推行机电产品尽快由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他曾组织并参与决策6000千瓦火电机组、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等产品的研制。组织领导了一机部核工业配套设备的设计工作。1956至1957年他参加一机部访问苏联的代表团,作为代表团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中苏双方122项科技合作项目的谈判。在这一时期内,协助并指导建立起一批机械工业的科研机构,对完成中苏合作项目及以后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参与组织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的研制规划。 他还参加了中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机械产品规划和机械工业技术革新规划等机械工业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参与领导了中国年产50万吨无缝钢管轧机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为提高中国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作了大量工作。 陶亨咸一贯重视标准化工作,主张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齿轮精度标准就是在他的极力坚持下而采用ISO标准的。他组织翻译了一整套技术先进的《联邦德国技术准则》,对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在他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第一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指导性技术文件》。 先进技术他积极提倡应用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中国产品技术水平。早在1964年带队赴日本访问考察后,就提出成套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工业发展的建议。一机部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建成了榆次液压件厂和中原量仪厂。他最早组织推广了有限元法、价值工程的应用,推动了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和摩擦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机械工业科学研究机构重产品设计,轻试验研究的偏向,他积极主张建立行业试验基地,以利于培养人才和加速发展机械工业。他主持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专业学会和摩擦学专业学会等学术组织。推动并组织了断裂力学、失效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工作和这些方面的学术活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从德国引进了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和联邦德国先进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及资格鉴定方法。建立了中国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和技术鉴定体系,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导致与德国无损检测学会建立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互任协议。他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1983年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理工科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基地——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并任校长。1983年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学会与联邦德国焊接学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和合作建立中国机械工业焊接培训中心的备忘录,从而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现代先进焊接工艺和先进培训方法培训焊接人员的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这对提高中国金属焊接技术和产品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明创造他热情支持科技发明创造,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从学术上指导,从工作上支持了“二辊斜轧穿孔机斜轧曲线和复合曲线”、“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新技术”、“弧线、摆线齿轮铣齿机”等四个项目的科学研究,这些项目先后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集体智慧,在他的主持下为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国内设备的制造等工程所提出的决策咨询建议,均被有关部门所采纳。 他谦虚、好学、学识渊博。工作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坚韧不拔。他不墨守成规,热情支持新生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学习和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务实的机械工程专家。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被选为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80~1985年兼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秘书长、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学会和无损检测专业学会理事长,任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于他对机械工业和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86年获得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1983年获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称号。1987年获联邦德国焊接学会荣誉会员称号。1989年获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