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源三访 |
释义 | 内容简介《桃源三访》(亦名《桃花人面》)是明代剧作家孟称舜根据唐代孟棨《本事诗》中崔护谒浆的故事敷演而成的,剧本写崔护一举进士及第,在长安候选。清明时节,崔护出游,因酒渴扣门求水,与门内的女子叶蓁儿互生爱慕之情。之后,崔护因家中有事,回博陵一年。来岁清明,崔护又来寻访叶蓁儿。适逢叶蓁儿随父亲去拜祭母亲,崔护寻人不遇,题诗门上而去。数日后,崔护再访,听闻门内有哭声。扣门问之,老父言其女已为崔护而死。崔护请入哭之,女复活,随成婚姻。 作者介绍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明崇祯天启丁卯年间秀才,入复社,并参加了祁彪佳等组识的枫社。清顺治六年被举为贡生,曾做过松阳县学训导,任上兴利除弊,廉正有声,顺治十三年力辞归。父孟应麟,字文叔,万历甲辰以明经授兖州别驾,为人廉正不阿,有政声。作为明末著名作家,孟称舜在曲论和戏剧创作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成绩。 孟称舜的杂剧作品,就其风格来说,有的婉丽,有的雄爽。《桃源三访》可视为其婉丽风格的代表作。 今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项目资助,项目名《孟称舜集辑校》,由巴蜀书社出版《孟称舜戏曲集》后因孟称舜的《史发》及版,诗文词附录于后。 艺术特色《桃源三访》全剧共五折,大段的抒情独唱构成了全剧的主体,充分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表现上以细腻,优美,感伤见长。 剧中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重笔描摹,力求曲尽其情。一方面注意对感情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现,如第三折写崔护清明重来,在叶家门外徘徊,就以多个层次描写其心情:欲扣门而犹豫、等待的坐立不安、欲行又止的不舍,直到题诗后扫兴而去。通过这样的刻画,崔护的相思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则是曲辞刻画的细腻深入。如第四折中对叶蓁儿心情的描写,连用“凄凉”、“春梦境”、“虚值”、“冷”、“孤另”等词,把她的孤单、伤感写得淋漓尽致。又用刘晨的典故,使感情透过相关的形象间接发散,在抒情时平添一份含蓄与悠扬。 该剧曲辞优美雅致,这不仅来自工丽的语言,如第一折崔护对郊外景致的描画;也来自平实的语言,如第二折叶蓁儿对崔护的思念。而且剧本化用了很多前人的名作名句,语言虽不雕琢,但却借其中所沉淀的情感,强化了曲辞本身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在浮想联翩中,更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感情,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 孟称舜品论戏曲的婉丽之作,要求“惆怅得尽情”,“字字淹润”“语语婉隽”,《桃源三访》正体现了他这一理论主张。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桃源三访》作情语者,非写得字字是血痕,终未极情之至。子塞具如许才,而于崔护一事,悠然独往,吾知其所钟者深矣。今而后,崔舍人可以传矣;今而后,他人之传崔舍人者,尽可以不传矣。 附: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有关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此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