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
释义 | 公园海拔500米以下,景区数5处,景点数108处,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中文名: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地理位置:湖南省常德市境内 公园面积:157.55平方公里 主体景区: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 文化名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等 景区文化:板板龙灯、傩戏傩舞 地理位置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公园简介桃花源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并即将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公园内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公园内,环境气候,一年之间,一山之间,阴阳明暗变更,寒温不齐,被称为“洞天气候”,经测定,年平均气温14.2—15.7℃,比县城低0.8—2.3℃,大小桃花溪的深浅层雾可达130多天,故处处迷津。 桃花源旅游产品十分丰富,著名的有桃花源擂茶系列、桃源大叶茶、桃花源仙桃、蜜桔、沙田柚、桃源观、延泉黑猪、竹编工艺品、桃花源纸伞、根雕等,均为传统乡土特产,特别是桃源玉雕、桃花石雕塑工艺,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美、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来宾前来洽谈订货。 现在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已是商贸、旅游、娱乐的理想场所,也是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这里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商贸云集、游人如织,“世外桃源”的太平盛世,得以真正再现,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把神奇古老的桃花源装点得分外娇绕、妩媚。 动植物资源植物群落桃花源位于中亚热带北缘湘、鄂、川山地丘陵植被区和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基本处于华中区系与华东区系的过渡线上,森林植物以松属、杉木属、圆柏属、栗属、栲属、青冈栎属、栎属、润楠属、擦树属、枫香属、李属、花揪属、栾树属、杜英属、榆属、榉属占优势。共有木本植物446种,草本植物740余种。 观赏动物桃花源主体景区动物栖息环境优越,食物链网结构复杂,鸟、兽、虫、鱼资源丰富。美形美色声美姿观赏动物255种,其中野生种230种,占90%;驯养种25种,占10%。 桃源山景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的圣地,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中唐逐渐扩大,到北宋而称极盛。这里有潇湘一阁的水府阁,江南一宫的桃川宫,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当您朝圣“桃川香火”之暇,足以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 桃花流水桃花源主体景区共有桃树10万多株,分属63个品种类型。群落两极花期分别为3月9日和4月20日,先后相持43天。盛花顶峰期为3月20日至4月8日,相继20天。桃花山群落草重翳,中含穷林桥碧水一潭。“雨中草色绿如染”、“水上桃花似火红”。桃仙岭群落桃茶重翳,云从茶上起,客人花间迷。甘潭桥至五柳湖十里桃花路群落,与油菜田衬托,丹霞贯金海,车行红雨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黄闻山位于桃源山景区西南部沅江边与白鳞洲隔江相望。面积0.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0.3米。东坡低峦坦谷相错,田园秀丽。西坡为古断层,悬岩峭壁,怪石磋硪,地貌变态丰富,地势反差强烈。唐李群玉诗称:“山川西望使人愁”。 上天梯位于桃花源山庄东南。山麓宽不足100米,相对高超150米,坡高65度以上,透视面宛如垂屏。上下地表辐射温度悬殊,夜间温差5-6℃,每临三九寒天,独戴玉冠。首当蜀雨巴风冲袭,迎面不挽云翳,而两侧峡谷沉云落雾频仍,故远眺如青屏镶玉,近看似天梯插云。 五柳湖因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而得名。位于桃花山和桃源山之间,面积6.7公顷。湖岸回迂,周可行车,湖中配置湖心观荷亭、九曲桥和静影桥。春日汇集桃花流水,盖没鱼踪鸟影;夏日鳖伏莲叶,茑啼柳浪;秋湖清澈,贵有芙蓉照水。其四时季相从低层次空间丰富了两座名山借景。 忘岁园位于桃花源山庄、金湾别墅、八仙亭、仙源山庄和中日友谊林之间,周围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枢不可缺少的缓冲静境,占地1.47公顷。凡桃花山红雨,桃源山艳霭、榉树山金坡,上天梯玉冠,均可历历在目。 位于桃源山景区东部。占地面积约4公顷。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唐代重建改称“桃源观”,禁山开秘字”,“禅门接紫霞”。安淳化元(990元)增修“望仙阁”。宋政和元(1111年)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廓庑、方丈室等,凡1330楹。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匾,名增誉叠。之后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阁、楼、亭组团布局,弥山跨谷,辇道相属。西倚危山怒水,东借红树青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穷源极奥,博览自然风光。四周森林浩瀚,古木参天,“修廓夹五殿,重阅映千树”。元末明初,战乱不休,其古典园林仅存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桃花的历史揭开新页。1963至1992年桃源山造林50多公顷,筑池塘水库16处。“青山青青白云白”,“竹树连云蹊径没”。1992年至1993年修复以桃川万寿宫为主体的古典建筑群框架,水府阁矗立于黄闻山顶,问律亭隐蔽于迷津渡口,天宁碑院错落于塔巴堰畔,黄闻山扼守小桃花溪口。桃川万寿宫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孔庙大成殿,山西晋祠圣母殿极为类似。重檐歇山顶形式,面阔58.2米,进深27米,高24.8米。外观清美,内部华丽。五踩、七踩、九踩斗拱,最大者斗口宽240毫米,与五台山著名国宝佛光寺极为类似。殿堂顶端以八方形藻井为中心,四周嵌镶十八个棋盘顶,构成排列有序、凸凹鲜明的巨幅天花系统。殿内以玉皇大帝为首的诸尊神像,体型高大,神态各异,表情悬绝。 桃川宫匾额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为桃花源手书:“桃川万寿宫”五字,后制成木匾额悬挂于桃川宫前。明末宫毁,匾额无存。现刻匾额系长沙张九仿徽宗手书真迹辑制。 空心古杉位于桃川宫前,现存两株。南宋姜菱《昔游桃源山诗》赞记:“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正德年间(1506—1522)。后于明万历年间(1513—1620)萌新复荣。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大风吹折一株,秃干兀立,萎状加剧,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天宁碑院 位于桃源山景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为“桃川书院”。1992年,由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改名“天宁碑院”,并将院址原来的桃川宫东北迁到其东南塔巴堰畔台地。坐西朝东,居高览远,风光弥望。内景别致,满目玲珑,穷极华丽。借情景界辽阔,季相变化丰富,风致韵绝。总占面积9600平方米,自入品起,迄至第三平台后墙月亮门,其主要建筑为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缩影假山池,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巨型石碑白玉壁画群、六角石亭、书画堂、石碑坊等。空间穿插渗透,步移景易。自第二平台起,左右两缘均置围廓。廓壁嵌镶四海历代名流诗文。其最为璀璨夺目的内部景物是龙雕石艺.凡一切石作装饰浮雕,皆有龙的形象。 桃花山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为主的名胜古迹越过历史的沧桑,风景迷恋过一代又一代骚客游人。这里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水迥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您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桃花山牌坊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原牌坊未知所始。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倾塌。1974年按原貌修复。四柱两级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端庄。主楼高9.5米,阔4.5米。主楼匾一块玉嵌桃花石,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两侧塑饰披云降龙,古拙威雄。额枋上缀桃花山景区五字。中柱上嵌镶“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即为《桃花源记》所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 八仙亭位于桃花山牌坊两侧,为两个重檐楼阁式尖亭和六个歇山式馆状长亭的建筑物系列,皆黄瓦、丹柱、赤壁,对称布局,尖亭底径12.7米,高10米。长亭面阁17米,进深10米,鳌鱼吻脊,卷草山花。凡亭、廓断续延伸300余米,为桃花山、桃源山晨昏因借的巨型景物。 桃花观位于桃花山景区。中枢部分包括桃花观、菊圃、集贤祠、玩月亭、蹑风亭、憩庐等单元,总面积约0.5公顷。其中桃花观主体面积410平方米。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明间供观音菩萨。落翼一间名“息机别馆”。正堂半亭为阁区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院内四洞圈门可与他处交通。桃花观古园林系列内部空间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空间崇楼杰阁,山光水色,意趣纷呈,致灵致韵。桃花观主体依崖临壑,势若悬空。 菊圃位于桃花山牌坊的穷林桥中轴线的另一终端。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连结为一个封闭式的园林单元。总面积2764平方米,取陶渊明《醉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原名延至馆。1964年重修更名菊圃。1980年按中国南方仿古园林风格改建。前为垂花门。一对坐狮工艺奇绝,狮毛曲卷,纹理可鉴,垂莲柱檐廊长53米。曲折处以冰裂纹风窗,与后墙间隔为两处小空间,培植孟宗竹和南天竺。阁式廊亭前有石板路与陶渊明石刻像碑相通。月窗门两侧有扇形花墙洞,嵌饰并蒂双桃,独具匠心。花墙洞两侧,悬挂“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的对联。歇山叠架式正厅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刻绘细节远即可鉴。花墙白色,求门式花墙洞,可向外界借景。渊明石刻像碑立于十字游路中心,迎面刻赏菊图,背面刻《醉洒诗》。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丹桂隔路交翳,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 集贤祠石刻拓片集贤祠 位于菊圃之南,南倚悬崖,其他三面临壑。原祠不知所始,据《桃源县志》载;清同治九年(1870)县今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苏轼等14名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1974年征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今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明间正中靠内,塑立陶渊明像,体态魁梧,豪情杰韵。其上方悬清末桃源县令余良栋所题“古隐君子之堂”匾额。朱色长窗6扇,均无华丽雕琢。其粗犷简洁风韵,与陶渊明清风亮节的气质融和渗透。阶前置石雕半栏。栏板云水菱纹,刀法如神。阶下有半月形露台围护。四竹树垂翳,泉鸣不绝。“夜静泉声来枕上,日高竹影漾窗前”。朝桃花观方向,则是危径通高,若如天梯。 方竹亭位于菊圃以南50米的方竹林旁,其周陡坡相峙,古木参天,方竹生境得天独厚。原名桃川八方亭,于明代万年间由江东之捐资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窿,无梁无柱。屋面桑麻拥绿垂青,墙上苔藓斑驳,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195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路桥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三条石磴曲径交叉处。取《桃花源记》中“既出,便扶向路”句意得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始建,1983年整改。为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等静奥。 碑廊位于菊圃右侧。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游桃花源者,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虽几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 真面目岩位于桃花山临仙涧水源亭下首。翳谷百仞,危径中开。倾岩之下,暗罅阴森。穴道回旋。雨后涧水灌穴,仰射辗转南明阙闻《桃源洞水记》。“瀑之浩浩若十万甲兵,镝响弓鸣,隐伏洞天”,岩壁上镌“辟开真面目”四字,原被羽客道流误为“世外桃源”入口。 其他秦城 位于烧人冲腹地,与桃花山临仙涧隔分水岭毗邻。由城墙、城楼、街坊和展览厅四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朱砂色仿砖地墙,白色拦马,圈式将军门框。护城河上跨铁索吊桥。吊桥两则塑立护城兵甬。青瓦玄柱,城楼与长天远山共色,街坊26间铺面,简窗陋室,黑色杉皮屋顶。每列街坊均匀竖立复层楼阁式了望哨亭三个。街坊前树龙凤黄幡。铺檐下垂串式灯笼。建筑物皆循坡势布局,错落有致,聚散相宜,装修简拙,秦貌楚风浓郁,别有乾坤。 水源洞 桃花源古内八景之一。位于桃花山临仙涧,因《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句意而得名。洞顶有泉,串滴如露,洞前潭,可鉴须发。洞口:“松竹夏生寒,草木秋不萎。唐狄中立《桃源观山界记》云:“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明代嘉靖年间,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题“洞口长春”。 仙源古洞 位于桃花山御碑池西侧,交通临仙涧和秦人村。东洞口嵌“秦人古洞”石匾,为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题。洞门半启,“初级狭,才通人”。洞内有支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夏日暗沫冷,冬季紫烟温”。洞总长160.5米,其中主洞60米。出西洞门则“豁然开朗”,别乾坤。西洞门口立有“不足外人道也”的碑刻。 秦人古洞 秦人古洞 亦名秦城道。位于烧人涧尾端,交通秦人街与秦人村。长153米,弧形拱顶,垂壁直道,两口通视,可通车马。泉水终岁不涸,为浇人涧源头。北口临峭,石磴径蜿蜒,南口可望尖峰万点,碧涌无极。洞内疾烟流,不存凝寒酷热。 秦人古洞岩匾 清嘉庆年时,知桃源县事滇人谭震编《桃源县志》有云:“桃源洞山峭壁镌有‘秦人古洞’四字,今已漫漶不可辨认。”现洞口左侧石刻楷书“秦人古洞”四字,系清代桃源县令余良栋所书,碑高1米,宽1.6米,厚0.1米。1992重修此碑,立于仙源古洞东口。 御碑池 为桃花山临仙泉筑堤汇集而成,原名千丘池。因清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县令余良栋,为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拟桃花源御制善堂诗勒石建亭而得名。春秋季相如诗如画。“片片飞花浮绿水,时时啼鸟弄春音”。池中雪鲢火鲤翩翩,翔于红树青山倒影之中。 桃花溪 桃花溪 又名武陵溪,景名“桃花流水”,为桃花源八景之一,发源于桃源山和桃花山,经五柳湖汇入沅水。其中饮誉千古的支流为桃花山临仙涧。其涧不宽而落差高,大旱不绝。每逢桃林落英缤纷,桃花流水,风流独胜。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营盘洲 与“武陵丹霞”隔沅江相望。面积为1.03平方公里。周遭水势急湍,形势显要,可进可退。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三年(47)马援领兵征交趾(今云南)曾在此安营扎寨。 灵龟潭 位于桃花山景区水源洞下。濂垂潭涌,飞琼溅玉。古木苍萝蔽日,盛夏骄阳若秋。潭中古多鹰嘴龟、绿毛龟。潭畔偶有六眼龟和蟒。凡天气湿势,风雨欲来,潭边蠕形动物离隐,龟则出穴觅食。古人颠倒因果关系,称“龟既祷之,甘霖辄应”。 仙池井 俗名叶家湾井。景名“仙池远水涉”。位于桃花山归仙涧幽篁底谷。泉面海拔180米,终年不涸,喷声如玉,水色空明,冬暖夏凉。传说泉源出自距南35公里海拔1024.5米的仙池界,“一派暗流无声色,万古仙池独遗津”,“多少人间烦苦事,一滴清凉饮既消”。泉流四季浮红弄彩,含芳载馥,与临仙涧水汇于穷林桥。 白云轩 原名豁然轩。位于桃花山水源洞西侧上首,依崖临壑,阶下危栏曲径交错。清光绪十八年(1893)曾于此修建豁然亭,民国三年(1914)桃源县知事杨瑞题“别有洞天”额。1980年重建更名百云轩。硬山屋顶,观音兜山墙。面阔12米,进深5.7米,高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古朴端庄,装修简洁。间于阶前可闻水源洞中泉声人语。隐居轩中,“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 临仙馆 位于桃花山景区御碑池东北,与秦人古洞隔池相望。硬山单层平房,面阔16.6米,进深9.6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6扇宫式长窗装修精美,上夹堂板雕饰镂空西番草,中夹堂板浮雕双头兽、双头鸟驮花瓶等奇谲图案。屋前屋后古藤树参天蔽日,阶上阶下鸢尾锦锈赶季争时。 穷林桥 位于桃花山景区临仙涧和辞仙涧交汇处。取《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句意而得名,古为石板桥。1964年重修单孔石卷桥,长18.5米,宽5.7米。二十六块栏板,浮雕均为盆景型桃花图案,枝干横曲倾回,花序疏密有度,集中概括了“仙源”桃花世界的妖姿魅态。桥西立唐张旭《桃花溪》诗牌,题曰“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滞在青溪何处边?” 桃仙岭景区桃仙岭 位于桃仙岭景区正东。面积0.4平方公里。山势矮峭岭珑,或壮元宝,或如笔架,含三泉、四池、五园(品桃园、品菊园、奇竹园、稻香园、芳茗园)。春天季相甚美,以红树青山、黄花碧水为著。 桃花源牌楼 位于桃仙岭景区,横跨319国道。胜状岿巍,四柱九楼,高16.8米,宽26.8米,中跨12米琉璃黄瓦,金花勾滴。特大三幅云坐斗角替,远即可鉴。汉白玉雕花柱磊高234厘米,长宽各140厘米,艮光远逼。正楼匾塑桃花源三个贴金巨字,次楼匾仰风升龙。大小额枋饰清式大金点旋子彩画,五色缤披。牌楼周围草坪如染,翠丘龟状,低宇俨然,矮云落霞。唯三月桃花红雨十里迷朦,方能半掩牌楼神采。 悠然园 悠然园 位于桃花源牌楼以南50米处,占地3.22公顷。取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而得名。1992年8月8日该奠基时,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亲赴现场题书园名,其园入口处置仿古山亭和照壁,粉色花墙之内,园势崎岖,溪、池、桥、亭掩映于树木花草之中,蛙鸣鸟语,泉鼓风吟,野趣盎然,风光胜画。 双星亭 位于悠然园东峦。为杉皮园顶双环亭,红柱青栏,龙凤天花。亭基石台阶高37厘米,亭径540厘米。居高临下,因借景界辽阔,览桃源花山和桃山胜状的最佳视点。近周桃、李、桐、茶翳接,梯田垒土相嵌,季相如同锦绣。 咏归亭 刘禹锡草堂 位于桃花源牌楼之东桃花湖半岛,传为唐刘禹锡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马时,常来吟咏之处。其外与桃花源牌楼、斗鸡场、双星亭和大面积桃花林互为因借,四时远近尽皆诗情画意。居亭揽胜,临湖把酒。一觞一咏,俗念皆忘。 刘禹锡草堂 位于桃仙岭景区鸡鸣峪口。芭草屋顶,土墙玄柱,黑色双门。简窗陋室,面阔15米,进深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两落翼。明间塑刘禹锡像,并附诗文碑刻数块。居前临池,泉镜新磨。居后临峰,松涛旧唱。左右悬崖相逼,垂有危径通高。 沅水风光带沅水风光带 沅水由黔东南云雾山发源,自西向东注入洞庭湖。其中流经桃花源风景区69公里。落差约15米水深2~10米。窄处云奔石怒,宽处碧波平阔,河道迂回,水质清澈。两岸景观如画,为千古游人赞叹不绝者有渔村夕照,武陵丹霞,新湘凝黛等一系列大尺度动态景观和马援石室等古迹。江段含九个洲岛,田园季相千姿百态。 鸡公岩 沅水风光带景点之一,高70余米,兀立沙萝溪对岸。状如雄鸡昂首报晓,栩栩如生。雅称明朝末年,叛军吴应奈逃至鸡公岩下,遇一算命先生讽曰:吴公(与蜈蚣同音)遇鸡公,凶多吉少。后吴应奈被蔡毓荣领兵击溃。俗说鸡公岩如男人阳具逆插苍穹,古代山姑溪妇途径此处,是俯面垂眼,羞为目睹,惟恐终生不孕。 沅水风光带 后门洞岩 屹立沅水东岸,离问津亭渡口约半公里。门迹天成,嵌于绝壁。粗看似有框隙可投,叩则有声,细窥才觉不可通行。“仙门古款”,介于真幻之间。 钦山 位于沅水北岸,为大片丹霞群峦总称,景名“武陵丹霞”。凡十余峰光怪陆离,峥嵘突兀以马石溪口。明末武陵太常龙膺称其山“以青瑶翠珉为骨,以丹霞苍霭为姿,以琪花珠树为裙,以沅流溪水为带”,故他晚年买山隐居于此,人称“龙隐先生”。江禹疏曾为他专撰《龙隐公买山记》。 仙姑山 位于沅水风光带上段高都驿,面积约0.1平方公里。由西南方向远眺,峭壁垂高,肩颅如生,仪表诱人。由东北方向正视,两山重叠,皆耸额垂鼻若母猩抱子。六断沟水经九龙洞绕山而出。四季笙箫,汇入沅水,谓仙姑天峡。 仙娃岩 沅江风光带景之一,位于沙萝溪附近。体积约200立方米。半露于光急流漩涡之中,昂首鼓睛,势欲远跳。每逢江水暴涨,浪碣其岩。响似轻雷,声如蛙鼓,传闻数里。 紫霞洞 位于锣鼓矾南,离双峰岩约120米。岩体向沅水方向倾危,巨帛可容崇楼杰阁。洞壁紫霞纹理宛若火山烈焰,险势逼人。洞中原住肖姓农民一户,现已迁至后山。 沅水风光带 新湘溪 位于马石与兴隆街之间,泛指新湘溪汇远处上游下游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为沅江风光带最为秀雅之段,有“武陵西子湖”之誉,舟行其间,不知江水从何来,不见江岸何去。峰凝千重黛,江湾九曲明。袁宏道则称:“新湘溪众山束水,如不欲去,波澄黛蓄,澹冶相得,略如西子湖。” 纹石溪 发源于八字路乡纹石山,与渌溪汇合由荨萝山上首注入沅水。以盛产“桃花石而著名”。其石质地高雅、纹理绚丽、晶莹闪亮,可与南京雨花石媲美,雨后天晴,两岸桃花石艳似百花含笑。 夷望峡 为沅水风光带积水峡谷景观,景名神湖宝峡。位于夷望溪下游水心岩至神仙桩之间,长约1200米,宽约40米,水深10—20米。清澈兰透,如镜新磨。两岸“狮子”、“麒麟”,象“明月”、钟鼓堂等数十座神峰相逼,尽映水底,毫纹可鉴。夜晚鸬鹚渔舟穿梭,灯如烟火流空。 天象——艟舫晚渡 沅江八景之一,位于桃源县城东端延溪口下游,面积2.3平方公里,形如渡船。神话传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归来后,以土石砂砾作舟,开赴延溪口寻找千顷柘树林隐后,返原处停泊成洲。每当夕阳西下,霞光万道,洲上田园乐土浓妆艳抹,五彩纷披,宛似神艟仙舫。 南阳洲 位于澄溪与沅水交汇处。面积为0.5平方公里。称“武陵太阳岛”周遭鹅卵石滩环绕。低洼之处多芦苇,景象原始。洲头水汀群鹭嬉戏,疑为波涛跳内积水深达数米,多两栖动物。两端皆有巨石掩盖,阴森凛冽。以石击其峡壁,声如洪钟,回声良久不息。 武陵渔川 即《桃花源记》所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水水域段之一。位于白马雪涛至南阳洲之间。江面宽阔,水平如镜。远山凝黛,阔水含渚,水天一色,渔舟点点。栖息鱼类30多种,享誉三湖。来此问津捕鱼者络绎不绝。 秦人村景区秦人村 竹长廊 自秦人村开朗园迄至延至馆,随游路逶迤,由竹厦、竹亭和竹牌楼连结而成。竹厦199间,均以柱、梁、桁、三角架为骨骼。一般每间面阔3米,进深3.2米,竹亭8个,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竹牌楼一处,重楼复柱,由几何图形构成基本装饰,品格独立。竹廊全长1168米,将奉先祠礼制中心,公义堂文娱中心,自乐桥垂钓中心,奇踪馆展览中心和延至馆休闲中心串联或并联为一个观光游览整体。造型原始,古拙若巧,曾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玛拉沁夫誉为天下一绝。 公议堂 位于秦人村竹长廊中段。由门阙、门亭、看台、舞台、檐廊和围墙六部分组成方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门阙为四棱花瓶状土柱,饰朱砂颜色。门亭由十安梁支承,其后墙中剜菱形墙洞以窥内院。看台陈列鼓形坐凳和舟形茶椅。檐廊高低错落曲折,动态视感强烈。舞台端庄凝重。每逢盛大节日,演出傩戏傩舞。院内服务人员皆戴秦冠,着秦服,将游人感觉引入二千多年以前的“世外绝境”。 秦人村 奇踪馆 位于秦人村自乐桥东端陡崖之上。取陶渊明《桃花源诗》中“奇踪隐五百”句意而得名,占地面积1227平方米,院内三级石阶,由95级石磴连通。两栋平房呈曲尺拐排列,透视面丰满,因借性很强。各类果木扶疏,秋色浓郁。 延至馆 位于秦人村景区归鹤池周围,依山傍水,跨涧弥峪。为延至馆及其附属建筑物共11个单元组成。占地面积0.8公顷。斜坡杉皮屋顶,秦汉纹砖地板,其他构件全由各类原竹工艺装饰。图案轮廊简炼,对比性、对称性强烈,门窗多以龟甲竹自由装饰。建筑单元之间,高低错落,集散融通。并配植花木充实绿化空间。“通幽胜境来天外,溢美田园传古今”。 竹亭阁 为一组以原竹工艺构建的亭阁群体。位于秦人村豁然台下的“开朗园”。以园中游路段为中轴线,竹楼、竹阁、竹亭均呈对称布局。三层竹楼居上,由八柱八梁支承,集二十二翼戗角如飞,双层竹楼居下,一层天窗,两级藻井。四个竹亭居游路形态的自由运用,精致敏感的曲面曲线组合,称绝作。园中奇葩嘉木,进而体现安详和谐的环境意识。 公园景点石龙山 位于白马雪涛西南。面积约2平方公里,含二十三条回环脊岭,二十二条阴森峡谷,状如群龙闹江。与桃源山余脉夹峙,逼水飞涛,云奔石怒。最大峡谷九牛湾,其口初极狭,入内则见九山耸峭,涧泉数迭。 岩体——刀劈岩 居荨萝山尾端,为古断层足遗迹。两个三角形断面底宽各约80米,高约100米,临江倾危,西击沅水,东玩旭日,绝壁有穴,野栖鱼鹰,风疾则石穴空鸣。 圣珠洞 位于马援石室东北400米,俗名雪花洞。为丹霞地形石罅,口宽20米,进深15米,阴风回旋,凛冽逼人,洞口白芨倒挂,滴水顺其叶面垂珠,声如击玉。浅入尚见芳草鲜美,深入唯见兽迹斑斑。洞中东北角有宋人纪游石刻,明代钟惺《钦山渔仙洞寻龙君御所注》记评:“数折圣珠,兽迹所纵横。如何有宋刻,笔体老而清。” 灵境湖 位于金刚岭和尖峰岭之间,面积24公顷。以唐代诗人王维《桃源行》诗“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句意而命名,峰上嵌湖,湖畔镶峰。山水重叠,鱼踪鸟影,罕无人迹。湖内及周围将设灵境轩、晚晴榭、观鱼廊、野味厅、仿生艺术雕塑馆和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景观点与服务设施。 河洲——双洲 位于萝山下首沅水河心。两洲相连,面积约1.9平方公里。洲壤豪秀,树草重翳,烟水苍茫。林木围护之中,一展平畴,季相丰富美如织锦。左右两江渔歌唱晚,上下双滩牧笛迎晨。 洞洲 位于白马雪涛东侧,隔白马滩相望。总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约46米。洲畔古木被洪水扭曲旋屈,情韵别具。无林之处滩草茸茸,映衬江水绿如兰。 白鳞洲 面积约2.5平方公里,洲背海拔50米以上。洲周曲水扦循,重峦夹峙,远来舟人往往迷失方向,“忘路之远近”,处处堪称迷津。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中的渔村即指该洲一带村落,有“渔舟招招,浮于武陵”之说。 渔村夕照 潇湘古八景之一,饮誉荆楚。为水府阁凭栏眺望最为壮丽的画图,滔滔沅水象一首流动的歌,旋律轻缓悠扬,自西而东,遭遇黄闻山绝崖而北折,在水府阁视点和白鳞洲尾之间形成牛轭湾湖。低峦、曲水、无不奇。古松300余株,主要分布于桃花山景区鹤峰、天酋尊崖、壁云山和上天梯一带。夭曲乔幢,肤皱枝拗,冠如华盖,高风远韵。月冷松寒这夜,苍松错落暗举,托挂月镜新磨,仿佛千嶂万壑静态,全然在此点化,雾起松色朦晨,轻纱半开半蔽,如羞旭日若隐若现,山川村落如醉如迷。唐王维《桃源行》诗记为“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遇仙桥 传为武陵渔朗见“山有小口,恍惚若有光”,而欲猎奇探秘途中遇仙之处。位于方竹亭南,两者仅相距58级石磴台阶,原桥为一块自然崩落危岩横卧于涧,结构天成,堪称仙迹。明天启年间,桃源主薄孙延蕙主修单孔石卷桥,顶阔4.8米,长13.6米,高6米。清初,湖广提督俞益漠增建风雨亭。其四方卷棚之下,均悬以挂以仙事为主题红底金雕图案,穷工绝艺,精美非凡,屋顶鱼龙吻脊,并加饰仙人、群兽,桥头楠桂芳翳,是青萝垂涧。仰斜阳古道,迭水垂帘,俯关山数度,洞天如闭。 水府阁 水府阁 位于桃川万寿宫西南500米。托危崖,临阔水,倚暗壑,沅水峭岸高60余米。其顶便是水府阁栏杆。沅水洲渚相错,烟水苍茫,小桃花溪幽壑回环,切割深度40—60米,发源于水府阁南门之下又从水府阁北门前注入沅水。转了一个270度的大弯。山水之间还有10处附属建筑,高低错落,聚散有度,以水府阁最高视点为中心,形成开放型园林群组。水府阁始建于明末,为三层砖木结构。阁东北曾置戏台。其下有看戏坪,可容数百人,毁于1961年,仅存遗址。1992—1993年由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管理处修复并新建问津亭、夕照楼、渔廓轩、猢狲园、黄闻山庄、樵庐、水舍等景观景点。水府阁为重檐歇山顶四层楼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取代木构。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三十四脊三十六角,黄瓦牛朱椽,雕梁画栋。首层副廓环匝,共嵌兽头望柱七十根,雕花栏板六十七块。廓柱十六根,皆衬垫汉白玉柱磊,上饰黄闻镇妖图案。 陶渊明文碑 刻陶渊明《桃花源记·附集》,行书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嵌蹑亭内石壁间,石碑高95厘米,宽73厘米。后有杨瑞评误识之辞:“桃源无石刻。唐宋后诸贤诗碑,率皆后人补刊,日久漫漶,今日荡然无存。本年秋,重修渊明祠,既成,因补书石上,惟字体恭弱,知不免为方家所笑耳,滇南杨瑞鱣识”。 佳致碑 立于白虎嘴、青龙噱中前,碑高240厘米,宽115厘米,厚20厘米。隶书三行。正文“桃源佳致”四字,字径47厘米,上款为光绪二十年余良栋重修。1983年修佳致碑亭冠盖其上,并在近周培植林木。 洞口长春岩匾 清嘉庆《常德府志》云:明嘉靖间,郡守林应亮建亭于桃源洞口,题有“洞口长春”额”邑人印伟题联云“鼎内有乾坤,虎啸龙吟分昼夜;山中无甲子,花开叶落识春秋”。现石匾嵌于水源洞。 静影桥 横跨于五柳湖东腰地段。长41米,顶宽3.3米。为三孔石卷雕饰栏杆桥。主要装修部件为4个抱鼓,29级石磴,32根莲花头望柱,62块栏板雕饰124幅画面。主体画题为猿、象、犀、虎、蟒、戴胜鸟、鹈鹕、鸳鸯、绶带鸟、丹顶鹤、环颈等,反映古桃花源野生动物群落盛况。残阳夕照,青山羞吻半轮日,桥影静入两天红,故名。 九曲桥 九曲桥 由桃花山牌前半月台达于五柳湖彼岸,总长122米,顶宽3米,蜿蜒九折,附四个观景台一个湖心亭。111个莲花头望柱,嵌镶217块栏板,共雕饰660幅画面,画题以各态荷叶、莲花为主,杂有鹬蚌相争,猢狲盗桃等野趣,也有幼童驯狮,武松打虎等人物活动。 伏波洞 位于穿石山次峰。两面垂江,两面临壑,有羊肠小道回迂而上。原祠建于首峰,不知所始。毁于1968年,1992年由当地女村民高菊香领衔重修,含一明间两次间,主位供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次位供杨泗将军等神像。随墙门两侧悬挂一副玄底金字对联:“升腾东汉冠三辅,暑避南天第一峰”。 公园文化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为桃花源人款待嘉宾贵客的重要礼仪载体。由压桌和擂茶两大部分组成。压桌以油炸糯米片、荞饼等为主,辅以辣菜、腌菜。擂茶以茶叶、芝麻等原料擂研成糊,再以沸水冲制,相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蛮途径武陵郡临沅县乌头村(即今桃花源),将士尽染瘟疫,幸访得“三生汤”服治方愈。“三生汤”即今擂茶前身。代代相传,医用转变为食用,其剂型、营养结构不断刷新。当代桃花源压桌擂茶,以其千古魅力被国外茶道专家公推为茶道中的又一巅峰艺术。 板板龙灯 龙头龙尾与龙身分离,其造型工艺极为精湛。龙身由数十块或数百块木板联缀而成,称为灯板。每块灯板长约2米,宽12—20厘米,厚3—4厘米。其上托彩色灯笼数盏,其下垂擎手木柄两根。每块灯板由木楔、圆孔与相邻灯板相连。舞灯时,每一灯板由一名演出者肩扛手擎,听导演口令,协调自身动作。 傩戏傩舞 古桃花源巫风炽盛,至今犹有遗风,傩戏傩舞便是其中之一,是一种由巫术手段向娱乐形式转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