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绦虫病 |
释义 | 绦虫(tapeworm)又称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中的绦虫纲(ClassCestoda),本纲动物均营寄生生活。寄生人体的各种绦虫所引起的疾病总称绦虫病(cestodiasis)。绦虫病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病,也是我国古医籍中最早记载的人体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绦虫有 30 余种,分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圆叶目( Cyclophyllidea)和假叶目( Pseudophyl-lidea)。我国人体寄生的绦虫主要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最为常见。 西医学名:绦虫病 英文名称:cestodiasis 所属科室:内科 -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 主要病因:寄生虫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猪带绦虫病疾病简介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uis)是由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Linnaeus,1758)也称猪肉绦虫、链状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我国古代医书称寸白虫或白虫,并已明白吃生肉是得绦虫病的原因。它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 病原学1.形态 (1)成虫:虫体扁长呈带状,前端较细,向后逐渐变宽。乳白色。体长 2~ 4m。虫体分头节、颈节与链体三部分。头节近似球形,约小米粒大(直径 0.6~1mm),有 4 个杯状吸盘和能伸缩的顶突,顶突基部有 25~ 50 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颈部纤细,长 5~10mm,宽约 0.5mm,是虫体最细的部分。链体又称体节,由 700~1 000个节片构成。节片较薄,略透明。靠近颈部的幼节或称未成熟节片,节片宽而短;中部的成节又称成熟节片,略呈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末端的称孕节,或称妊娠节片,孕节则较细长。每一孕节内含虫卵 3 万~ 5 万个。石灰小体是绦虫的特征性结构,普遍存在于绦虫成虫及中绦期虫体的实质中。 (2)虫卵:因卵壳很薄,虫卵自孕节散出时卵壳已脱落,所以粪检时所见到的虫卵已是失去卵壳只带胚膜的卵。呈圆球形,直径 31~43*m,棕黄色,外面是一层厚的具放射状条纹的胚膜,内含一个发育成熟的六钩蚴。 2.生活史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人是其惟一的终宿主。虫体借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附着在肠粘膜上。虫体后端的孕节单个或 5~6 节连在一起脱落到肠腔。一个月约脱落 200 节左右,脱落的孕节因自身活动或排便时受压破裂,使虫卵散出。孕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 猪食入含虫卵或孕节的人粪而感染。虫卵在小肠内经消化,约 24~72h,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借小钩或胚体分秘物,钻入肠壁,随血或淋巴散布到猪体各处,如肌肉、心、脑等处。虫体逐渐长大,中间细胞溶解形成空腔,并充满液体。约 60d 后头节上出现小钩和吸盘,约经 10 周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囊尾蚴在猪体内可活 3 ~5 年,个别可达15 ~17 年。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 米猪肉”、“豆猪肉”或“米糁子肉”。猪囊尾蚴在猪体寄生的部位以股内侧肌为最多,发现囊尾蚴的比例为 98.8% ,其 后 依 次 为 深 腰 肌 92.8% ,肩 胛 肌90.4% ,咬肌 73.7% ,腹内斜肌 71.9% ,膈肌 35.4%和心肌 35.3% 。猪囊尾蚴并非绝对寄生在肌肉组织内,还可寄生于脑、眼、胸膜和肋间肌膜之间等,近年还有寄生肝脏的报告。 人若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有囊尾蚴的猪肉,在小肠内经消化,囊尾蚴翻出头节吸附在肠粘膜上,自颈部长出节片,约 2~ 个月后发育为成虫,并随粪便排出孕节或虫卵。成虫寿命可长达 25 年。人若食入猪带绦虫卵后,也可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而致囊尾蚴病(见猪囊尾蚴病)。 流行病学猪带绦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世界上以欧洲的南斯拉夫民族为主的国家较多,如原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原苏联、德国也有发生。在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和巴西。墨西哥在 128 025 头猪中有“米猪肉”者占 4.34% 。在非洲的尼日利亚绦虫感染也很普遍,埃及也有本病发生和流行。澳大利亚有散发病例,亚洲的印度、朝鲜、中国等地都有本病发生和流行。 我国猪带绦虫及猪囊尾蚴感染的分布范围,已知有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安徽、福建、山东、上海、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广西等 25 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东北三省,内蒙、河南、山东、河北及西南部为高发区。福建、山西等省也较常见,云南省部分地区有局限性地方性流行,如云南大理白族有生食猪肉(吃生皮)的习惯,个别村屯感染率高达 19.52% 。而且其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本病的流行主要与猪的饲养方式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由于居民随地大便、厕所简陋或猪圈与人厕连在一起,使猪能吃到患者粪便而使猪感染;猪的散养增加了猪的感染机会。人的感染则与居民饮食习惯直接相关。云、贵等地居民有吃生猪肉的习惯,如用火将猪毛烧掉后,将肉切成片蘸调料吃,因而感染率较高。我国多数地区居民多因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大块肉或带肉馅食品蒸煮时间不足或炒肉片时加温不匀,致使肉内的囊尾蚴未全部杀死而感染。故掌握烹调的温度和时间对预防感染很重要。用切过生肉的刀或菜板再切熟食,因囊尾蚴污染熟食也可导致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有活力的囊尾蚴被人食入后,在小肠内经消化,囊尾蚴翻出头节吸附在肠粘膜上,自颈部长出节片,逐渐发育为成虫,并借助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附着在肠粘膜上。末端的孕节单个或几节连在一起脱落到肠腔并随粪便排出。成虫夺取营养,头节吸附在肠粘膜上引起机械性刺激,脱落的孕节通过回盲瓣时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粘膜损伤及炎症,除此之外,致病作用轻微。 临床表现肠内寄生的虫数一般 1 ~2 条,近年有报道一次驱出 5 条绦虫者。 患者一般无显著症状,粪便中发现节片是多数患者的主诉和求医原因。有的患者有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亢进、饥饿、消化不良、腹泻、乏力、头痛、头晕、消瘦等症状。猪带绦虫病人由于易自身感染而并发猪囊尾蚴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即驱虫。 诊断鉴别疾病诊断 应询问吃“ 豆猪肉”史及粪便中是否曾发现节片。粪便检查虽可查到虫卵,但检出率不高,连续数天查便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但依据虫卵形态无法区分带绦虫的虫种。如能获得孕节根据子宫分支数可确定虫种。 鉴别诊断 常需要与纽带绦虫作鉴别,二者的节片在显微镜小可以通过各自不用的组织结构加以鉴别。 疾病治疗驱治绦虫的药物均系在小肠中与虫体接触,然后麻痹或破坏虫体,故服药前晚建议禁食或稍进流食,早晨空腹服药,以使药物与虫体能更好地接触。服药后加服泻药并多喝水,可使麻痹或破坏的虫体迅速从体内排出。此外无论采用哪种药物,驱虫后应送检所有节片,检查头节以确定疗效。但未检出头节并不表示驱虫失败,因头节不一定在治疗后当天排出,也可能驱虫药物使头节破坏或变形而难以辨认。若未获得头节应继续随访,3个月后复查,无孕节和虫卵发现可视为治愈。 治疗绦虫病常用中药:南瓜子、槟榔合剂,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疗效高、反应小。服法:早上空腹服南瓜子仁粉 60~80g,1h 后服槟榔煎剂,槟榔片 60~ 80g置于非金属容器内加水 500ml煎制,将水煎至 100 ~200ml时止。所用容器不宜用金属制品,因槟榔所含有效成分槟榔碱与金属离子结合后能降低药效。再过 1h 后服 50% 硫酸镁60ml。槟榔碱能兴奋副交感神经引起血压降低、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虚弱和晕厥等副作用,南瓜子无副作用。 疾病护理发现大便中有节片时,取样时要带手套。 疾病预防1. 治疗病人:人是惟一传染源,及早驱虫不仅可减少传染源,而且可预防自身感染囊尾蚴病。孕妇或晕车船者常会因呕吐造成自身感染,更应及早驱虫; 2. 加强粪便管理:修建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不随地大便。粪便用作肥料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 3. 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猪圈与厕所分开; 4. 严格肉类检查:严禁销售含囊尾蚴的猪肉; 5. 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肉,切生食和熟食的刀、菜板应分开。 牛带绦虫病疾病简介牛带绦虫病( taeniasis bovis)是由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Goeze,1782)又称牛肉绦虫、无钩绦虫、肥胖带绦虫。其形态和生活史与猪肉带绦虫相似,但中间宿主是牛。幼虫不寄生人体。它也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之一。 病原学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形态相似,呈乳白色长带状。主要不同之处有:虫体比猪带绦虫长,长 4~8m 或更长。头节略呈方形,直径 1.5 ~ 2.0mm,无 顶 突 及 小 钩。有 节 片1 000 ~2 000节,肥厚、不透明。 人是牛带绦虫的惟一终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使人患牛带绦虫病。牛是牛带绦虫最主要的中间宿主。牛吞食孕节或虫卵后,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散布到周身各组织,在牛体中的分布,据我国资料,最常见部位为肩胛外侧肌、嚼肌、心肌、臀部肌,其次为舌肌、腰肌,再次为颈部肌、肋间肌等。严重感染时则全身肌肉普遍有囊尾蚴寄生。六钩蚴经 60~70d发育为牛囊尾蚴( Cysticercusbovis)。牛囊尾蚴除寄生黄牛、水牛、印度牛、牦牛外,还可寄生在羊、美洲骆驼、长颈鹿、驯鹿、羚羊等哺乳动物体内。 当人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感染囊尾蚴的牛肉后,经消化液的作用,牛囊尾蚴翻出头节吸着在小肠上段的肠壁上,约经 8~10 周发育为成虫。牛带绦虫每天可长节片 8~9 节,成虫末端的孕节多单节,也可数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脱落的孕节活动能力较强,可自行从肛门逸出。 流行病学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一般为散在感染,在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习惯的民族和地区可呈地方性流行。牛带绦虫在我国的分布较普遍,国内 20 多个省已有报道,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宁夏、四川、广西、贵州及台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牛肉的习惯故可造成地方性流行。如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广西自治区柳州地区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居民的感染率可达 26% ,个别地区甚至可高达 70% 以上。 牛带绦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者粪便污染牧草、水源以及居民不良的饮食习惯。流行区的农牧民常在野外排便,造成环境污染。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 8 周或更久。放牧时牛因食入虫卵或孕节而感染。广西、贵州侗族的小楼,人住楼上,牛圈在楼下,人粪便由楼上排入牛圈,造成牛的感染。当地居民习惯吃生的或半生的牛肉,如苗、侗、傣族吃的“红肉”、“ 腌肉”或“ 剁生”等都是切碎后加佐料的新鲜生牛肉;藏族喜将牛肉稍风干后生吃,或烤食大块未全熟的牛肉而感染。非流行区居民多因生熟菜板、菜刀不分,污染了熟食或偶然吃了未煮熟的牛肉而感染。 发病机制人感染牛带绦虫的虫数一般为 1 条,多者 7 ~8 条。由于吸盘及整个虫体对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虫体分泌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当孕节运动到回盲瓣处,因受阻运动加强,使病人感到回盲区疼痛;虫体扭曲成团可造成肠梗阻;虫体吸取宿主大量的营养物质可造成维生素缺乏及贫血。 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度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可有腹部不适、肌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头痛、头昏、失眠等神经症状。由于牛带绦虫孕节的运动能力较强,可主动从肛门逸出。 疾病诊断询问病史是诊断牛带绦虫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因脱落的孕节不断随粪便排出或自动从肛门爬出,因此多数患者自己能发现节片,并成为就医时常见的主诉,有时甚至带着节片来。此时可将孕节夹在两张载玻片中,据子宫分支数确定虫种。 在粪便中查到虫卵或节片是确诊的依据。但因虫卵不直接排入肠腔,粪便的检出率较低。当节片通过肛门时,由于节片活动增强而破裂,故肛门周围虫卵较多。因此,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的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为高。但由于两种虫卵( 不完整卵)形态相似,所以查到虫卵只能确诊为带绦虫病,故驱虫后淘虫检查头节、虫体或孕节,不仅可确定疗效,还可鉴别虫种。 治疗和预防防治措施及驱虫药物同猪带绦虫。 专家观点1.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烤肉和涮肉的机会大大增加。可应该注意的是,即使我们吃的肉已经熟了,但往往在进食时夹生肉和进食熟肉用的是同一餐具,难免会将生肉中的病原体一同食入。所以,在进食时夹生肉时要使用单独的餐具。 3. 如果我们到餐厅进食凉菜,一定要选择生、熟食品有分开的操作间的饭店。 4. 作为餐饮服务人员,一旦发现自己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健康,还有可能因虫卵污染到食物和餐具而导致其他人感染疾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