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绦虫 |
释义 |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扁形动物门的1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或以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 绦虫简介绦虫,tapeworm,亦作cestode。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da)无脊椎动物,约有3,000种。体长从约1厘米(0.04英寸)到15米(50英尺)余,世界性分布。寄生在某些无脊椎动物和各类脊椎动物如人、家畜和鱼等的肝和消化道内,引起绦虫病(cestodiasis)。 在其生活史中,有的只有一个宿主,有的除终末宿主外还需1或2个中间宿主。两侧对称。有的由一长形节片组成,另有些种类则有一头节,后有一列形状相同的节片。头节上有吸盘,通常还有钩,用于固著在宿主上。通过表皮吸收食物,无口及消化道。多数雌雄同体,常自体受精。生活史复杂。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或Taeniarhynchus solium)成虫生活在人肠内;受精后每个妊娠节片可含多到4万个含胚体的卵;节片随宿主粪便排出,如被狗、骆驼、猪、猴或人等吃入,在消化道内孵出幼虫(六钩蚴); 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管带到身体各部分肌肉内,发育成囊尾蚴;若肉中的活囊尾蚴再被其他动物生食下去,则在这个宿主肠中直接发育成成体。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或Taeniarhynchus saginatis)世界性分布,终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牛。阔节裂头绦虫(Dibothriocephalus latus或Diphyllobothrium latum)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水域,侵入人和其他吃鱼的哺乳动物,特别是狗和熊;受精卵随粪便排到水中,孵出的幼虫为小甲壳动物所吃,後者又被鱼(鳟、鲑、狗鱼和鲈)所吃,幼虫在鱼肌肉内结成包囊;哺乳动物吃鱼後,幼虫在肠内发育为成虫。扁形动物门的1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但也有以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的。除单节绦虫外,所有的绦虫体均分节,由头节、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1条带状链体,成虫的身体约有2000节,其中的孕节不断地在脱离母体,母体也不断地生产新的节,每一节都可以发育成新的个体,如果人类有这样的生育能力,则一个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就可以挤满整个纽约市!绦虫广泛地寄生于人、家畜、家禽、鱼和其他经济动物的体内,引起各种绦虫病和绦虫蚴病。 形态特征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等。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有的吸盘或吸叶表面亦具小钩,起加强固着的作用。头节的后端为纤细的颈部,功能是产生新的体节。绦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微毛吸收宿主营养。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绦虫的肌肉系统很发达。体表皮层密生微毛,下有薄的环肌,环肌之下有纵肌两层,外层与内层之间为皮下基质。 纵肌之下为横肌。 横肌与皮层之间称皮层区,两层横肌之间称髓质区,重要的生殖器官都在髓质区内。神经系统:在头节有神经节与横神经相连,组成中枢神经系,由此向后发出 1对纵神经干,直到虫体最后的体节。排泄系统:在头节中有环排泄管,由此两侧发出2对背、腹排泄管,直至体的末端。每个体节的后缘各有横管与腹排泄管相联。此外,虫体组织中有许多焰细胞,各有小管通于腹排泄管。排泄系统具有平衡调节水分的功能。 绦虫多是雌雄同体,只有个别种类雌雄异体。每个体节均有发达的两性器官。雄性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阴茎、阴茎囊和贮精囊等。雌性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阴道和子宫等。卵膜的周围有梅氏腺。孕节内性器官多已退化,只有子宫充分发育并占据整个体节,内含许多虫卵。生殖孔多开口于体节的一侧或两侧,但假叶绦虫雌雄两性的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中央的腹面。绦虫有四类,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最为常见,这两种绦虫属带状绦虫,长得很像,体扁且长像鞋。猪肉绦虫长2~4米,牛肉绦虫可长达4~8米,全身可分三节,头节有吸附能力。猪肉绦虫顶端有一圈小钩,用小钩和吸盘吸附在肠壁上;牛肉绦虫没有小钩,但有4个吸盘,靠吸盘吸附在肠壁上。颈节能不断长出节片,每天能长7~8个节片,体节可分为未成熟节和成熟节。成熟节片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子宫内储有10多万虫卵,这些节片可随时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绦虫成虫在肠道内可存活10~20年。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 生活习性绦虫的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虫卵自子宫孔排出或随孕节脱落而排出,以后的发育在假叶目和圆叶目有很大不同。 假叶目绦虫生活史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虫卵排出后必须进入水中才能继续发育,孵出的幼虫体内亦有3对小钩,体外被有一层纤毛,能在水中游动,称为钩球蚴(coracidium)。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桡足类动物剑水蚤,钩球蚴在其体内发育成中绦期幼虫原尾蚴(procercoid),已初具绦虫雏形;在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鱼或其它脊椎动物如蛙体内后,原尾蚴继续发育为裂头蚴(plerocercoid,sparganum),裂头蚴已具成虫形,白色,带状,但不分节,仅具不规则的横皱褶,前端略凹入,伸缩活动能力很强。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肠道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圆叶目绦虫生活史只需1个中间宿主,个别种类甚至可以无需中间宿主。虫卵在子宫中即已发育,内含一个无纤毛的六钩蚴。由于这一目绦虫无子宫孔,虫卵须待孕节自链体脱落排出体外后,由于孕节的活动挤压或破裂才得以散出。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其中的六钩蚴才能孵出,然后钻入宿主肠壁,随血流到达组织内,发育成各种中绦期幼虫,常见有以下类型: 囊尾蚴俗称囊虫(bladder worm),是半透明的小囊,其中充满囊液,囊壁上有一个向内翻转的头节。另一种囊尾蚴型幼虫,囊内有多个头节,称多头蚴(coenurus)。棘球蚴(hydatid cyst)是一种较大的囊,囊内无数头节称原头蚴或原头节(protoscolex);此外,还有许多小的生发囊(brood capsule),生发囊附于囊壁或悬浮在囊液中,其内又可有许多头节或更小的囊,以致一个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万个头节。 泡球蚴(alveolar hydatid cyst)或多房棘球蚴(multilocular hydatid cyst)属棘球蚴型,囊较小,但可不断向囊内和囊外芽生若干小囊,囊内充满的不是囊液而是胶状物,其中头节较小。 似囊尾蚴(cysticercoid),体型较小,前端有很小的囊腔和相比之下较大的头节,后部则是实心的带小钩的尾状结构。 各种中绦期幼虫名又可作为属的名称,表示该种绦虫的这一期幼虫,如曼氏裂头蚴(Sparganum mansoni)即表示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裂头蚴;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指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的囊尾蚴。 中绦期幼虫被终宿主吞食后,在肠道内受胆叶的激活才能脱囊或翻出头节,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存的时间随种类而不同,有的仅能活几天到几周,而有的可长达几十年。 绦虫没有口和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成虫生活在宿主的肠道里,节片直接浸浴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皮层通过扩散、易化扩散的主动运输等方式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同时也具有分泌和抵抗宿主消化液破坏的作用。带有尖棘的体表微毛既有固着作用,免使虫体从消化道排出;又能擦伤宿主肠上皮细胞,使富含营养的高浓度细胞质渗出到虫体周围便于虫体吸收,遍布虫体的微毛又增加了吸收面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营养吸收效能。皮层胞质区的大量空泡具有对营养物质的胞饮作用和运输作用。有的绦虫头节上的顶突可能穿入宿主的肠腺,经胞饮作用摄取粘液和细胞碎片以及其它营养微粒。绦虫从宿主肠内吸收的营养物质有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核苷以及嘌呤和嘧啶等。 绦虫主要通过糖代谢获得能量。成虫主要靠糖酵解,少数也可通过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系统获得能量,如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protoscolex)就具有完全的三羧酸循环功能。 绦虫的交配及受精可以在同一节片或同一虫体的不同节片间完成,也可在两条虫体间进行。除成虫营有性生殖外,中绦期幼虫可有无性生殖和芽生生殖,如棘球蚴可从囊壁生发层长出许多原头蚴和生发囊。曼氏裂头蚴在宿主免疫功能受抑或受到病毒感染时,也可能发生异常的芽生增殖,引起严重的增殖型裂头蚴病。裂头蚴具有一定再生能力,在部分虫体被切除后,可以重新长成一完整的虫体。 常见疾病绦虫病 绦虫有四类,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最为常见,这两种绦虫属带状绦虫,长得很像,体扁且长像鞋。猪肉绦虫长2~4米,牛肉绦虫可长达4~8米,全身可分三节,头节有吸附能力。猪肉绦虫顶端有一圈小钩,用小钩和吸盘吸附在肠壁上;牛肉绦虫没有小钩,但有4个吸盘,靠吸盘吸附在肠壁上。颈节能不断长出节片,每天能长7~8个节片,体节可分为未成熟节和成熟节。成熟节片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子宫内储有10多万虫卵,这些节片可随时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绦虫成虫在肠道内可存活10~20年。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 临床表现因为绦虫节片能自动脱离虫体,所以患儿常有节片随大便排出,有时单个节片能从肛门爬出来,患儿可有直肠内绦虫蠕动的感觉。上中腹部疼痛是常见症状,有时疼痛很剧烈,但进食以后,疼痛多数能缓解。还有少数患儿恶心、腹泻、便秘。病初起食欲亢进,病久食欲不振,出现消瘦、无力、头昏等症状。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育,引起囊虫病,其危害性远较绦虫成虫大,症状及严重度因囊虫数目和寄生部位而异。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为好发部位,其次尚有脑、眼、心、肝、肺等。寄生在皮下组织,则出现皮下结节,结节坚实而有弹性,不痛不痒,患儿没有不舒适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结节可以钙化。寄生在肌肉内,可引起肌肉酸胀的感觉。囊虫寄生在脑内引起脑囊虫病,对患儿危害最大,患儿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和癫痫样发作,严重的可引起死亡。牛肉绦虫的囊尾蚴不在人体寄生,所以牛肉绦虫感染,不会引起囊虫病。 绦虫是寄生虫,有时能使猪及牛受到病害。人们吃了未经适当烹煮的带绦虫猪肉、牛肉或鱼肉,绦虫就会进入人体寄生。绦虫一旦进入肠道,它会将头端嵌入肠壁。然后在肠壁上吸取食物,能长到十公尺使。绦虫的环节会断脱,随粪便排出体外。这些环节看起来像一段段白色狭小的缎带。如果绦虫留在肠道,它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但却经常会引发轻微、偶尔腹痛、食欲减退及肛门四周刺痒等轻度症状。 尽管家畜屠宰场在处理肉类时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偶尔还是有带绦虫的肉类进入市场。不过,只要将肉类彻底煮熟,就能将寄生在肉中的任何绦虫杀死。 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认为你身体内可能有绦虫,你去看医生,医生可能会对你做粪便采样检查。有许多药物能够杀灭寄生绦虫,如有必要,医生会给你服用一种杀虫药。当你将绦虫的头部排出体外后,这种感染病也就痊愈了,不过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绦虫病是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人们吃了未经适当烹煮的带绦虫的猪肉、牛肉或鱼肉,绦虫就会进入人体肠道寄生,将头端嵌大肠壁,在壁上吸取食物,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绦虫在人体内会不断生长,有时可能长到十米长。当绦虫成虫时,其环节会断脱,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如果绦虫留茬肠道内,它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但却可能引发人体的体重减轻、偶尔腹痛、食欲减退及肛门四周刺痒等轻度症状。 感染途径绦虫妊娠节片和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如果猪或牛吃了这些虫卵,经过48~72小时,虫卵六钩蚴就会在它们的肠道里面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经过2~212个月,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可在猪体内生存3~5年。小儿吃了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在小肠液的作用下,囊尾蚴头节翻出来,吸附在肠壁上,经2~3个月,发育成成虫。小儿也可能吃下被虫卵污染过的食物,绦虫卵在肠道内脱壳,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随血流到达全身各组织,发育成囊尾蚴,引起囊虫病。 绦虫病预防因绦虫病患者是唯一的传染病源,所以控制本病,首要任务是治疗病人。驱绦虫成虫常选用下列药物: ①氯硝柳胺(灭绦灵):总剂量为3~5岁0.5~1克,5~10岁1~1.5克,>10岁1.5~2克,分两次空腹嚼碎后吞服,间隔1小时,服后 2小时服泻药硫酸镁。 ②槟榔和南瓜子:南瓜子粉50~90克(带皮80~125g)空腹口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以生槟榔子每岁2~3毫克,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50g,加水10倍煎成40~60毫升 ),半小时后服泻药。 不论何种药物驱绦,患儿应坐在便盆上排便,事先在便盆内放入40 ℃ 热水松弛肛门,以便虫体完整排出。如果虫体挂在肛门下面,不能用手扯断,以免头节留在肠内。绦虫排出后,应检查头节,若无头节,排出效果不好。 治疗囊虫病首选丙硫咪唑,每天每公斤体重20毫克,分2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连续服10天。此药副作用较少,疗效可达98%以上。如疗效不好,可做外科治疗。 预防绦虫药: ①禁止出售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和牛肉。 ②提倡猪圈养猪,猪圈远离厕所。 ③改变生吃猪、牛肉习惯,所用菜刀、菜板生熟分开。 米猪肉腹泻治疗含大量囊虫的猪肉俗称“米猪肉”,又称“豆猪肉”。 人吃了生的或未熟透的含囊虫的猪肉后,囊虫在人体小肠内受胆汁的刺激,头节自囊内翻出,吸附于肠壁并逐渐伸长,颈部逐渐分裂而形成链状体节,约2~3个月发育为成虫,即绦虫。绦虫是人类寄生虫之一,最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这两种绦虫病从症状到诊断、治疗都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猪肉绦虫病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猪肉而罹患的,而牛肉绦虫则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牛肉而罹患的。人对牛肉绦虫卵似有先天性免疫,故一般不发生牛绦虫病。 猪肉绦虫呈扁平带状,长达2~4m,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雌雄同体,其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猪(或牛 )吞食后,在其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管, 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尤以横纹肌为其主要寄生部位,经2~3个月发育为囊虫。 绦虫寄生人体大多为1条,少数可多条,成虫在人体寿命约数年至20年或更久。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除夺取营养外,致病作用一般较轻微,有时可有腹部不适、腹泻、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等症状和体征,大便中常有白色虫体节片排出。 中药治疗绦虫病治疗绦虫病,中医多采用榧子散,即榧子、槟榔、芜荑各等份组成。或用香榔丸,由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雷丸组成。或槟榔与南瓜子方:南瓜子炒熟去皮食仁,用量30~90克,嚼服或研粉冲服,早晨空腹服下,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若1小时后,大便不解者,可再给槟榔煎1次。解大便时必须坐便盆里,虫体排出后,必须找到“头节”方为驱虫成功。若未见“头节”,二周后再重复用药,定要把虫体头部排出方能痊愈。对囊虫病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海带、连翘、陈皮、半夏、当归、川芎。如有合并脑囊虫、抽搐者,可用定痫丸;皮下形成结节,痰浊流注肌肉,可加用雷丸,按年龄大小每次10 ~ 20克,生研后吞服,不可加热,日2~3次,连服2~3天,不需服泻药。虫下后调理脾胃以六君子汤煎服善后。外治法,详见中医药外治方法。 患绦虫病注意事项(1)坚持饭前便后洗手。 (2)不吃"米猪肉",不吃生肉和未煮熟的肉。食物生熟要分开,刀、菜板、菜盒用开水洗捌后使用。 (3)服药后大便应坐在温水盆上,便虫自然排出,不要牵拉,以免拉断,虫排后要细致检查有无头节,如无头节,1个月后应重复治疗。 治虫妙方(1)取槟榔120克,加水300毫升,熬至150毫升,先吃炒南瓜子120克,2小时后再温服摈榔煎的药汁,服后坐在温水盆内,绦虫自下。 (2)槟榔、南瓜子、石榴根皮各30克,水煎服,30分钟后再服硫酸镁20-30克。 (3)槟榔120克,雷丸9克,吴莱英10克,将雷丸研成细粉,槟 榔、吴茱萸水煎后送服雷丸粉。 (4)猪牙草根适量研成细末,空腹服50克,一日1次。 (5)山椒树皮20克切细丝,煎后空腹服,一日3剂。 (6)南瓜子炒热去壳,随时咀嚼,连服十来天有效。 (7)槟榔124克,加水煎,去渣,空腹顿服。 患绦虫病后应注意: (1)坚持饭前便后洗手。 (2)不吃"米猪肉",不吃生肉和未煮熟的肉。食物生熟要分开,刀、菜板、菜盒用开水洗捌后使用。 (3)服药后大便应坐在温水盆上,便虫自然排出,不要牵拉,以免拉断,虫排后要细致检查有无头节,如无头节,1个月后应重复治疗。 “米猪肉”可引起腹泻吗,如何治疗? 含大量囊虫的猪肉俗称“米猪肉”,又称“豆猪肉”。 人吃了生的或未熟透的含囊虫的猪肉后,囊虫在人体小肠内受胆汁的刺激,头节自囊内翻出,吸附于肠壁并逐渐伸长,颈部逐渐分裂而形成链状体节,约2~3个月发育为成虫,即绦虫。绦虫是人类寄生虫之一,最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这两种绦虫病从症状到诊断、治疗都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猪肉绦虫病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猪肉而罹患的,而牛肉绦虫则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牛肉而罹患的。人对牛肉绦虫卵似有先天性免疫,故一般不发生牛绦虫病。 猪肉绦虫呈扁平带状,长达2~4m,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雌雄同体,其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猪(或牛 )吞食后,在其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管, 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尤以横纹肌为其主要寄生部位,经2~3个月发育为囊虫。 绦虫寄生人体大多为1条,少数可多条,成虫在人体寿命约数年至20年或更久。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除夺取营养外,致病作用一般较轻微,有时可有腹部不适、腹泻、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等症状和体征,大便中常有白色虫体节片排出。 驱虫药物(1)吡喹酮:成人晨起空腹顿服,15 ~20mg/kg,隔30分钟后服50%的硫酸镁60ml。本药为广谱驱虫药,主要作用于虫体颈部,使虫体表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破坏、杀死虫体。 (2)灭绦灵(氯硝柳胺):成人2g,儿童酌减,晨起空腹一次或两次(间隔1小时),嚼碎后吞服,服药后2~3小时服硫酸镁导泻。本药能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破坏虫体,但对虫卵无作用。因副作用小,孕妇也可服用。 (3)中医药治疗:采用槟榔及南瓜子联合疗法,槟榔对绦虫的头部及前段有麻痹作用,南瓜子主要使绦虫的中、后段节片麻痹,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服用方法为: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片80g,儿童酌减,加水500ml,浸泡1 夜,煎1小时后浓缩成150~200ml的滤液),再过半小时服50%硫酸镁60ml。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虫体排出,少数病人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 驱虫治疗前应用小剂量氯丙嗪,防止恶心、呕吐而致全身感染。根治标准是半年内粪便中无虫卵和节片发现。 中药治疗? 治疗绦虫病,中医多采用榧子散,即榧子、槟榔、芜荑各等份组成。或用香榔丸,由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雷丸组成。或槟榔与南瓜子方:南瓜子炒熟去皮食仁,用量30~90克,嚼服或研粉冲服,早晨空腹服下,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若1小时后,大便不解者,可再给槟榔煎1次。解大便时必须坐便盆里,虫体排出后,必须找到“头节”方为驱虫成功。若未见“头节”,二周后再重复用药,定要把虫体头部排出方能痊愈。对囊虫病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海带、连翘、陈皮、半夏、当归、川芎。如有合并脑囊虫、抽搐者,可用定痫丸;皮下形成结节,痰浊流注肌肉,可加用雷丸,按年龄大小每次10 ~ 20克,生研后吞服,不可加热,日2~3次,连服2~3天,不需服泻药。虫下后调理脾胃以六君子汤煎服善后。外治法,详见中医药外治方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