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雎不辱使命,刘向之过
释义

作者介绍

《唐雎不辱使命,刘向之过》一文的作者是学者:林曦。

本文目的

林曦,平常不会去写这些对于历史方面的评价,主要写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而这次为什么林曦会去写这篇文章呢?

是因为,林曦平时热爱于历史。对那些枯燥的文字,有自己的看法。擅长用各个史料之间的矛盾和相同之处,来勾勒出一个相对严谨的历史。

写作时间

林曦写这篇文章是在2010年年底,而正式被大家所知晓,是在2011年2月份正式被末那网推荐后。

全文

编者免责声明

本文,在百度百科栏目下,创设词条,是经过林曦 本人所授权的。若,有他人从事于商业活动,必须 经过林曦授权,否则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对其侵权人提起诉讼。

全文如下

唐雎不辱使命,刘向之过

唐雎不辱使命,刘向之过?

——林曦

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这是选自《战国策·魏策四》的一段古文,现以《唐雎不辱使命》为题,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刻画了唐雎是一个能言善辩、具有爱国情怀的外交家的形象;秦王嬴政则是一个霸道无理、外强中干、贪生怕死的君主形象。

虽,我作为中学生,但是,我也瞧出些许端倪。

这篇古文的真实性问题。因为这是刘向根据从民间献上来的书中,整理编订的。保不齐会有夸张或者虚构的成分。

若避开古文出处,单看其内容,也着实另人费解。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是为何?根本毫无理由。也或许是后人无法理解,但刘向却也未曾在《战国策》中,指出其缘由。就单点来看,作为一个文学方面的东西,作为一个“寓言类”的作品,没有个明确的背景,是很难切入主题的!

但是,秦王这个举动,却与之后灭齐的战术十分相似。莫不是安陵君太聪明,一眼识破“诡计”,就是齐王太蠢,先人都看得破计谋,自己却往里钻“圈套”。

秦明明有灭韩亡魏的实力,拥百万虎狼之师,何苦要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再者,公元前225年,秦灭魏,而作为魏的附属国,完全有理由归附于秦,何苦坚守?若是这样,安陵君的人格精神就是基于安陵百姓安危之上啊!这也是安陵之幸?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这是不可能的!据《战国策·魏策四》中记载,唐雎见秦昭王的时候,已年九十馀。当时是公元前266年。而唐雎出使秦,是在公元前225年以后,如此算来,唐雎已百三十岁了!这,怎么可能?!就这一点,王延栋先生,先前也是提出来过的。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专诸、聂政是在历史上存在的。而要离,却未有记载。怕,是要离的事影响不够大吧,司马迁就未曾记载于《史记》中了罢。可是,你想想,既然要离刺庆忌影响不大,说了,秦王也不定会知道,干嘛费口水说他呢?再有,专诸、聂政的刺王行为,《史记》中,却未曾记载,风云有变。而古人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的变化,古人是很注重的。而《史记》一书,未记载“彗星袭月”、“白虹贯日”,是没有理由的!

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也不对。按照现在,举数个例子,一定是“由古至今”。如此说来,应该是“专诸—要离—聂政”,而唐雎却说的是“专诸—聂政—要离”。要知道,聂政和专诸差着一百一十多年呢!纵横家的言行,向来严谨,而唐雎却毫无章理。要么唐雎是个不合格的说客,要么就是这事儿,有假!

再有,就是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专诸也好,聂政也罢,都是受主之命,去刺王,是主动的关系。而本文的意思是,唐雎是被秦王所迫,他才打算刺王。而现在,唐雎自比于“专诸”、“聂政”、“要离”,这意思明摆着,说,我唐雎奉安陵君之命,效仿前人专诸、聂政、要离,刺杀你秦王。他要是真的这么说,那他有病儿!这儿的可能就是,刘向在编这故事的时候,仅仅考虑到了“士之怒”的后果,却忘却了,“士”为什么而怒?直追形似,而不追神似,可见,刘向未具备太多的人物揣摩以及事态分析的本领!

再者道“(唐雎)挺剑而起。”这么一来,就是说唐雎的剑是随身配着的,明目张胆的,这才有可能“挺”剑。而这绝对不符合当时秦的法律。你看,就是“荆轲刺秦王”时,那匕首还是放在画卷中的。

又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完完全全地反映了秦王的贪生怕死。而据《资治通鉴》记载,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秦王表现出的是勇敢!“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这才是秦王的本色啊!敢于自卫,而不是说唐雎一剑挺,秦王就吓的求饶。就此一点,刘向把持不住历史人物的真性情。而《史记》、《资治通鉴》的影响力和波及面之广,远大于《战国策》,这也得益于如此一点!

还是那句话,文史不分家,在文学,夸张和虚拟都要有个度,在史学,也确实承受不住如此玩弄历史的伎俩!

读史,还是得脚踏实地,还得是你、我一起,分析、探讨,还史一个清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