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宗龙 |
释义 | 人物简介唐宗龙,笔名童涉、桑梓等。1936年4月21日(农历丙子年闰三月初一)出生于浙江丽水。出生即经历“八年抗战”的洗礼,童年和少年在内战与“运动”中相度。1955年1月毕业于丽水中学(夜中部),尔后曾当过夜校教师、农民、文化馆干部,1997年在文联退休,退休后即接任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自1957年出版《畲民情歌》后,至今已出版《三公主的凤冠》、《美哉丽水》、《山魈奇谭录》、《铁弓传奇》等各类文学作品集20多部,在全国及港、台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千万字,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及省、市各类奖项,大量作品被选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儿童文学精品系列》、《中国神秘文化经典》、《通俗小说文库》、《新世纪文丛》、《神州之魂》、《中国企业家文丛》、《共和国的骄傲》等多种大型经典丛书中。曾获得浙江省(丽水地区)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进工作者、中国通俗文学优秀活动家、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共和国杰出艺术家、首届龙文化金奖等荣誉。为中国暨浙江民协、作协、曲协、通俗文艺、大众文学、民俗、俗文学、神话、故事、歌谣等协会、学会、研究会及香港笔会中心、当代诗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的会员与理事。小传被《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作家辞典》等30多部辞书收录。 "我要快乐地写上一辈子"唐老的屋子不大,书香味却是一进门就能感受的到。客厅一面墙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不说,冷不丁,唐老还能从卧室里搬出一大摞来。其中就有不少是他的作品。 “好书胜美酒,酒可醉人,书却可醉心。”正如唐老家中的这副书作上写的那样,能一辈子沉浸在书海中,是这位老人最大的幸福。 唐宗龙,今年74岁。早年在区文联工作的他,已经出版了20多部各类文学作品。虽然退休多年,但老人手中的那支笔,依旧没有放下的意思。他说,写作就是他生活最大的乐趣,他要这样写上一辈子。 爱上写作很偶然 讲起与写作结缘,还要从唐宗龙上初中那会说起。1952年,唐宗龙考取了处州中学。他说,其实在那个时候,他的兴趣是画画,然而,最先让他收获成就感的却是写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的一篇小散文被北京刊物《中学生》相中,可以说这不仅是唐宗龙第一次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且处女作也让他渐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唐老讲,因为家庭条件的缘故,在进入处州中学后不久,他便转入了夜中部。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他为了贴补家用,白天便摆起了连环画的地摊。虽然辛苦,但他却是乐在其中,因为在做生意的空隙,他有许多时间看书。从鲁迅、巴金再到《母亲》、《我的童年》,学校图书馆里几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曾是他最好的伙伴。他说,图书馆就是他写作上的启蒙老师,也正是那段积累的过程,让他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 如果说,在学校的那段日子让唐宗龙完全痴迷上写作,那么另外一段经历则让他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唐老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内战和“运动”中度过的。早年,为了躲避乱世,父母曾经带着他来到丽水与青田交界,一处叫“四姑坦”的村子生活过,那儿不少村民都是畲族人,他还曾经在此认了一个畲族干娘。而处州中学毕业之后,他又曾在畲族聚集区的村子里教过书。 也正是那段日子,让唐宗龙对畲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和创作,1957年,由他创作完成的《畲民情歌》(歌谣专集)由东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是他首次出书。至此,民间文学也正式成了他的文学发展方向。 “每天晚上我都会去畲民家中,一边喝茶烤火,一边听他们将一些动听的民间故事。那段日子过得特别有意思。”随后,唐宗龙相继出版了《神郎与彩姑》(民间故事集)、《畲族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合集)等多部关于畲族民俗文化的作品。1979年,一部名为《三公主的凤冠》的畲族传说集面世,一举获得了浙江省首届鲁迅文学基金“民间文学”一等奖,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而唐宗龙本人也被人们誉为畲族民俗方面的专家。 唐老说,虽然在《三公主的凤冠》之后,他还创作和发表了许多关于畲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且多次获得国内的文学奖,但是《三公主的凤冠》可以算是他个人在民间文学创作历程上的一部顶峰之作。 转型非常成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唐宗龙开始了新的尝试,将写作的重心转移到了通俗文学。1991年,他的第一部章回小说《喋血鸳鸯壶》发表,结果转型后的初次尝试,便收到了不错的反响,犹如焕发了第二春,唐宗龙的创作热情再次被点燃。 从民间文学到通俗文学,在常人看来是非常大的一次跨越,然而对于唐宗龙来说却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他说,这还是要提及年轻时打基础的那段经历,当年他便阅读了相当数量的章回小说,这让他提笔时脑海里总能很快迸发出灵感。写的兴起时,甚至连续几个晚上熬夜创作。十几万字的小说似乎就是弹指间便完成了。 《上海滩神偷手》、《古道侠踪》、《金鞭无敌》……记者注意到,在1989年到1991年间,唐宗龙便有6部中长篇小说面世,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高产作家。2000年,唐宗龙创作的一部名为《山魈奇谭录》更是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有着“神笔马良”之父之称的洪汛涛誉为是新版的聊斋。 唐老说,与文学打交道的多年来,他也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作家,其中不少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物。他们对于唐老来说,既是老师,又是亲密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之中,他更加地沉浸在文学的无限魅力之中。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也是多年来他坚持创作的一份动力。 而除了一如既往地创作外,在区文联文学创作组工作的唐宗龙也担当起培养年轻作家的责任。直到退休,唐老一直努力着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承给更多的文学爱好者。 要用笔为家乡做些事 1997年,唐老从文联退休之后接任了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一职。在2007年,唐老在台湾的一份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老来常爱念童谣》的文章。原本只是晚年生活的唐老有感而发的一次创作,却令人意外地引起了不少台胞的共鸣。 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唐老陆续收到了来自宝岛台湾的书信,台胞们讲述了儿子在家乡的趣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于丽水的思念之情。这让唐老颇为感慨。而巧的是,当时正赶上全国上下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唐老顿时萌生了将儿时的那段记忆用文字保留下来的想法。次年,一部《丽水童谣》便在唐老的笔下完成了,其中收录了许多丽水方言的童谣勾起了不少丽水老辈人儿时的记忆。 “要是不记录下来,也许这些宝贵的东西再过几年就会彻底被人们遗忘了。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必须将这些家乡的本土文化保留下来。”唐老说,最近他又开始创作一部名为《丽水方言俗语趣谈》的作品,已经完成了10万多字,预计今年就将创作完成。 唐老说,由于年纪大了,不少亲戚朋友都劝他放下手中的笔,好好歇歇,但是他说,一来,他已经习惯了案头的生活,一时放下有些不习惯。二来,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做些事情。是啊,当今后越来越多的丽水人看到唐老的作品时,相信大家能一同分享这位老人的那份快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