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庄乡 |
释义 | 1 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唐庄乡位于登封市东北部,与巩义、新密两市相毗邻,全乡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193个村民组,3.9万人,全乡耕地面积3.75万亩,海拔高度在370—1136米之间,山区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 ◎ 基本介绍唐庄乡水利资源富足,纸坊水库位于西北山区,畜水量为1800万立方,供登封城区市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东北山区的井湾水库素有登封“小天池”之称,该水库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此外还有龙头、杨庄、寺沟3座小型水库,库容都在500万立方以上。同时,唐庄乡交通十分便捷,扩宽改造的豫31公路和已经竣工通车的郑少高速公路呈“十”字型横贯唐庄,郑少高速在唐庄设有出入口,与豫31公路相连,唐庄将成为登封市的东大门和北大门。2003年底,“村村通工程”彻底改变了唐庄交通面貌,纵横交织的县(市)乡公路,加强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乡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538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唐庄乡土地肥沃平整,灌区耕地面积1.3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将近一半,素有登封土地“二片半”中的半片就在唐庄(一片在东金店、一片在颍阳、半片在唐庄)。投资9亿元的电解铝厂之所以能够落户唐庄,其土地平整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土地肥沃、平整,加之水利条件,为唐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唐东、向阳两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的建成,给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广大农业科技兴农的积极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观念的更新,利益的驱动,政策的引导,使全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形成了食品加工、石材加工两个非公有制经济支柱产业独具特色。 ◎ 养殖业2007年,登封市唐庄乡以龙头村为试点,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业,走公司+农户的发展大路,加强对养殖户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首先由乡农办牵头,成立了“唐庄乡龙头村养殖业协会”。帮助群众协调信贷资金,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培训,引导群众联合经营。 全乡新增奶牛3000头,使奶牛饲养总量达到2.1万头;全乡鲜奶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吨,同比增长700吨;奶产业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户均增收2100元。 小区建设蓬勃发展,奶牛产业带基本形成 该乡奶牛养殖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养殖规模一直沿袭着家庭分散饲养的传统,虽有一定特色,但形不成规模。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成为党委、政府考虑的现实问题和广大奶农的最大心愿。从2000年开始,乡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克服了资金、用地、技术等难题,相继建成了吴定庄、官道庄、号头庄、杨家桥、唐家庄等等十一个奶牛养殖小区,总投资达2.1亿元。小区的建成,极大激发了农民养殖奶牛的热情,养殖数量成倍增长,养殖范围逐步扩大,全乡17个村,村村养起了奶牛。全乡奶牛存栏2.1万余头,并与三鹿、蒙牛、伊利各大乳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供销关系。其中,唐家庄伊人奶牛养殖场和杨家桥奶牛养殖场被保定市评为市级奶牛养殖小区。现已形成了以奶牛养殖小区为龙头,辐射带动2600多个奶牛饲养户的奶牛产业带。 ◎ 发展口号社旗县唐庄乡党委、政府按照“生态出路,富民支柱”的发展定位,把林业生产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三年时间发展牌林、围城林、围村林和通道林、农田林网等各类林木共计18500亩,实现了人均35棵树,成为全市平原植树第一乡,同时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使杨树立经济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有力支撑。创新思路。发展林业,特别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不仅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而且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我乡地处东大岗地区,宜林荒坡、荒滩、荒地面积大,发展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乡党委、政府将其作为一项富民强乡的新兴生态产业、实施重点突破。为了解除群众思想上的顾虑,多次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造林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算帐对比,全乡上下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只。在全乡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 创新机制。一是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对新造林地,及时给农户办理林权证,保护造林群众的利益;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稳定土地所有权,放开土地使用权,搞活土地经营权。通过租凭、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林业开发中来,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的最佳配置,产生最大效益;三是完善管理管护机制。统一配备护林员,营造良好的造林环境;四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国家政策性投资,另一方面增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开发,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五是建立了技术支持机制。 ◎ 解放思想唐庄乡党委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整体部署,成立机构,制定方案,积极开展工作,完成了集中学习阶段的各项任务,正进入查摆阶段。通过学习和初步查摆,同志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观念进一步更新了,作风进一步转变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 注重学习实效,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在活动的第一阶段,首先,乡党委制定了详细方案;其次,专题召开了动员会,乡机关、事业单位、各村两委班子和乡直部门负责人全部到会,安排部署了学习阶段的各项任务;其三,利用每天下午3点—6点的时间集中学习;其四,乡活动办到各单位检查学习情况,并编写活动简报,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通报到各单位,从而使大讨论结合实际、深入工作。每个党员干部都结合分管工作,高质量地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布置了展示专栏,以供大家相互交流,真正使每个同志从灵魂深处接受一次思想解放的洗涤。通过学习,大家深深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无止境,率先崛起是责任,跨越发展是使命。这次大讨论活动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河南跨越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的需要。我们每个同志都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促进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委的部署上来,积极主动解放思想,以推动全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 结合实际,找准制约发展的障碍唐庄乡偏远民房 进入查摆阶段以后,适时地召开了转段大会,在查摆中要求每个学习对象要深挖细剖,找准自身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症结问题,并认真分析病根,真正从灵魂深处来一次“革命”,“革”自己的“命”,使每个同志都成为“思想解放,品行端正,工作朴实,作风优良”的现代型干部,成为发展经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型干部。 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交流活动,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深刻刨析同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梳理,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还需要着力提高: 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到位,精神状态还不能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以往的工作中,大家普遍认为唐庄乡局势不稳、基础差、底子薄,工作上不想争先,甘当落后。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认识到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唐庄乡永远站不到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 二是求稳怕乱。前些时期,求稳怕乱思想始终禁锢着党委、政府,致使工作成效不显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前进中缺乏“闯”劲,不能很好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由于思想解放不到位,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办”,而不是考虑该“怎样办”,往往出现没钱不办事,钱不够不办事,创造性工作不够。 四是认为自身没特色,经济发展没有突破口。唐庄乡紧挨县城,位居社旗北大门,近几年虽发展了一些工业,但科技含量不高,规模不大。农业方面,蔬菜形不成优势,养殖业虽有几个专业场,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找准经济大发展的“有效点”和“增长点”,致使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2 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 基本概况唐庄乡位于社旗县城北5公里处,东与陌坡乡接壤,北与方城县券桥乡接壤,西与桥头镇接壤,南与城关镇接壤。南北长7.82公里,东西宽8.35公里,面积约66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048公顷。辖18个行政村,73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 全乡无任何重工业、无任何厂矿、无任何大中型企业。无任何金融机构。全乡均为农业人口,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因无任何基础灌溉设施,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全乡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农村医保已在逐步普及。村村通公路项目停滞不前,部分村庄于村庄之间均为泥泞小道,农民出行十分不便。全乡99%人口仍在自家打井,饮用直接抽取的地下水。义务教育发展迟钝,教育水平底下,全乡仅有初中一所。 ◎ 行政区划唐庄乡辖唐庄、大王庄、小王庄、尚庄、肖庄、辛庄、前庄、郭楼、苗庄、官营、漫流寨、李湾、沙河、马庄、岗里、冀岗、东田、圈里1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 ◎ 人口民族现有人口3.6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等,以回族人数较多,主要聚集在前庄村杨庄自然村。 ◎ 自然状况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主要有有潘河、赵河、礓石拉河等河流,地下水绝大多数为淡水,少数微咸。属井灌区。动物资源有牛、猪、羊、鸡、鸭、鹅、兔等。植物资源有杨、榆、槐等用材树以及苹果等果树。 ◎ 农业资源唐庄乡形成以“菜、牧、林”为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唐庄白莲”是河南省名优土特产品,以“ 藕断丝不连、隔夜不变色,营养丰富”享誉南北,曾列为清代宫廷御用膳食佳品。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其它蔬菜近万亩,已成为社旗县城的蔬菜供给基地。加大科技投入,畜牧业发展迅速,黄牛专业村两个,黄牛、肉牛存栏近万头;波尔山羊、伏牛白山羊、小尾寒羊养殖场 15 个,存栏 1.2 万只;养猪场 14 个,生猪存栏 2.5 万头,其中恒发养殖场为年存栏量达 5000 余头的良种出口猪养殖基地;毛兔、肉兔存栏 2 万只,位于冀岗村的宝聚野兔养殖场为豫西南第二大仿自然生态野兔养殖场 , 年出栏野兔 3000 多只。牛,羊、猪、兔养殖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型发展趋向,畜牧业对全乡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分额已达 57% 。林业生产独树一帜,通过宣传发动,机制创新,群众参与林业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全乡各种林木种植面积达 9800 多亩,已初步形成了“树成片、林成网”的平原绿化新景观。 ◎ 民营经济乡党委、政府按照“工业立乡、民营为主”的发展定位,把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以资源招商,以环境招商,以商招商,倾力打造“诚信之乡”、“民营之乡”。止目前,全乡共有外地客商 13 家,总投资 6000 余万元, 580 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鑫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星光火柴厂、制梗厂、豫鑫细木版厂为龙头的一批工业骨干企业,产销两旺,效益喜人,为全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劲动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