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阎立本职贡图 |
释义 | 唐阎立本职贡图(伞盖下人物—使者)唐朝时期,中国为世上强大的国家,连接东西双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绝。首都长安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并且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活动中心。在长安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呈现着嘉年华般的热闹与多样。阎立本《职贡图》所描绘的便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基本资料【名称】唐阎立本职贡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唐代 【作者】阎立本 【规格】卷,绢本,设色,61.5x191.5公分。 【原属】不详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从前端牵羊者已在画外的形式判断,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职贡图》乃是经过裁切之后的作品。目前全幅共绘有二十七人,如同游行的队伍一般,自右向左行进。行列的中央及左方,有仆人持伞盖随行,暗示出伞盖下人物的使者身份,而伞盖的存在,同时突显了他们尊贵的地位。画中的贡品包括鹦鹉、怪石、象牙等等,其样式之多,除了令人目不暇给外,也充满了异国的情调,让人得以窥探在不同文化的下多元性。 艺术赏析该幅作品无作者款印,右端牵羊绳直出画外,显然牵羊人已不见;左端捧盘者已近画边缘,皆不符合画理。盖古画历经流传,污毁残缺往往有之。画中所见,显然是“异方献宝,万方来朝。”《新唐书?南蛮传》记公元1629年(太宗贞观三年)有东蛮酋谢元深入朝,冠乌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縢,著履。因此,中书侍郎颜师古上书:“昔周武王时,远国入朝,太史次为王会篇,今蛮夷入朝,如元深冠服不同,可写为王会图。”太宗应允。于是命阎立德作画。又据《唐代名画记》“职贡图卤簿等图,与立德皆同制之。”阎立本画职贡图事,又见之于苏东坡记载。画前题签唐“阎立本职贡图”字迹也略有裁缺。惟本卷是否出于阎立本画,殊难证明,但北宋徽宗时《宣和画谱》已记载阎氏《职贡图》且画中有北宋宣和印记,即令印记为伪,至迟北宋时也有所本。 据李霖灿先生研究,画中所绘是唐太宗时,爪哇国东南有婆利国、罗刹二国,前来朝贡,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于公元1631年(贞观五年)抵达长安。全幅共二十七人,画中人马各自成组,由右往左前行。一脸虬须骑白马,后有仆人持伞盖掌羽扇随从,后随抬一笼裏鹦鹉,这可能是林邑国使者。画左端也有伞盖随侍者,手捧怪石,旁有黑肤卷发昆仑奴,可能是婆利国使者。画中人物穿耳附璫、持象牙,著古贝布、有孔雀扇、耶叶、琉璃器(双重罐)、臂钏、敬浮屠、假山石(蚶贝罗)、香料、革屣、珊瑚、花斑羊等等,画之时代虽未必是唐,但存唐之历史则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他又工写真,下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