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克碧
释义

唐克碧,女。汉族。1942年6月生,四川仪陇人。196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1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1958年11月为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务局安装工程处、川南矿务局泸州气矿气田建设大队工人,任泸州气矿党委常委、气矿女子钻井队指导员、气矿团委书记,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委书记、常委、四川省遂宁县委副书记,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局党委纪委筹备组副组长,四川省委党校学员,四川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全国总工会第11届执委会委员。1992年11月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2001年11月-2002年6月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10、11届中央候补委员。

1942年出生的唐克碧,16岁参加工作,19岁入党,在川南矿务局泸州气矿气田当过工人,32岁当上四川省委副书记,1992年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2002年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的职位上退休后回到家乡四川仪陇县当了农民。退休,是晚年人生新的开始,一向闲不住的唐克碧也总想在退休之后做点什么,但是,无论怎样“老妇聊发少年狂”,她都没有想过会回到数十年前的人生起点——做一个农民。所以,获得“中国最高级别的女农民”称号,当初并不在唐克碧的计划之内。

女部长萌生当农民念头

唐克碧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时间回家乡,退休后她决定回去看一看。

仪陇县赛金镇有她的一个亲戚,她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就回到了几乎陌生的乡下。然而,这一次“省亲”让她看到了许多为之心痛的场面:羊肠小道上,她看见一位患重病的农民死在抢救的途中,亲人们伤心的哭声撕裂着她的心。让这个农民离开人世的原因除了他的病外,还有家乡崎岖不平、无法通车的山路。在老家住了两个月,这样让她伤怀的事儿不是一桩两桩。不久,一个孕妇也是因难产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住在山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因为没有像样的路,连棺木都抬不出去,乡亲们只得用锄头、铲子重新开辟一条简易的路……

唐克碧耳闻目睹这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不由得一次又一次流下泪水。要是通了公路,要 是有车,这样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唐克碧夜不能寐,她翻来覆去地思考着村民的困难和村里的问题,渐渐地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让她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决定:不回北京的家里颐养天年了,也不到国内外旅游了,而是回到这里来,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好好修一条连通外界的村道公路,再建一座养老院!

牢记当年朱德嘱咐

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32岁的唐克碧当选为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德委员长在听取代表发言的时候,听说她是仪陇老乡,就请她去家里吃饭。已经过去了30余年,可是,那天吃饭的场景却令她今生难忘。

唐克碧回忆说,那天,朱德委员长用大土碗盛了一大碗稀饭,就着四川泡菜和咸菜,吸溜吸溜地喝得挺香,主食是一个烤白薯。

唐克碧深情地说,那时朱德委员长年事已高,端大土碗有些费力,喝到最后,碗里有几颗米粒,他高举着碗,使劲儿地往嘴里扒,说不能浪费粮食啊。饭后,朱德和她聊天,对她说:“你是农民的女儿,很有出息,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四川省委副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呵!”并叮嘱她说:“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一定要深入实际,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成天坐在办公室里,要多下去走走,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朱德又说:“1960年,我回了一次仪陇,当时家乡很穷。你现在在省里工作,心中要有老百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要多关心家乡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早一点过上好日子。”

和记者说到这里,唐克碧略带自责地说:“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变动很大,从地方回到石油系统,再调到北京,一直在忙工作,很少回家乡。那次回到仪陇,朱德委员长的话又重新在我耳边响起,让我坐卧不宁。家乡太穷了,我应该回到家乡去,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筹巨款修路建院

退休3个月后,唐克碧从四川仪陇回到北京的家里,向家人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要回仪陇,去度过我的余生。她对家里人说:“住在城里当然舒服,可是村里的农民还过得很苦,现在中央提倡建设新农村,我得回去帮助他们。”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的老伴首先反对:“你以前一直忙,我好容易盼到你退休,想让你在家陪陪我,再和你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你回乡下,我怎么办?”

孩子们也都反对她的决定。唐克碧向家人讲了自己在仪陇的所见所闻,讲了自己要回家乡为村民们做点实事的想法,慢慢地,老伴和家人都理解了她。为了见面方便,老伴也和她一起离开北京,搬到了成都的一个孩子家里。身体好的时候,他就去仪陇陪唐克碧;身体不舒服时,再回成都休养。

赛金镇民主村是仪陇县的贫困村,唐克碧决定在那里建立一个养老院,养老院规划3000平方米,同时修一条连通全镇7个村的公路与外面的公路对接,以此改变村里和附近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修公路、建养老院大约共需投入660万元。

唐克碧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几十万元,把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也几乎全数投了进去。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于是她联系自己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到处化缘,四处奔波筹集资金。

民主村并不是唐克碧的老家,听说她要在那里修路建养老院,且筹集了几百万人民币,老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她说:“做事不能有私心,如果我只在自己的村做这些事,怎么对得起给我钱的人和帮助我的人?”

带动他人捐赠且不图回报

64岁的王安琴曾任四川省委机要局副局长,退休后也来到民主村,与唐克碧一起摸爬滚打;林源方、曾莉梅夫妇退休后每人捐赠出10万元,来到民主村一干就是3年多;67岁的王玉琼身患心脏病,原是一位个体经营者,听说唐克碧这里需要人手,也离家别子住进民主村当了一名志愿者。他们和唐克碧一样成了民主村的“新农民”。

筹集了那么多钱,又修路又建养老院,总有人会说三道四。为了让“晚年农民”当得清清白白,唐克碧和几位捐赠的朋友同时写下了一份遗嘱式的书面保证:“我们对养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钱财、一切精力、一切心血不图分文回报。今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子孙、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唐克碧处处节衣缩食,甚至到了对自己苛刻的地步。从2004年至今,她从未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在外办事从不坐出租车,坐公交车也是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在民主村,她吃住在侄孙女唐珍明家,婆孙两人挤一张床,有时人多甚至3个人挤一张床;每天吃的也以稀饭、红薯为主,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就是吃一碗面条;到仪陇县城办事专挑小馆子,要1元钱一碗的面,不够就让师傅添半碗汤来凑合。

在民主村,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农村老大娘一样,穿的是普通的棉袄、普通的单鞋。侄孙女唐珍明读小学的儿子几次悄悄地问妈妈:“住在我们家里的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说的大官吗?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呀!”

如今,铺满片石的公路已经成型,宽6.5米、长8.6公里,从村里一直延伸到赛金镇街上。公路沿线到处是工地,20多家人在路边修房造屋。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净诚安乐养老院”也已经开业纳客。唐克碧对记者说,如果有可能,她还打算再在村里建一个医院,不过,那又得四处去筹钱了。

摘自《廉政瞭望》10.27 文/孙晓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