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碑
释义

唐碑书法是正楷书,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隶逐渐演变成楷书,楷书的字形结构,统一于唐代,所以在书法史上有秦篆。嵩山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简介

唐碑,是唐朝碑刻的统称。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代,碑版石刻,也同样是最繁荣的时代。

唐代,碑版本身,刻碑文的部分,已发展到高200厘米以上,宽140厘米以上的巨型石刻。碑额之上,再加华盖,碑座也愈益高大精工。一座唐碑,本身已成为一件雄伟的石雕艺术品。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西安碑林看到许多著名的唐碑,不过它们已被集中陈列在屋子里,有些已失去了碑座、碑头,丰碑巨刻的宏大气魄,已大为减色。幸而还有一些丰碑,仍在原地,例如昭陵的《李绩碑》,乾陵的《述圣颂》,嵩山的《圣德感应颂》,都还能使旅游者看了惊叹唐人的雄伟气魄。可惜一块最大的唐碑,已被黄巢烧毁,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华山铭》。华山之神,唐代封为“金天神”,历代帝王祭祀五岳四渎,以华山为最重要,因为近在首都,皇帝便于亲临致祭。华山庙中,有汉代的《西岳华山庙碑》,也是汉碑中最大的一块,有北周赵文渊写的《华岳颂》,也很高大。唐玄宗好大喜功,要刻一块更大的碑,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华山铭》(或称《华岳庙碑》),刻成一块冠绝古今的大碑,安置在华岳庙中。据说这块碑有四丈多高,后来黄巢起义时烧毁华山庙,这块碑也被烧坏,到现在只剩一小部分,文字几乎全部磨灭,听说只可见四个字了。不过这块碑,虽然号称唐代第一,据唐人的记录,是用几块大石砌起来的,像南京的《天发神谶碑》一样。如果这个记录不误,那么,我以为也不足夸耀,我见到过的整块唐碑,恐怕还应当以嵩山的《圣德感应颂》为最大。

各家书法

唐人讲究书法,以写字著名的人很多。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书丹人名,这是汉碑所没有的。初唐时,写碑文的名家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通父子、薛稷、曜兄弟。盛唐时,有颜真卿、李邕、蔡有邻、韩择木、梁升卿、徐浩。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刘禹锡,他们每人都写过不少碑文。李邕一生写了三十多块碑,颜真卿写的石刻文字有九十多种,史维则的隶书碑有四十多块,柳公权写的碑有六十多种。这几位书法大家的字迹,一向受人珍护,可惜这许多石刻名迹,至今存者无多。

汉隶、唐楷之称,这是中国文字书法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我们从初唐几位书法名家的字迹上,还可以看出各人笔法的渊源。褚遂良的《伊阙三龛记》和包文该的《兖公颂》,是被康有为认为继承北魏隶楷的唐楷,而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笔法却来自南朝。其区别在于笔势的刚柔,波磔的方圆。盛唐以后,这种区别日渐融合,于是书家取径于笔划结构的肥瘦。颜真卿、苏灵芝愈写愈肥,柳公权用颜真卿笔法而减缩其肥硕。薛稷兄弟的瘦劲,演变而成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这样,在统一的唐楷之中,每位书家仍然有各自的风格。

唐代碑刻,具备了各体书法。太宗李世民首先用行草书写碑,他写的碑,今天还可见太原的《晋祠铭》,余杭的《屏风碑》。骊山的《温泉铭》原石早已亡失,但敦煌石室中藏着一份唐拓本,现在有影印本流传。有一个和尚怀仁,费二十多年精力,收集王羲之的字,凑合成一篇太宗御制《圣教序》,刻为碑版,称为《集王书圣教序》,尤其是著名的草书唐碑。这块碑现在西安碑林。唐代草书名家张旭、怀素,都有几块石刻在碑林,但那是帖,而不是碑。

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行草书,用草书写碑,开了一代风气。唐玄宗李隆基却提倡隶书,他自己写得一手优美的汉隶。他一共写了三十多块碑,现在还存有大约十块。泰山上的摩崖刻《泰山铭》,是他的大手笔。在他的影响之下,开元、天宝年间,出了许多隶书名家,如蔡有邻、韩择木、史维则等。他们的隶书,已有新的变化,后世称为“唐隶”。同时,也有人在恢复魏隶,如戴千龄写的《北岳安天王铭》,宛然是《受禅表》、《上尊号奏》的面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