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璜
释义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者为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人物形象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如下:

1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 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

3 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

艺术成就

1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2 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3 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4 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诗体)

小说内容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民主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中的主人公。他是个年轻貌美的西班牙贵族,因经不起诱惑,16岁便被一个有夫之妇勾引。为了掩饰丑行,父母打发他外出游历。在海上遇到风暴,船覆,他只身漂流到一个美丽的希腊小岛上,与海盗头子的女儿海蒂产生了牧歌式的爱情。但海蒂的父亲不但不同意这门亲事,反把它连同一批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上去出卖了。他被当成女仆卖进了土耳其苏丹的后宫,在那里又不得已演出了不少风流韵事。俄土战争爆发时,他趁机逃了出来,参加了俄国军队。因作战英勇,获得俄军统帅苏沃洛夫的嘉奖,并很快成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不久,女皇又把他封为外交使臣出使英国。按作者的构思,他出使英国后,还要“经历各种围攻、战役和冒险,最后以参加法国革命为结”。但长诗只写到这里便中断了。

历史原型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了。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

有人说,他是活跃于世间的精灵;有人说,他游走于忠贞与情感的禁

地;有人说,他的名字就代表了“激情”;也有人说,他生就放荡、叛逆。女人们大都爱慕他、迷恋他,只因他迷人的外形与翩翩的风度。当然,也有女人厌恶他、憎恶他,而那也大都来自于对他爱情的失落与被他抛弃的痛苦。有的男人排斥他、贬低他,也许出于本能的妒嫉或者捍卫所谓的正义;不过,也有男人人追随他、对他顶礼膜拜,因为在他们眼里,他是热烈的火焰,燃烧着他们只能禁锢的欲望;他是汹涌的海浪,他们聆听着生命的激荡在他的笑声中回响。

他,是艺术家的宠儿,千百年来在西方的艺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创作的灵感,所到之处都有故事发生;他,是一个影像,虚无缥缈,但又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现代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

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跟他上床。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

戏剧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

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

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唐.璜》 (Don Juan) :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

唐.璜虽是西班牙传说中15世纪时风流好色的人物,在莫里哀的笔下却成了17世纪法国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没落贵族。作品中的唐璜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道德规范对他一点不起作用。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

他和他的仆人斯嘉纳赖尔游走于乡间,整日琢磨着勾引女人的艳事。他将贵族女子埃尔维拉从修道院里引诱出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妒嫉想去拆散一对恋人,却遇到海上暴风雨的袭击;被农民从海难中救出来后,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又去勾引农民的未婚妻,并引得两位村姑为他争执不下… …看到自己主人的种种荒唐举止,斯嘉纳赖尔对唐.璜百般劝阻,但是却丝毫不起作用。唐.璜依然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我行我素、胡作非为,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欺骗自己年迈的父亲。最终,上帝最严厉的惩罚降临到了唐.璜的身上。

诗歌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拜伦写《唐璜》,是一八一八至一八二三年间的事。这时他已移居意大利,年龄虽刚过三十,在人生经验和艺术修养上却都已臻成熟之境。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主题思想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 “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形象突破

传说中的唐璜其人是一个专门玩弄妇女的登徒子,而且已经由莫里哀和莫扎特写进过喜剧和歌剧,要把他写得风流放荡不难,要把他写得有点不同或有点意义却不易。 拜伦自称这本《唐·璜》是一首讽刺史诗。而史诗都有一个故事。《唐.璜》的故事是很有吸引力的,即使是对拜伦其人不抱好感的

读者也往往是一读就难于放下。第一章是一种欧洲讽刺歌剧式的场面:一个天真青年被一个少妇勾引了,惹得她那高龄丈夫带了仆人、打着火把、深夜来搜她的卧房。 《唐.璜》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极有趣的故事,从唐璜受少妇朱丽亚勾引、被她的伯爵丈夫带人举着火把搜查她的卧室开始――这是一个绝妙的轻歌剧场面――跟着来了一连串动人的情节,诸如海行遇险,在希腊岛上与海黛恋爱,被卖为奴而混入土耳其苏丹后宫,参加伊斯迈战役,受俄国女皇宠幸以及被派为使节去英,抵英后的各种奇遇,等等,都会教人读得入迷,放不下书来。世界名著之中,内容生动、戏剧化能同《唐.璜》相比的,确实不多。

人物意义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如果说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那么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在英语口语入诗方面无人可与之匹敌。

拜伦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流派背景

古典主义文学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虽然《诗艺》中的理论已为前人所提出,作者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性的意见在《诗艺》中获得集中的阐述。法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后世评论家分析古典主义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后经过归纳、概括而成。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各种特征: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象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 ,这个悲剧在法国戏剧史上奠定了古典主义悲剧规范的基础。中心内容是讲个人感情与理性的冲突,理性战胜了感情,保卫国家的职责与家庭封建义务的冲突,最后是封建的家庭义务,服从于更崇高的保卫祖国的义务,因而主角罗德里克率兵御敌,获 "熙德"(即将军之意,有头等首领的含义)的称号。高乃依共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也有少量的喜剧。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马格》 ,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体现了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按"三一律"表达,集中简练,世称它是最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拉辛共写了十一部悲剧,一部喜剧,擅长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诗艺》一书,被普希金称为古典主义的《可兰经》。这一文艺理论著作,继承并综合了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完整地提出了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古典主义理论,原文用诗歌形式衰达。此外,寓言诗人拉·芳登(1621--1695),著有《寓言诗》十二卷,也颇有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限于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国君与封建贵族,“城市”是指资产阶级上层。据文献资料统计,上述两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时期,总共不过 3,000多人,其中关心文学艺术的人当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与观众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然而它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古典主义仍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正宗,这个传统概念,几百年来基本上没有改变。

古典主义先后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世纪初期才得到发展;俄国则在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的倾向。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其他相关

唐·璜是西欧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无恶不作,毫无良心,专门勾引妇女的登徒子。但在拜伦笔下,他却被改成了一个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热情青年。他曾从一群凶恶哥萨克士兵的刀下救出一个10岁的小姑娘,傲然拒绝了土耳其王后的求爱。即使再跟其他女人的关系上,他也只扮演的是被诱惑,被勾引者的角色。按作者的意图,他还是应是一个在环境的推动下,从盲目到自觉,从随波逐流到参加革命先进青年的典型。通过唐·璜的经历,小说展现了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貌,深刻揭露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封建势力的极端反动,辛辣刺讽了英国“文明社会”的虚伪奸诈,同时痛斥了英国的世界性殖民掠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