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汤浅现象
释义

基本简介

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到的(似乎不太对)。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可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比较合理的命名应是“贝尔纳现象”或“贝尔纳-汤浅现象,而不该是汤文自己命名的后来也被学界认可的“汤浅现象”。顺便指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74年曾独立地发现过这一现象,如果也独立于贝尔纳的工作,则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将高于汤浅的研究。

现象来源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Yuasa 1962;汤浅光朝 1979].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也基于类似的文献资料(《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类似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赵红州 1974].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1所示.

相关资料

贝纳尔·韦尔贝(1961-)是当代法国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上的销量超过千万,这在传媒和娱乐手段空前发达的今天是极为罕见的现象。韦尔贝像寓言作家拉封丹一样,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7岁时就写过虱子在人身上爬行的奇遇,16岁在中学里发表了关于蚂蚁的短篇小说。1991年,他在长篇小说《蚂蚁》里把蚂蚁的习性和神态描绘得如此生动,出版后风靡世界,他访问韩国走出机场时受到读者们的欢呼和簇拥,以至于到了不得不靠警察开路的程度。他接着写出了《蚂蚁的日子》(1992)和《蚂蚁的革命》(1996),以这套《蚂蚁三部曲》奠定了优秀小说家的声誉。以后他几乎每年出版一部作品,连续发表了《我们祖先的起源》(1998)、《相对和绝对知识的百科全书》(2000)和《终极秘密》(2001)等长篇小说。其中惟一的短篇小说集《大树》,更以其精炼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用

"汤浅现象"说明: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学技术的兴旺.

科学给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的能力,技术盖人类提供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教育是给人类传授科学,传授技术.科学的突破伴随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革命.因此要想振兴经济,必须发展科学和技术,而发展科学和技术,必须首先抓好教育。 社会的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社会对科技资源(包括人、财、物等)的配置。政治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具体通过政府对科技采取的政策以及相应的组织去实现,它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对科学技术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等等。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中,鲜有足够重视科技的,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积极性受到了扼杀。比如元代的从业者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倡、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医、工等地位较低,知识分子更是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体制,以博取“功名”为目的,推崇官本位思想,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重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细致探析这些历史现象,仍大有必要。

从“汤浅现象”所揭示的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来说,看不到社会的和体制的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对体制改革没有应有的重视,往往只强调科研队伍、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等,将造成科技创新和发展难于获得持久的活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