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河乡 |
释义 | 1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汤河乡歧义词条,汤河乡,地名,在我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和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均设有汤河乡。 ◎ 概况汤河乡位于卢氏县西南部深山区,距县城75公里。西邻五里川镇,南接朱阳关镇,东部和东北部与栾川县叫河乡接壤,北连横涧乡,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150.5平方公里。全乡辖汤河村、梧鸣沟村、河口村、高沟口村、高沟村、义节沟村、大坪村、杨庄村、胡卢嘴村、低里坪村、高里坪村、小沟河村、蔡家沟村、新坪村14个行政村,111个居民组,2742户,10218人,均为汉族。 ◎ 地理资源该乡处于深山区,由“五岭两河”(熊耳岭、赶牛岭、鹞子崖、天池崖、玉脊岭、汤河、小沟河)构成。汤河位于老灌河上游,地域面积广,河流支岔多,山高林密。乡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常年平均流量在1.5立方/秒左右,现已建成低里坪水电站,实现了并网发电;下步将在高里坪和新坪修建水库和水电站。此外,乡境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温泉地热资源,已实现了初步开发,年效益可达10万元以上;目前,该乡正在利用与栾川县叫河乡倒回沟景区相邻这一优势,积极宣传,引资引商,全面启动温泉疗养和熊耳山景区深层次开发,并逐步开通旅游专线,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同时,也通过招商引资,对乡境内的金矿、铁矿、铜矿等资源进行了探矿式的开采,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 自然气候该乡地处长江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因山高谷深,平均日照时间短,年平均气温12℃C,无霜期仅140天,年降雨量为750---800毫米。近年来,该乡利用自然条件及优势资源,更新观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菌、烟、药、果、牧、蚕”六大产业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同步加快。 ◎ 旅游景点汤河温泉—熊耳山景区 位于汤河乡境内,温泉由陡崖壁缝中涌出,每小时出水量7吨,平均温度51℃,HP值为8.5,水中含有硫酸根和钙、氟等14种微量元素,常洗此水可医治皮肤病和妇科常见病。目前在此建有温泉疗养院,每年到此洗浴者络绎不绝。 汤河温泉又名“汤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汤池边,山势险峻,冬青松柏覆盖,终年绿色。光绪十九年“卢氏县志”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鸡,冬可沐疡……”,神话传说为泉山之下压一太阳,乃后羿所射之日,经专家测定,泉山时流量20吨,水温49.5℃,富含硫酸根、氟、铁、钙、镁、磷等二十多种矿物质身微元素,水质PH值8.5,总硬度9.25,经医学鉴定,常沐此水,可医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以及麻痹症、神经痛等多种疾病,许多实例证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导气、化瘀、杀菌去毒、舒筋活络、抗增生、去疲劳、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许多客人称为“天赐圣水”。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青山脚下,大河岸边,男女轮日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自已的胴体,形成独特罕有的裸浴奇观,汤河乃我国著名文学家、前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曹靖华先生的故乡,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订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轮日共享泉水裸浴习俗沿袭至今,形成中原一绝的裸浴文化,令无数外来游客为之感叹。 汤河温泉—熊耳山景区境内奇山异峰遍布,河流涧溪众多,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不胜数。属暖温带至亚热过渡地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既有“骏马秋风蓟北”的粗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灵秀,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 历史记载熊耳山系秦岭支脉,北侧耳为黄河流域,南侧为长江流域,熊耳山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导洛自熊耳”,《水经注》载“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其两峰向中斜,状似熊耳,帮得此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自唐宋至今,香火不断,从一些遗存的石像上可以得到鉴证,与武当山一脉相承,“武当山志”曾有记载,其山势走向,古建遗迹,与武当山多有相似。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体,居山顶远眺,四周层峦叠嶂,群山皆向熊耳山主峰,呈万山朝拜之势,真可谓“一览众山小”,近看大小青龙壁环四周,展翅欲飞,呈五龙捧圣之状,熊山巍巍,灌洛荡荡,此乃大气。数十处自然景观险、峻、独、奇,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竞秀;梳妆楼一根独木横跨悬岩峭壁之间,历经千年而不朽,堪称神来之笔;透眼窑一径穿山,朝阳洞一线贯天,风洞四季有冰,雾雨岩飞流直下,冒云洞是百姓的气象站,古有“熊耳戴帽,长工睡觉”之说;观月楼、望乡台、仙家洞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独特景色,而“熊耳积雪”为卢氏古八景之一,素有“熊耳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之称,是豫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 历史人物在河南省伏牛山区长眠着一位普通小学教师,鲁迅曾为他撰写碑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他的名字令毛泽东念念不忘。他,就是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父亲,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植甫。 乡村 教师啃着芋头办义学 在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路口,一座卢氏西南山地常见的土坯房安然屹立。如果不是有专人引路,没人能分辨出它与其他民居有任何区别。穿过门楼,进去后,两边各有东西耳房两间。接下来是二门,里边是东西厢房三间。这里就是曹植甫先生的旧居。现在,曹植甫的大孙子曹长龄一家正在此生活。 曹植甫生于1869年10月17日,字培元,取培植宏大元气的意思。他20岁赴陕州考中晚清秀才。因痛感山乡愚昧,决定设校授徒,开启民智,通过教育手段,改变家乡旧貌。 “这四乡八里,老辈人里头,只要识字的都是老先生的弟子。”在卢氏县五里川,没有人不知道曹靖华,更没有人不知道曹植甫。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卢氏县朱阳关、汤河、马耳崖、五里川的贫苦子弟,几乎全靠他一个人在支撑教学。 而他的孙子曹章龄(注:曹靖华弟弟曹保华的儿子)就是曹老先生所剩不多的弟子之一。在曹章龄的记忆中,爷爷一直留着过胸的胡子,穿着打扮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样子看起来和善、慈祥得多。 曹章龄四五岁的时候,曹植甫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牵着他的手,在自己房前屋后转悠,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洞一石,都被曹老先生讲得头头是道。“爷爷总说,要我们为老百姓造福。”在曹章龄的心目中,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曹植甫从教那天起,他就免费给乡村贫困子弟传授知识。 曹植甫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他每次去上课总是自己带一个不大的小罐,里面装上自家种的小麦。到学校上完课后,自己推磨磨面粉吃。把罐子腾出来,则可以到附近的井里舀水煮饭。甚至是吃一枚小小的芋头,他也从来不肯剥皮,因为这样可以多吃一点。过着这样的清贫日子,曹植甫依旧坚持在几个乡开展义学。曹植甫曾对曹章龄说:“你伯伯(注:指曹靖华)从小就争气,上学、读书,还能去苏联。你们也好好读书,走出这大山。” 鲁迅亲撰《教泽碑文》 8月的卢氏县五里川中学,孩子们还没开学,校园一片宁静。 可别小看了这座小小的学校。在校园中心位置,正对着学校大门有一座由大翻译家曹靖华亲笔题写的“尊师亭”,而里面的一座教泽碑来头就更大了。 这座教泽碑高约2米,宽约0.6米,该碑四周镶刻着由鲁迅先生亲笔为曹植甫撰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配以汉白玉碑石和金箔镶字,看上去庄重典雅。 鲁迅先生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写作该文的。此时,时值曹植甫65岁大寿,又是执教45载纪念。一群对其抱有敬仰之情的成年学子,私下里商议为他立碑,以彰其教书育人的恩泽。他们特别委托远在北京的同窗学友、身为恩师儿子的曹靖华为该碑撰文。 接到请托之后,曹靖华感到为难。他认为,为人子者却为父撰写碑文,大为不妥。为难之中,他想到了文坛好友鲁迅。便飞鸿传书,将父亲生平事迹告知,并请其代为撰文。当时正在病中的鲁迅接到书信后欣然答应,一气呵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并迅速将该文寄给曹靖华,对曹老先生致以敬佩之意。 在文中,鲁迅自称“会稽后学”,高度赞扬曹植甫:“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爱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巷里,处之怡然,此岂轻才小惠之徒所能至哉。” 让人没想到的是,众位学子精心打制而成的碑石,却遭到了曹植甫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绝没必要专门为此立碑赞扬。这一耽搁就是50年,直到1985年,这篇碑文才被当地政府刻在了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中。 “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1935年,这篇碑文发表在北京出版的《细流》上。同年年底,又被收进了《且介亭杂文集》中。有幸的是,这篇碑文被毛泽东看到,并牢记在心念念不忘。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和平谈判时,曾到设在重庆的中苏文化协会访问,曹靖华时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当毛泽东听到曹靖华的名字,因与翻译过马恩著作的曹葆华仅一字之差,毛泽东就问他们是不是兄弟。曹靖华回答说不是,并解释说曹葆华是四川人,而自己是河南人。 毛泽东随即又问他是河南什么地方的人。曹靖华回答说:“河南卢氏人。”毛泽东即刻问道:“卢氏有位曹植甫老先生,你可认得?”曹靖华应声回答:“那是家父。”并吃惊地问主席:“家父一生在山区教书,从未出过门,主席未到豫西,怎么知道他的名字?”毛泽东说:“我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的。鲁迅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会拜访你父亲!” 77岁高龄振臂筹粮救大军 对教育曹植甫一腔热情,爱国救国他更是一点也不含糊。 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冬,国民党第19路军第60师从开封调至五里川、朱阳关一带驻防,阻击红军第25军北上抗日。春节期间,60师师长陈沛为鼓舞士气,收买拉拢群众,从外地请来一个剧团,在朱阳关小学院内开联欢晚会,曹植甫写一副对联,贴在舞台明柱上:“舞台即是世界,世界便是舞台,演员在演大家,大家都是演员。”并直言不讳面斥陈沛说:“常言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今日寇侵华,步步进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贵军不在前线抗日,却来后方同室操戈,攻打红军,不知师长对此有何评论?” 一通斥责让陈师长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辩解:“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敝人是身不由己,旨意难违……”不等他说完,曹就气愤质问:“那么天意、民意、世情、国情能违吗?岂不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民心更不可违。” 更让人感动的是,1946年夏天,内战爆发,李先念率领一支队伍从中原突围后进入伏牛山区。由于当地群众不了解情况,看到大批军队进驻,纷纷躲避逃离。造成队伍粮草奇缺,很多战士甚至饿死在行军途中。 这时,曹植甫的一位学生贺老汉提出:曹植甫是这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只要他站出来说句话,大家都会听的。部队首长当即派人前去探访,并邀请他到军部一叙。时年77岁高龄的曹植甫看完信后,不顾年迈,当夜即赴军中与其商量筹粮备战之事。 第二天,他便召集当地各界人士,召开地方人士座谈会,当场发表当时足以让他掉脑袋的“赤色宣传”,号召群众支持中原军区部队。在他的振臂高呼下,不过数月时间,就筹来150多万公斤粮食,帮助部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958年10月,曹植甫先生在家乡去世。 曹植甫,一位在卢氏山区设校授徒的小学教师,却赢得了两位伟人的赞誉。图为曹家晚辈曹冠峰在向记者介绍先辈曹植甫的画像。 2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