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谭千秋
释义

男,中共党员,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他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谭千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衡阳

出生日期:1957年2月

逝世日期:2008年5月12日

主要成就: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

简介

谭千秋,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1978年3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该厂职工大学和中学任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疼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教师”。2008年5月12日为了保护学生,逝世在了四川汶川的课堂上。

主要事迹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2008年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被困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冒着生命危险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那是一位男老师,51岁了,一直勤恳的教导着学生。

2008年5月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车场上,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死于5月12日14时。

同学们的祝福

2008年5月16日晚,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牺牲的谭千秋老师的骨灰在其妻子张关蓉和其他家人的护送下抵达长沙,并将送回他老家祁东县安葬。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为他送行。湖南大学约1万名学生手持蜡烛迎接他回到母校。

“我会牢记你那永恒的瞬间。你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2008年5月16日上午,湖南大学师生举行追思会,悼念在四川地震中勇救四名学生的英雄教师、他们引以自豪的77级校友。

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平凡人。曾给谭千秋上过课的肖孚容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他30年前的成绩单、学籍表。在长沙的14名同班同学深情地回忆起他在湖大求学的情景。湖大教授柳礼泉说,千秋同学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学生,他连寝室长都未做过,但是他的质朴、他的纯真、他的憨厚,还有他的那种感恩情怀,让我们丝毫不惊诧他那一刻的勇敢抉择。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说,千秋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他这种安于平凡的精神恰恰就是真正的不平凡。正是这样的平凡,才真正体现了他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苟且、不阿谀的傲骨和正气。也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在危难之际显现出英雄本色。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湖大校党委书记刘克利高度赞扬谭千秋的崇高精神。湖南大学已经下发决定,在全校开展向谭千秋校友学习活动,并向其亲属捐赠慰问金12万元。同班校友也纷纷解囊,捐出了12万元。

“如果,没有这场地震,我想,在湖大校史里,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校友,在世人眼里,或许你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这场地震,我宁愿你普通,我宁愿你平凡,我宁愿你好好地活着。”湖大马列主义学院的一名同学在湖大校园网上这样表达大家的心声:“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学生的感受

那一天(2008年5月12日),他跟平常一样,早早的起来,准时到学校,跟平时一样,出现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发起熟悉的声音开始了跟平常一样的生活,可是,当他发现课桌在摇晃的时候,大声的要同学们赶快跑出去,不要拿任何东西跑出去,但,那致命的几秒中,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他让离他最近的四个同学,藏在桌子底下。然后,卧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孩子们的性命,当救援人员找到他们时,四个孩子平安无事,只是,谭千秋老师,因为后脑被巨大的石块砸中,整个的凹下去而死去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 。

每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总是要泪流满面 。

四川地震让亿万人揪心,也让华夏儿女心手相连!

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让它助你飞翔”,诠释了一个伟大教师的默默无闻贡献的品格!

人物品格

总述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喷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008年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原湖南省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他还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单词,记不上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00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千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

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石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为自己的学生献出了生命。

感人事迹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到高潮部分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2008年5月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千秋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妻子张关蓉终于在次日清早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她轻揉着丈夫的手指,失声痛哭……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蓬乱的头发被细细地梳理成丈夫生前习惯的发型:“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张关蓉和谭千秋曾相约相亲相爱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给小女儿买了两双鞋子、一条裤子,她还问丈夫为什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谁知,这似乎就预示了阴阳永隔。

“他肯定舍不得我们一家。”张关蓉说,将丈夫送到殡仪馆火化时,鞭炮响了两下就熄灭了,似乎丈夫还在眷顾着她们母女。如今,一岁半的女儿还不能理解这一噩耗,她一直喊着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谭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学都焦急地与他联系。当大家从媒体上得知他救人献身的事迹后,既感到悲痛又为他自豪。同班同学、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柳礼泉追忆说:“1978年,我们一道考进湖南大学。他同我一样来自农村,都是享受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他经常对我说,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学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边远不发达的地区,一干就是27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得知他舍己救人的消息后,彻夜难眠:“我与谭千秋那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单位抢着要。可是,谭千秋却选择了‘支边’,是那样的潇洒飘逸,又是那样的恬静从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绿,却从来不奢望什么花红。”

大爱永恒

丈夫为救学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张关蓉悲痛欲绝。她说,她会坚强起来,丈夫走了,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要代丈夫照顾好婆婆和孩子。她希望丈夫的骨灰能安葬在四川,永远陪着她……

2008年5月17日,张关蓉怀抱1岁半的小女儿,带着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三湘大地对英雄的家属给予了最尊贵、最崇高的礼遇。省委书记张春贤深情地称赞谭千秋是个伟大的英雄,伟大的人民教师,大义无畏,精神千秋;谭千秋的母校──湖南大学生约两万名学生手捧烛光,夹道相迎,湖南大学作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谭千秋校友学习的活动,并向其亲属捐赠慰问金12万元。同班校友也纷纷解囊,捐出了12万元;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为他送行;祁东县的家乡父老跑了几十公里路,到县城迎接……

湖大马列主义学院的一名同学在湖大校园网上发表感言:“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谭千秋回家了!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祁东县步云桥镇,回到了他牵挂了多年的家中。

乡亲们列队静侯,场面庄严肃穆,花圈雪白,哀乐低回,乡亲们神情肃穆,泪流满面,声音哽咽,高举着“大爱千秋浩气长存”、“千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谭千秋永垂不朽”等白底黑字条幅,迎接他们的好儿子。一些中学生拿着自己折的千纸鹤,站立在英雄回家必经的路旁,为英雄默默祈祷。

护送英雄遗物的车辆远远地驶来,乡亲们放起了鞭炮。这段平时只需10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半个小时。

71岁的老母亲黄春秀,在17日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一直悲伤大哭,让人撕心裂肺。在老人的心里,谭千秋是5个孩子中最听话、最孝顺的一个,每次寄钱回来,都要叮嘱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她感叹儿子从小就善良,对于儿子为保护4名学生而献身,老人显得很宽慰,只是不断地哭叹:“他为什么走在我的前头啊!”

82岁的谭先桥老人两鬓斑白,神情凝重,眼角泪珠翻滚。他是看着谭千秋长大的,在他眼里,流露出的是悲伤和自豪:“这后生从小待人谦和,特别爱学习,一直是村里孩子的榜样。”

祁东县县长曾祥月将5万元慰问金交给了谭千秋妻子张关蓉的手中。

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新华网德阳市汉旺镇(四川)2008年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孙闻、田雨)“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 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2008年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网友祭文

刚刚看到这样一段报道:

2008年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我今天已经为四川痛哭了四次。

两次是因为电视报道的灾情而哭,一次是因为看到关于温家宝总理的报道失声痛哭,第四次是看到关于这位平凡的教师的报道。一切的伟大,来自平凡。没有平凡的心,做不出伟大的事。伟大之人的才能、精神不被众人所知的时候,并不会心浮气躁,埋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是默默做着分内的事情。一但出现变故,他们的人格精神定是如万丈金光,从心底迸发而出,指引着他,去完成自己生命的涅盘。

我中午没有睡着,下午在班上上课的时候还是心情沉重。现在大脑已经空乏一片,想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只能为这位教师写这么几个字:

杏坛一叶,百年遗爱。

千秋师表,浩气长存。

向谭千秋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杏坛一叶,百年遗爱。

千秋师表,浩气长存。

请安息。

天使的翅膀

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那飞舞的生命,像天使的翅膀,划过我无边的心上。

——题记

在灾难过后,人们总会记起那些在大灾面前舍己为人的灵魂闪耀着人类最高尚感情的光芒的英雄们。而他,就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

山崩地裂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的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跑出教室,而是近乎本能的将最靠近他的四个学生塞进讲台,楼房摇摇欲坠,他抬头看看正在松动的天花板,又低头看看破旧的讲台,毅然作出了一个决定,就在下一秒,只听一声巨响。

楼,塌了。

整个学校都成了一片废墟,满目疮痍。

当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但他最后的姿势却永恒地定格了下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护住讲台,就像是天使张开他的翅膀,庇护着这个多灾多难的人间。

学生,活了下来。而老师,却平静地远去。他的学生们直到今天也不愿意相信事实,他们说:“老师并没有离开我们,老师一直都在!”

是的,相信他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您的爱像天使守护着这片大地。

老师,走好。

您虽然走了,可是您用生命给我们留下一道需要用一生去思考的难题——是什么,让您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如果您有一丝的犹豫。

如果您有一丝的顾盼。

如果您有一丝的优柔。

结果又将是怎么样呢?

我想,促使您连顾虑和优柔寡断都来不及的原因,是爱。

是爱,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

老师,走好!

梦里面,熟悉的电影,真情在记忆里怀念您。也许您并没有离开我们,只是一个人去旅行,那种满鲜花的远地,一定有天使伴着你,某天某地我们会再相遇,就让思念穿越一世纪……

谭千秋的评价

红网长沙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大爱无疆、勇于担当,这就是现代湖南人的精神标志。昨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省民政厅听取抗震救灾工作汇报时,从湘籍老师谭千秋说起,高度赞扬了湖南人民的爱心和热情。张春贤深情地说:“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千秋却不幸遇难。

张春贤说,在重大灾害面前,谭千秋老师能够舍我而求其境界,其精神不死,他是个伟大的英雄,伟大的人民教师。他叮嘱说,省教育厅要主动与谭千秋的妻子联系,代表我省表示致哀,对他的家人表示慰问,解决他家的实际困难,同时要主动联系他在湖南的家人,对他的家人进行帮助。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我们都会牢记他那永恒的瞬间。

谭千秋铜像

谭千秋舍己救人的铜像、电影《最后一课》均根据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的英雄事迹创作,铜像的设计者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刘浪教授无偿设计,由金融专业89级校友吴敏文捐建;《最后一课》由湖南大学与今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湖南佳融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在揭幕仪式上,谭千秋的遗孀张关容在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特殊日子举行特殊仪式,这是母校、校友和家乡的人民对千秋的崇高褒奖。

最后的姿势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6课,深深地记载了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一位同校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学生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见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009年8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英雄事迹”造假的反思

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师,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张开双臂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曾经感动无数国人。然而,媒体调查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

究竟是谁制造了虚假的“地震英雄”谭千秋?

斯人已去,死者无罪!那么,是谁制造了这个虚假的“地震英雄”呢?又该谁来为这起造假事件“买单”呢?是被救学生吗?刘虹利说,自己知道的情况跟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那些报道是假的……“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刘虹利说。显然不是!是学校领导吗?现任东汽中学副校长唐祖贵说,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东汽中学70岁的老校长张天明则说,揭穿此事不是为了给谭老师的家人难堪,而是觉得“教育和新闻一样,真实性是生命,如果都说假话,那不是玩命吗?”显然不是!

据记者最后调查,在刘虹利获救的14日当晚,有媒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内文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而刘虹利就是其中之一。这篇仅938个字的报道,感动了全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传播,并为已故的谭千秋老师赢来极大的赞誉。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想像和虚构!而这些虚构的细节性的描述,正是作为新闻报道的致命伤!也就是说,在这个英雄人故事里,不负责任的媒体,凭想像制造了地震英雄!同时,政府为弘扬英雄精神,在认定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也失之于快,失之于准!

媒体在重大事件中为什么喜欢“造假”,喜欢“创作”?首先是因为技术原因本身。比如说采访难度大,无法核实,道听途说,发稿时间紧等。再就是社会的“英雄饥渴症”大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平平淡淡才是真,缺乏能够调动整个社会情感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但在重大事件中,最能看出人的本性,而媒体也有挖掘“真善美”的冲动!但更为本质的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典型思维”模式!领导需要“典型形象”,媒体需要“典型事例”,群众需要“典型引路”。这一思维模式,导致了我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学会了“树典型”,“用典型”,进而搞“典型大PK”,“典型大搜索”,直至“典型大塑造”!失真失实,虚构造假,也就成为了必然!(罗庆学)

让谭千秋回归本真,是对生命的最高敬意

死去的谭千秋老师,显然正是这样一种被人为塑造出来的安魂剂。客观地讲,年过半百的谭千秋不失为一个负责的好老师,这一点,认识他的人都毫不怀疑。只是,地震发生时,他并不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学生逃生,甚至还在被水泥预制板砸中后生存了很长时间,说了许多鼓励学生的话。据生还的刘虹利同学回忆,地震发生时,她只看到谭老师挥了一下手,意思是不要慌,然后她就掉下去了。也就是说,当时在讲课的谭老师根本来不及反应,更不可能有时间冲过去护住学生。

其实,无论是死去的谭千秋们,还是活着的谭千秋们,他们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许,他们的只言片语在刹那间打动过善良的百姓,他们的寻常之举在无意中慰藉了悲伤的国民,他们的生存或死亡的状态在冥冥中激发了国人的美好幻想,但他们都不是动天地泣鬼神的圣灵,仍旧是和其他“灾民”一样需要心灵慰藉和救赎的凡夫俗子。就像遭遇冰火两重天的曾经的“背尸男”吴加芳所说:“无论你们媒体把我捧上天还是摔下地,我都只是一个农民!”

因此,灾难过后,当国人的心灵创伤逐渐平复之时,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以客观、理智、冷静的态度,来对曾经的灾难英雄进行一次庄严的巡礼,让那些在特定情境下被添加在“谭千秋们”身上的五彩斑斓自行脱落,让所有死去的或者活着的“谭千秋们”回归本真。这是对每一个普通而美好的生命的最高敬意,也是对一个民族的精神领地的虔诚拂拭,更是对历史与未来的最大尊重。(卢荻秋)

更改固有观念,更加理性

这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在两年前,“谭千秋”一词成为了电视新闻和地震中的最亮的字眼,很少有人不为他的事迹流下了眼泪.即便他的事迹有失真实,然而今天却不会有人去为当时大众洒下的眼泪买单。对每一条新闻和报道,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能力去亲自核实它的真实性,所以,人们对它的接纳和吸收,永远是被动的,弱势的。

如果对类似的新闻事迹,人们仅仅以"真实与否"的标准去评判和衡量,这只会慢慢引发大家今后对媒体的提防和猜疑。从而,对新闻事迹的失真,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造假”,我们宁愿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包装”。当时媒体报道的谭千秋事迹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能成为先进的感人事迹,广为传诵,是因为它的难能可贵。不管实际情况是否和媒体报道的完全一致,但他的事迹却客观折射出了人们对英雄的呼唤和对美好精神的向往。

我们宁愿没有今天媒体的披露,而让他的事迹的真假永远成为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无须去揭开。因为我们社会需要一个道德标杆,即便这个道德标杆是虚拟的,我们同样需要,因为没有标杆的社会,更加可怕。我们对此类感人事迹的态度,可以把它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小说,小说和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永远是虚构的,但人们还是会陷入其中,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带给大家的影响依然是无法磨灭的。他给人们建造的是精神上的支柱和对美好的追求。所以,我们对此类新闻事迹,应当略微更改固有的观念,用一种新的理念去理解它,容忍它,才更加理性。(汪春华)

扩展阅读:

1

抗震护生的谭千秋老师http://www.lifeall.com/mem/2976/main.ahtml

2

谭千秋老师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tanqianqiu

3

http://news.hexun.com/2008-05-14/105963264.html

4

http://news.qq.com/a/20080519

5

http://baike.baidu.com/view/8581.htm/000202.htm

6

谭千秋纪念馆:http://www.memfor.com/ShowPost.asp?id=7948

7

汶川地震英雄老师事迹疑造假 所救两人并不存在 http://edu.people.com.cn/GB/13021333.html

8

汶川地震“烈士教师”谭千秋救人事迹被指造假

9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1703

10

【南方报网】汶川地震"烈士老师"谭千秋事迹造假,究竟谁的错?http://nf.nfdaily.cn/huati/content/2010-10/22/content_16937815.htm

开放分类:
人物四川老师英雄汶川地震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40次
最近更新:2012-04-02
创建者:xusuyingfly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冈多国王 

starmahoo 

某某泽 

zealhot 

liujx12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