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檀道济
释义

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汉族,高平金乡(今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中文名:檀道济

国籍:刘宋

出生地:京口

逝世日期:436年4月9日

职业:征南大将军

主要成就:大破后秦

名言: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祖籍:高平金乡

出身背景

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口。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据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十六计》很可能为檀道济所著。

幼年时期

檀道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父母双亡,檀道济便侍奉哥哥和姐姐,为此受到人们称道。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其讨桓玄入建康。檀道济参刘裕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俘桓振,任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后又封吴兴县五等侯。

戎马生涯

义熙六年(410年)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此后,檀道济不断迁升,先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战功被封为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将军等职。

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当时羌族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后秦,历来威胁东晋。刘裕在攻灭南燕和益州割据势力后,谋伐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后秦国王姚兴派兵攻东晋雍州(治今湖北襄阳),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为晋提供了北伐的借口。二月,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位,兄弟争位相杀,关中骚乱。四月,西秦主乞伏炽磐侵犯秦边。六月,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北)匈奴部落聚众叛乱。同时,夏国赫连勃勃乘机起兵扰秦边境。后秦因此内外交困,国力大减。 八月,刘裕乘机兴师伐秦。以其长子刘义符和亲信刘穆之等留守建康(今南京),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后秦。檀道济和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攻;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今黄河);直指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策应洛前锋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由襄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今黄河)。

九月,檀道济和王镇恶进入后秦境,连战告捷。秦将王苟生献漆丘(今河南商丘东北)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立)降檀道济。其它要点屯守兵力,亦望风降附。檀道济又破新蔡(今属河南),执杀太守董遵,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擒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十月,檀道济与王镇恶会师成皋(今荥阳西北)。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降。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求救于长安。后秦主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人,武卫将军姚益男率步兵1万前往助守。同时遣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水济西南)进屯陕津(即茅津,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黄河上)为后援。不久,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守军相继降晋。檀道济与王镇恶、沈林子等长驱而进。石无讳退还洛阳,赵玄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降,俘秦军4000余人。有人提议将俘虏杀死以为“京观”,檀道济不同意,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宋书·檀道济列传》)将其全部释放。于是羌人感悦,归者甚众。檀道济的此举,为刘裕进关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秦援军阎生、姚益男等得知洛阳失陷,不敢往援,晋军占领洛阳。

概况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西进。刘裕原令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但王镇恶见后秦内乱,潼关空虚,便机断而行,于二月乘胜进击渑池(今河南洛宁西),遣毛德祖攻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北)、引兵疾趋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则从陕县(今属河南)以北渡黄河,攻拔襄邑堡(今山西平陵境),再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转攻匈奴堡(今山西临汾一带),为姚成都所败。蒲阪城坚兵多,一时难下。沈林子便对檀道济说:“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檀道济遂挥师南下,与王镇恶会师,并力攻打潼关。

三月,檀道济和沈林子夺取潼关,乘胜追击。秦鲁公姚绍引兵出战,檀道济和沈林子督军奋战,大败之,斩获以千数。姚绍退屯定城(今潼关西),据险拒守。后秦军先后两次派兵断晋军粮道,封锁水路,均被沈林子部所败。

四月,姚绍再一次遣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众2000进趋黄河以北九原(今山西新绛北),设立河防,以断绝檀道济和王镇恶的粮援,但被沈林子击破,将士被杀殆尽。姚绍闻姚洽败死,发病身亡。东平公姚瓒代姚绍行使兵权,引兵攻袭沈林子,被沈林子击败。刘裕抵达洛阳。

八月,王镇恶引水军自黄河进入渭水,直逼长安。二十三日,王镇恶军到达渭桥,弃舟上岸,攻姚丕,大破之。姚泓与姚瓒引兵来救,遇姚丕部败退,自相践踏,不战而溃。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自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

长安(今陕西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又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檀道济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守卫京城。又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五月,刘裕病死,年仅17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

拓跋嗣

九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刘裕病卒之机,命司空、晋兵大将军奚斤督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率兵攻宋。至十二月,宋黄河防线崩溃,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均在今山东境)均为魏军所得。叔孙建部东入青州(治陈阳城,今山东青州),宋青州刺史竺夔遣使告急。宋廷加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往救。 景平元年(423年)三月,檀道济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司、青二州皆告急,而檀道济所部兵少,不足分救,由于青州道近,且竺夔兵弱,遂与王仲德兼行先救。四月,魏军东阳城,久攻不下。时天气炎热,魏军多患疾疫,又闻檀道济等将至,叔孙建等遂烧营及器械退往滑台。檀道济至东阳,因粮尽不能追。

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谏阻。于是徐羡之等谋废少帝,接著应立的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由于徐羡之等人与刘义真有旧怨,便于元嘉元年(424年)正月要废掉庐陵王刘义真。因檀道济威名素著,宫省所服,且手握重兵,便于四月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檀道济至建康,徐羡之等将此事告诉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这样做,屡次建议不可如此,但并未采纳。徐羡之等利用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潜怀异图”之罪,废为庶人。因恐将来遭到报复,又先后派人将义符兄弟杀死。

随后,徐羡之等暗中策划想废除少帝刘义符,在事发当晚,檀道济到领军府和谢晦过夜。谢晦因心情紧张,整夜未眠,而道济倒下便睡,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

少帝被废后,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八月至建康,即帝位,史称宋文帝。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时谢晦已出任荆州刺史,拥有重兵。刘义隆虽不能容忍权臣杀主行为,但仍不露声色,只在暗中积蓄力量。到元嘉三年(424年)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经成熟,即令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和庐陵王的罪行,捕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之子谢世休、弟谢嚼等。

资治通鉴

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目前仅存的北府兵名将,要想打败谢晦,则非他不可。但此举却遭到王华等大臣的反对,宋文帝说:“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不久,檀道济至建康。第二天宋文帝杀徐羡之和傅亮。同日,宋文帝问策于檀道济,檀道济说:“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大军亲征,命到彦之、檀道济先后出发,率舟师溯长江西上;雍州刺史刘粹率领龙骧将军沈敞之、南阳太守沈道兴等自陆路西进。谢晦得知宋文帝率军亲征,遂命其弟谢遁带领1万士卒留守江陵,自率舟师2万人,令长史庾登之总参军事,自江陵出发抗击宋廷军。谢晦还上表宋文帝盛赞徐羡之、傅亮等人忠贞,并以诛侍中王县首、王华和司空王弘为名,举兵以清君侧。

二月,谢晦到达江口(今湖南岳阳北,洞庭湖入长江处)。庾登之进据巴陵(今岳阳),得悉到彦之部已抵达彭城洲(即彭城矶,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畏而不敢进。适逢连日大雨,庾登之不发一令,每天只呆在船中。谢晦促其进兵,登之以水战不如天晴时火攻有利为借口,尽量拖延战期。时过半月,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宋军将领萧欣怯懦无能,弃洲而逃。宋廷军众部将主张退屯夏口(今武汉市武昌),等待后继大军。到彦之担心遭至谴责,仍坚持屯守隐圻(在彭城洲东北),并派人敦促檀道济部前来会师。不久,檀道济率领后续部众抵达,宋廷军士气又振作起来。

谢晦获悉孔延秀首战告捷,随即再向宋文帝上表,先夸耀其旗开得胜,继而提出若干条件,说若能照准,便勒众旋师。表文刚送走,即闻檀道济已和到彦之会师,将渡江前来,惶恐不知所措,原以为檀道济是同谋,必难单独赦免,而今不仅被赦无罪,还统军前来,又素知檀道济善于领兵打仗,因而越觉害怕。谢晦出外远眺,见迎面战舰不多,心中又轻视起来,但也没有马上进击。至夜,东风大起,檀道济部所有大小船只扬起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

二月十九日,檀道济等进至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散。谢晦乘夜逃奔江陵。此时,宋雍州刺史刘粹率步骑已进至沙桥(在江陵西),欲袭江陵,被谢晦部将周超率兵击退。周超见谢晦全军溃败,当夜,弃军驾小舟投降到彦之。谢晦见部众散尽,城已难守,只得带领弟、侄等七骑出城北逃。至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被擒,后斩于建康。

古代战舰

五月,檀道济被调离京口,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他的疑忌。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收复北魏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宋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

十一月,宋文帝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吓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认为,北魏军离此尚有千里之远,滑台驻有强兵,不应舍舟而去。到彦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济水,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

元嘉八年(431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冲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太武帝拓跋焘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往助。宋守将朱惰之坚守数月,粮尽,滑台被魏军攻破,惰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被擒。

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宋军降魏之人皆以实情告之,魏军获悉,随即追击。此时宋军恐惧,即将溃败。檀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将投降全部杀掉。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檀道济又命军士皆披甲,自己著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此战,檀道济虽没有攻下河南,但在魏军的围困下,全军而还,威名大振。魏非常怕他,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

元嘉九年(432年)三月,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檀道济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对他有疑惧之心。时有人指点著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南史·檀道济列传》)。

南史

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领军刘湛把握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元嘉十三年(436年)二月,文帝病危,正值魏军南伐,刘义康便叫文帝说召檀道济进朝。其夫人向氏对他说:“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南史·檀道济列传》)。等他入朝,皇帝已对他疏远了。不久,要将檀道济派回,檀道济已到河岸,船还未发,便听到一种类似鹪鸟悲鸣之声。正值文帝病情恶化,刘义康假作诏书召入祖道,撤其官职。

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下诏书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宋书·檀道济列传》)。

同日,檀道济被杀。与其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将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济的心腹,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作战勇猛,时人将其比做张飞、关羽。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南史·檀道济列传》)。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生平经历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等部,刘宋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驻滑台。

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安颉等人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北凉,统一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檀道济与济南的历史渊源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檀道济与济南有着很深的渊源,其著名的“唱筹量沙”事例就和济南有关。“唱筹量沙”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讲的是与北魏的一场作战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檀道济以智退敌的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地就在今济南历城区。

公元431年,刘宋进军北魏,攻占河南后,又被魏军收复。檀道济遂率军北征,与魏军交战30余次,多获所胜。战至历城梁王庄(今山东济南东郊王舍人庄之位置)时,由于魏军力量雄厚,檀道济军资匮乏,打算撤退。此时有投降北魏的人告密说檀军粮草已用尽,于是檀军内部人心惶惶,皆惧魏军趁势来攻。久经沙场的檀道济聪智多慧,便趁夜间拿沙子当作粮食,边让人来称量,边高声呼筹计数,把量过的沙子堆成一堆堆的,又在沙堆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粮食。第二天,成堆的“粮食”便出现在檀军面前,来探风声的魏军回去便报告说檀军仍有成堆的粮食,檀军无粮的消息是假的。魏军将领听后惧怕,不敢追击,还将告密的人斩首示众。檀军借此安全撤退。这些土堆就是现在的粮冢,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又建檀公祠。明崇祯六年(1633年)记载,梁王庄的“粮冢”原有72个,现今保存3个。此庄原名粮家庄,以粮字沿用为梁字至今。

南史·宋书·卷十五·列传第五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禽桓振,除辅国参军、南阳太守。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以道济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讨平之。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复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以前后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豫章公世子为征虏将军镇京口,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又为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复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长安既平,以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世子当镇江陵,复以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

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还镇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立,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及讨谢晦,道济率军继到彦之。彦之战败,退保隐圻,会道济至。晦本谓道济与羡之等同诛,忽闻来上,人情凶惧,遂不战自溃。事平,迁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

元嘉八年,到彦之伐索虏,已平河南,寻复失之;金墉、虎牢并没,虏逼滑台。加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讨。军至东平寿张县,值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击,大破之。转战至高梁亭,虏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邀战,道济分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奇兵击之,即斩悉颊库结。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陷滑台。道济于历城全军而反。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屡经危殆,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索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既至,上间。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诏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遵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又收司空参军薛彤,付建康伏法。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收道济子夷、邕、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诛之。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邕子孺乃被宥,世祖世,为奉朝请。

南史·宋书·卷十五(翻译)

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人。世代居住京口。年幼就失去双亲,居丧期间,侍奉哥哥姐姐以温和谨慎而著称。宋武帝建立义旗之时,道济与哥哥檀韶祗等人随从平定京城,都参予了宋武帝为建武将军时期的工作。渐次升到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爵。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作为前锋,所至之处望风而降。于是进入洛阳,有人建议说,所俘获的囚徒,应该都杀了用来镇慑敌人。道济说:“讨伐罪孽,安无民众,正在今日。”于是都释放而加以遣送。于是中原人民都感动、喜悦,来归降的非常多。长安平定,被任命为琅琊内史。

武帝受命,因为佐命之功,道济改封永修县公,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身体不好,于是给他二十名带剑的卫士。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人想谋废立之事。暗中让道济入朝,告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道济多次说不可行,竟没听从。将要废立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在谢晦那儿投宿。谢晦害怕得不能入眠。道济倒头就睡,谢因而佩服他。

宋文帝继位后,给道济鼓吹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坚持辞去进封。道济与王弘关系不错,当时王受到重视,道济与之相结附,每当指责徐羡之等人,王弘也附和着说了些话。皇帝将诛杀徐羡之等人,召道济想让他向西讨伐。王华说:“不可以。”皇帝说:“道济是被迫随从的,过去不是阴谋创议的人,抚慰而使用他,必然没有顾虑。”道济到达的第二天,皇帝诛杀了徐羡之等人。既而派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作为前锋向西讨伐,皇帝向道济问计。回答:“臣下过去与谢晦一同北征,进入关中的十个计策中,谢晦出了九个。才气谋略、明晰练达,大概难与之对敌;然而未曾孤军决胜,军务作战恐怕不是他所擅长。臣知道谢晦的智略,谢晦知道臣的勇敢。现今臣奉王命外出讨伐,谢谢必然没几战就受擒。”当时谢晦本来以为道济与徐羡之等人一起被杀,忽然听说他到来,于是不战而军队溃散。战事平定,檀迁任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入侵北魏,已经平定河南,又复丢失。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向北略地,转战到济上,魏军强盛,于是攻克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三十多战多次告捷,大军至历城,以军事物资转运告竭才回还。当时人投降北魏的都说粮食已尽,于是士卒忧虑、恐惧,没有固守之志。道济连夜量米,唱报米的数额,实际以沙来代替米来稳定军心。表面上将所剩余少量米放在沙上。到天亮,北魏军中以为资粮还有余,于是不再追赶,以为投降的士兵妄说,都将之斩首。

当时檀道济军队少而弱,军队中非常恐慌,没有固守之志。道济于是命令军士都披上甲衣,自己穿白色衣裳坐在车上。慢慢地走出外围。魏军怕有埋伏,不敢进逼,于是归还。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是全军而还,于是雄名大振。北魏很害怕他,画他的图形来驱鬼。回去后,进位司空,镇守浔阳。

檀道济立功于前朝,威名甚重。左右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有才气,朝廷上下都怀疑、畏惧他。当时有人看着他说:“安知他不是司马懿之类的呢?”

宋文帝病在床上好几年,几次危险,领军刘湛贪心,想执朝政,忧虑道济有异图,又彭城王刘义康也忧虑文帝之后,道济不能控制。元嘉十二年,皇帝病重,会逢北魏军队南伐,召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这功劳太大,是道家所忌讳的,现今无事而召唤,祸事到了。”等到朝廷,皇帝慰劳。

十三年春,将派遣他回镇,下渚还未动身,有好似鹪鸟聚集船上悲鸣。恰巧皇帝病重,刘义康伪作诏书召还檀道济,关入监牢。以及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太子舍人混等一起被杀。当时人的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的那天,建业城地震,生出白毛。又诛杀了司空参军薛月彡、高进等,都是道济的心腹。

檀道济被收入监牢,愤怒气盛,目光象火炬,不多时饮下一斛,于是脱下头巾丢在地上,说:“这是毁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啊。”北魏人听说,都称:“道济已死,吴地的子辈们不让人畏惧了。”自此经常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宋文帝此后问殷景仁说:“谁可以继任道济之位?”;回答:“道济以累积战功,所以导致威名,其他人只是没有任用罢了。”文帝说:“不然,过去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对南边有企图,后继的还有几人?”

元嘉二十七年,魏军到达瓜步,宋文帝登上石头城望去,非常忧虑的样子。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难道会到此地步!”

人物评价

檀道济智勇兼备, 处变不惊, 屡建奇功。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南史·檀道济列传》)。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只时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南史·檀道济列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檀道济列传》)

个人荣誉

先后担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太尉参军、中书侍郎、宁朔将军、太尉军事、封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并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将军等职

相关记载

《宋书·檀道济列传》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南史·檀道济列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