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原起兵
释义

太原起兵是指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隋臣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的事件。

起兵背景

李渊是陇西大贵族,其祖父李虎在西魏时曾官至太尉,后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是著名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祖爵,隋代周后,仍袭唐国公。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后为太原留守,驻节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担负北御突厥和镇压当叛军的重任,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当时,农民战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主力农民军,他们分别活动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着隋王朝的统治,将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长安三处,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些隋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乘机而起,占据郡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隋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晋阳县令刘文静向李世民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现在皇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叛军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有许多豪杰,可以集兵10万,加你所带的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在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鬼胎的李渊父子也开始做起兵的准备。

太原是西北边防的重镇,“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读吏方舆纪要》卷40),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朝在这里储存了大量布帛粮谷,为起兵提供了物质保证。李渊赴晋阳上任时,留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于河东,潜结英俊,以扩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随侍晋阳,李渊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广揽人才,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行军司铠武士鹱以及逃避征辽、负罪在逃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人亦纷纷投靠李渊,皆劝其尽早起兵。

起兵经过

晋阳事变

义宁元年四月,李渊见时机成熟,乃命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书,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阳)、雁门(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马邑(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四郡20至50岁的男子为兵征高丽,以激怒人民起来反隋。又命刘文静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相约攻入长安后,突厥可汗得财宝美女,李渊得土地。而后又借口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命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还秘密派人将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召到晋阳。李渊父子的起兵准备引起炀帝派来监视其行动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拉拢晋阳乡长刘世龙,企图利用在晋祠求雨的机会,将李渊诛杀。李渊得到刘世龙密报,乃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五月十四日夜,李渊命李世民率精兵500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的左边,加强戒备。十五日晨,命刘文静和鹰扬府(一说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出面污蔑王威、高君雅谋反,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刚申辩,刘文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人立即将他们逮捕,旋将其斩首。这个事件史称“晋阳事变”。

李渊起事

一切准备停当,五月十四日,李渊传檄各州、县,宣布举义。李渊自称大将军,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任司马,兵士则称为“义士”。统兵3万,离开晋阳,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沿途占领了西河郡、贾胡堡,兵力得到很快扩充,然后大军逼近了入关的要津霍邑(今山西霍县)。

七月,李渊命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率军3万,在西突厥兵协助下,向长安进发。长安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抵御李渊。形势一时危殆,加之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逢连阴雨天,唐军粮道断绝。偏巧又有谣言说突厥兵欲偷袭晋阳。李渊遇挫遂靡,想撤兵回晋阳自保。裴寂等人亦力主退兵。李渊严令李世民领军撤退,李世民极力劝谏,晓以利害,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劝阻其父,指出撤退的危害,李渊才勉强收回成命。太原兵初战不利,李世民从城南率骑兵直冲隋将宋老生阵,从背后夹击隋军。李渊与李世民合击,隋军腹背受敌,遭到惨败,宋老生被杀,霍邑被攻克。随后李渊相继攻克临汾郡和绛郡(今山西新绛县),进逼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关中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孙华和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太守萧造投降李渊。

九月,李渊率兵围攻河东(今山西永济县),隋将屈突通固守,久攻不克。裴寂认为应不惜任何代价攻下河东,然后再进入关中,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该直捣关中。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如果不消灭屈突通而直接入关,那么前面有长安隋军,后面有屈突通援兵,李渊会腹背受敌;如果劳师疲兵围攻河东,关中隋军就有充分时间组织有效抵抗,会失去战机。李渊权衡两种意见,各取其长,分兵两路,留诸将围攻河东,牵制屈突通,自己率领李建成、李世民大军攻取长安。李渊率军迅速渡过黄河,派李建成扼守潼关,阻挡关东隋军,李世民自渭北进入三辅,关中各支武装纷纷投降李渊,稳定了关中局势。

起兵结果

隋义宁元年(617年)11月,李渊汇合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攻打长安,下令军中,不许侵犯隋朝七庙和代王宗室,违令者夷其三族,遂命诸军攻城,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长安被攻克。李渊在长安迎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自任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加封唐王,与民约法12条,废除部分苛政,得到了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义宁二年(618年)5月,李渊逼迫杨侑禅位,自己称帝建国,国号“唐”,李渊就是唐高祖。从此,李渊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历史评价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5个月时间。隋末农民战争牵制了的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这是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布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隋将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唐朝基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3: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