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原莲花落
释义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一颇合当地人口味的曲艺艺术,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简介

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一手所执两片大竹板,一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为“七件子”。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时,先打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审美趣味。

提起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形式,似乎能让老太原人忆起的,也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了。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由于太原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所以颇合当地人的口味,可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太原的“土特产”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历史沿革

历史上唱诵佛歌时有“一朵两朵莲花落”和“莲花开时众生乐”之说,那时起“莲花乐”就与“莲花落”名称通用,莲花落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那时的名称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曹强告诉记者,莲花落传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同时,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在山西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2年,曹强还是太原曲艺联合会的相声演员,当时的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他接触了几位莲花落老艺人,向他们虚心请教,由于这些老艺人都是用当地的方言表演,因此曲种韵味杂乱,难以普及和流传。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莲花落,曹强以太原方言为基础,结合普通话发音,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节奏等方面对莲花落进行了重大创新和改革。在1963年的一次表演中,全新的莲花落大获成功,从此,太原莲花落作为一个全新的曲种诞生了。

从晋中落子到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许多学者认为,莲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也叫莲花乐,或落子。莲花落最早传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间。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而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省城文艺界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曹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他先后跟随文水、晋中等地的多位民间老艺人学习,并于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宗旨,把它定名为了“太原莲花落”,由此一个全新的曲种也在三晋大地上诞生了。

一位老者的情缘与心声

太原莲花落问世后,由于其独有的亲切感,受到了太原市民的热烈欢迎,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不仅连曹强本人没有想到,连他所在的曲联以及市文化局都没有料到,这更坚定了他栽培好这一新生曲种的信念,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令人捧腹,且雅俗共赏的好作品。经过50多年的历练,如今曹强已是一位七旬老人,可他依然没有对莲花落释怀。

曹老回忆说:“太原莲花落自问世以后,其实就非常受到市民的欢迎,要不然我也不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间,太原莲花落这种曲艺形式在三晋大地上可谓是发展到了高潮,那时候不论老少,人们都对莲花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不仅省市电台、电视台都因播出莲花落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就连关于莲花落的音像制品也是大卖特卖,而三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有关莲花落的音像制品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正如曹老所说,太原莲花落过去曾辉煌过,而这种辉煌绝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一时的愉悦所致,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曹老独树一帜的创作和表演不仅满足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情绪,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太原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事与愿违,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受重发展轻文化的社会大前提的影响,文化底蕴本十足的山西却面临着“文化生态危机”,而我市仅存的曲种太原莲花落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对此,曹老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太原莲花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的,而所谓的下坡路并不在创作上和形式上,主要是体现在受欢迎程度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人们不喜欢这种曲艺形式,实际上不少‘老太原’和‘小太原’对此还是充满热情,感兴趣的,今年年初举办的太原莲花落专场晚会大受欢迎就能够说明太原莲花落依然还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因此在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由自己所创立,并已走向成熟的太原莲花落不要像曾出现过的‘太原大鼓’和‘太原琴书’那样无法延续,不知所终。”

“太原莲花落后继无人”

太原莲花落从创立至今,能够走向成熟,并在曲坛独树一帜,与曹老对太原莲花落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的研究、创作是分不开的。然而,一直以来有个心结却困扰着曹老,那就是太原莲花落无一真正的传人。现今曹老虽然已退休多年,身体也患有多种疾病,可是他依然对莲花落后继无人的现状充满了忧虑。

曹老无奈地介绍说:“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尤其是在太原莲花落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学习,其中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这当中有很多原因,有些是知难而退,也有些是认为学习了也没有发展随即半途而废,到了现在,太原莲花落开始走下坡路,来学习的人本来已很少了,算是可造之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太原莲花落现在就面临着一个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这样如果一旦从我这里断接开的话,很有可能太原莲花落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回忆。”

太原莲花落的创立者没有真正的传人,这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却关系着一门艺术的存亡,当然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市民,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据曹老介绍,近几年来,他除了仍旧坚持创作和表演外,积极物色合格的学员,还在企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进行讲座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一身绝技传授给有志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使这一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一生只有一场“专场晚会”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太原视察工作,在南宫观看了曹强演的《看车祸》等曲目,演出结束后接见曹强,并与他亲切握手,连说:“你演得真好!真好!”当时曹强害怕由于自己是方言演绎,总书记无法完全听懂,随即向其询问:“太原话听得懂吗?”总书记连说:“听得懂!听得懂!每个字都能听懂。”太原莲花落虽然地方方言结合了普通话语音,但是仍具有浓厚的本土语言风格,那么经过多年推广已深入人心的普通话是否会成为影响太原莲花落今后发展的又一大因素呢?

曹老说:“普通话的推广对太原莲花落今后的发展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时下新生一代对莲花落不感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而体会不到太原莲花落说唱语言的魅力,不过这并不是影响太原莲花落今后发展的主要原因。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相关部门的忽视,才是导致太原莲花落前景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而这门艺术也因此埋下了无法延续下去的隐患。”

太原莲花落作为省城观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在去年先后被确定为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如此机遇,曹老却依然对太原莲花落的前景不容乐观,究竟是何原因呢?他解释说:“太原莲花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如今遇到‘瓶颈’,主要就是观念问题,因为只有那些相关的部门和人士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这门艺术的价值,才会重视它,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打个比方,虽然太原莲花落很受市民的欢迎,但从创立至今,有关部门从没主动筹办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专场晚会,反而是今年年初,在一批艺术家同行的关注和响应下,才举办了从艺56周年来的首场专场晚会,如此便可显示出一种观念上的差异。”

对此,省城一位曲艺界的知名艺术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太原有很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而其中有不少类似于太原莲花落这样正处于生死边缘的,它们由兴旺走到衰落,自然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好的文化遗产延续下去,而不要到为时已晚才后悔莫及,这除了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外,还有就是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只有把观念摆正,充分把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形成一种价值共识,这样才能使得这些濒临生死边缘的文化遗产在省城大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和谐发展。”

莲花落说词

这是一段计划生育宣传的段子,语言诙谐生动,贴近生活,朗朗上口,是从计划生育宣传册中挖出来的,供大家欣赏。段子中有不少方言难懂:比如“外”在文水方言中常作语气词:

走上台来我笑嘻嘻,

说上一件事情你们听仔细。

这事情发生在俺们家里,

主要人物就是我还有俺婆姨。

俺老婆姓赵叫赵三女,

外眉眼长得还差不离;

工作学习都不错,

可有一件事令人不满意。

俺们结婚十几年,

生下两个娃娃都是闺女。

这一天俺们都休息,

我在厨房和煤泥;

俺老婆正在炒鸡蛋,

我用开玩笑的口气把话提:

“人们为了吃鸡蛋,

养鸡总愿意养母鸡;

可是女同志要是生娃娃,

最好是男的女的搭配齐。”

俺老婆一听就不高兴。

“你这人实在成问题,外不由人,

怎的能拿上俺们女同志比母

鸡。”

“唉,都怨你的时名字不地

道,

偏偏就叫了个赵三女。”

“这和我的名字有甚关系?

说这话一点也没道理、”

“你姐妹五个就没男的。”

哼,我看这是遗传性的养闺

女!”

“你不要脚大怨孤拐

最好是检查检查你自己;

要不是你的祖宗没德性,

就是你对生理上有问题。”

“啊你养不下小子还怨我,

这态度一点也不谦虚。”

我越想这事越出火,

顺手甩了她一身泥。

俺老婆也不止步,“去你的!”

她甩下我一睑鸡蛋皮。

这时候走进来一个人,

是隔壁子地姑姑的老邻居;

这个人刚从外地来,

姓杜名叫杜卜奇(谐音:肚卜脐,文水方言肚脐)。

她问明情况点点头,

未曾说话笑眯眯:

“我有一个偏方于,

专门生男不生女;

这个秘方显祖传,

我不告旁人光告你。

要一两花椒,二两减,

再加上三两黑精稀,

四个辣角五头蒜,

另外还要六疙瘩西瓜皮。

只要连吃三付药,

我敢肯定没问题;

等生于娃娃你再看,

保险是个胖小子。”

我当时给了他五块钱,

下午就把药配齐;

稠乎乎的熬了半砂锅,

就和外猪血差不离。

俺老婆一看就发了愁,

我赶紧对她来鼓励:

“亲爱的,徐平时表现最勇

敢,

本文夫一向佩服你。

咱们为了养个小子,

可不能向这困难把头低。

你咬牙,憋住气,

喝下去我给你买鸭梨。”

吃了药大概有半点钟,

只见她一个劲儿按肚皮。

嗯2看样子可能怀上咧,

我从心里感谢社卜奇;

人家这药真管用,

这一回养他个小于没问题。

我心里想得正高兴,

俺老婆在床上哭啼啼;

肚子疼得她直打滚,

头上的汗珠子象下雨;

呕吐恶心发高烧,

他一晚上拉了七次稀。

我一看这情况着了急,

赶快把她送到医院里;

一检查是急性肠胃炎,

现在虚脱已昏迷。

我一听这话害了怕,

“大夫同志请你多费心,

想办法救救俺婆姨!

经过医生全力来抢救,

到天亮脱离了危险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