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渊穴
释义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简介

出处

《灵枢·本输》

穴名

【释名】太,盛大;渊,水深处。意指穴当寸口动脉,血气旺盛。

【别名】太泉,鬼心。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别名太泉,避唐祖讳

脉之所会,寅时气血由此始;主诸脉病,肺虚者补之。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用法]:针二分,灸三壮。

[经属]:手太阴肺经为输土。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解释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太渊。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5)肺经原穴。原,6)源也。本穴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输送之源,7)故为肺经原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为肺经天部之气的主要输供之处,表现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属土。7)本穴为脉会。脉,脉搏也,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渊,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气皆会于此,故为脉会。

穴位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 (桡神经分支)分布。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参看列缺穴)

穴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治法】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治疗

辩证

【功能】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配穴举例】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 (《千金要方》);配列缺治咳嗽风痰 (《玉龙赋》);配鱼际治咽干 (《针灸大成》);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 (《针灸资生经》)。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治疗

【刺灸法】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条灸3~5分钟。

相关病症

无脉症是指患者多处动脉搏动触摸不到的病证。临床以人迎脉、寸口脉、气冲脉、趺阳脉触及不到为常见,多发于上肢。与《内经》中的“臂厥”、w厥”相类似,罹患肢体每多兼厥冷、乏力或微痛。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无外虚实两端。正气不足,邪气内侵是酿成本病的主要原因。经脉失畅,营卫不通为主要病理机制。

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袭经脉,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滞脉道而成无脉。

2。脏气不足,心气虚则不能主血,肺气虚则难以朝百脉,肝气虚则失于疏泄,脾气虚则化源不足。正气不足,邪气内侵,阻遏脉道,酿成此证。

辩证治疗

1。臂厥

症状和体征:寸口脉及神门脉均微弱或消失,多见于单侧,亦有见于双侧者,上肢厥冷乏力,不任握物,舌淡,苔薄白。

证候分析: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神门脉为手少阴心经所过。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肺气虚,则气血匮乏、脉道失营而滞,故脉微弱或消失。气主煦之,血主儒之,气血运行不畅,故肢冷乏力。舌淡、苔白,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养心益肺,通脉活络。以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尺泽,太渊,内关,极泉,神门,人迎

随证配穴:气短喘咳者,加天突。眩晕者,加百会、风池。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可加艾条灸或温针。方义:尺泽、太渊疏调肺经之气而补肺气。内关、极泉、神门流调心经和心包经之气而补心气。人迎属足阳明胃经,该经多气多血,刺之可补气养血,通调经脉。

2(骨干)厥

症状和体征:气冲脉及趺阳脉微弱或消失,双下肢厥冷痿(辟足),不任步履,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足阳明之脉不通,故气冲脉及趺阳脉微弱或消失。下肢失于温煦濡养,故下肢厥冷、不任步履,。舌淡、苔白,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通脉活络。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阴陵泉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艾条灸或温针。

方义:气海、关元针灸可补元气而促气血运行。气冲、足三里阴陵泉调补阳明经之气血。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肺之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功用

止咳化痰,通调血脉。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人体穴位

头部穴位(正面) 头维穴 | 发际穴 | 阳白穴 | 印堂穴 | 攒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沟穴 | 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 百会穴 | 后顶穴 | 风府穴 | 哑门穴 | 完骨穴 | 风池穴 | 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 太阳穴 | 下关穴 | 客主穴 | 耳门穴 | 听宫穴 | 翳风穴 | 颊车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 天突穴 | 膻中穴 | 鸠尾穴 | 巨阙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气海穴 | 关元穴 | 中极穴 | 气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门穴 | 日月穴 | 天枢穴 | 气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阳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门穴 | 腰俞穴 | 腰阳关穴 | 上仙点穴 | 六华灸穴 | 风门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阴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肠俞穴 | 关元俞穴 | 小肠俞穴 | 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 内关穴 | 外关穴 | 曲池穴 | 尺泽穴 | 治痒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阳池穴 | 神门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冲穴 | 落枕穴 | 指间穴 | 太渊穴 | 口内穴 | 胃肠穴 | 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 膝眼穴 | 梁丘穴 | 复溜穴 | 阴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阳陵泉穴 | 阴陵泉穴 | 三阴交穴 | 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 涌泉穴 | 大敦穴 | 太冲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脉穴 | 丘墟穴 | 昆仑穴 | 足临穴 | 行间穴 | 里内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压点穴 | 第二厉兑穴 | 第三厉兑穴 | 阿基里斯腱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