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阳的告别
释义

《太阳的告别》是邓均吾创作的一首新诗,首次发表在1922年第1卷第2号《创造季刊》上。这首诗融记事抒情于一体。诗的前五句侧重记事,借助一组鲜明的形象,再现了诗人某日傍晚吟诵《海涅诗集》的情景;后六句侧重抒情,将太阳拟人化,表现太阳对人类的博爱。诗人借助对太阳的想象和赞颂,表现对海涅时代那种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向往。

中文名:太阳的告别

作者:邓均吾

出处:《创造季刊》

诗体:新诗

诗歌原文

太阳的告别

靠近小楼窗前,

握着卷海涅诗篇,

领略那心声的幽远,

哦,一轮橙红的落日

正挂在屋角西檐。

流送她临别的眼波,

好像在向我赠言:

“我要到地球那边,

恐怕我的爱人们,

已经望穿两眼。

朋友呀!我们明天再见。”

诗歌鉴赏

1921年,邓均吾背井离乡,到上海谋生。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郭沫若。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临行前,特意将一册《海涅诗集》留赠邓均吾。此后,这部诗集便为邓均吾朝夕吟诵,并诱导他走上了新诗创作之路。

在狭窄低矮居室中靠近窗口的地方,诗人手握《海涅诗集》默咏心诵,从字里行间倾听到万里之外、百年之前海涅那热烈跳动的心声;而就在诗人沉浸于海涅诗篇的美妙意境时,蓦然仰首看见一轮橙红色的落日,垂挂在屋外的檐角。这里写到落日,除了点明时间之外,还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诗人视线由诗集向落日的转移,将整个画面由小楼窄屋伸展到长空远天,这种空间的扩展恰与诗人“领略那心声的幽远”的情致呼应谐适;二是由此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随后的抒情。在诗人看来,西下夕阳所流泻出的橙红色柔光,就像一位情人告别时满含依恋的眼波。日出日落,周而复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但诗人却把太阳想象成对人类有着深情厚谊的朋友。落日默默无语,可诗人却从那温柔的目光中,领会到太阳临别的心声:“我要到地球那边,/恐怕我的爱人们,/已经望穿两眼。/朋友呀!我们明天再见。”原来太阳不仅是地球这边人们的朋友,也是地球那边人们的朋友,它爱着整个人类;太阳在地球的这边落下,同这边的人们告别,是为了从地球的那边升起,与那边的人们相会;而现在的告别也是暂时的,等到明天一早,太阳又会回来与这边的人们再见。寥寥数语,太阳对人类的博爱精神,人类相互之间的博爱精神,被委婉地展示出来。

对于落日,中国古代曾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著名诗句,表现出一种好景不长的悲观情绪。邓均吾在《太阳的告别》中对落日的观感和表现,与之迥然相反,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力的丰富与新奇,而且体现出五四时代中国新青年所特有的思想情怀。歌颂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依相谐也好,歌颂人类互助互爱的人道主义也好,都是伟大的主题。《太阳的告别》在表现这种主题时,仅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采用清新流丽的语言和明快轻松的节奏,给人以欢愉恬淡的美感,同时又使人不能不对其内在的意蕴思索良久。

作者简介

邓均吾(1898~1969),曾名邓成均,四川古蔺(lìn)人。1912年入重庆广益中学。1921年到上海,在泰东书局编辑所工作,不久参加创造社,参与编辑《创造季刊》和《创造日》,同时参加浅草社的文学活动。1924年回四川,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共古蔺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作协重庆分会副主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开始新诗创作,作品感情真挚,语言清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