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行意拳 |
释义 | 简介太行意拳是创始与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古老的拳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师氏所创所传,包括养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内容,熔养生、祛病、明眼于一炉,既是技击防身之术,又是诊病治病之道,堪称中华武苑中的又一瑰宝。太行意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叶以后始进入发展期。解放后,太行意拳虽几经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实用价值,终于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行意拳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使这一古老的拳术,焕发了青春,开始公开对外传授,并组织有关部门对太行意拳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练功姿势练功姿势要求如下:站立胸抱式 静桩 两脚开立步,与肩同宽,脚掌呈微八字状, 挺胸收腹,撤胯,头顶腭收,两手胸前抱圆,全身关节微曲拔开, 姿势熟练后,双目自然闭合,口自然闭合,呼吸自然,意注六面(上下左右前后)。 不是气功,没有丹田、周天的概念,切莫当气功练。这是静功, 练习原则五分钟不少,三小时不多。以20-40分钟较易练习。 动功部分, 初学者站完后可作伸懒腰数次,熟练者可学习上下、左右、前后的对拉练习。 中国古代的医疗体育的运动特点是缓慢、柔软、肢体拉长。太行意拳也遵循这一特点,自始至终是在全身放松、拉长中进行,寻求舒适。每天可练一次或多次,循序渐进,慢慢加大运动量,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时、酒后均不要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