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行山化石 |
释义 | 作品名称:太行山化石 创作年代:熙宁七年 作品出处:《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亘】贯通。亘,音ɡèn。 【殛】处死。殛,音jí。 【大河、涿水】大河:指黄河。涿水:今河北涿县附近的拒马河。 【关、陕】指函谷关和陕州(今河南陕县)。它们处于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地段,黄河在此之前都穿行于峡谷中,过此之后才流入华北平原区域。 作品译文我奉命出使河北,沿着太行山向北走,太行山山崖中间,常常嵌有螺蚌壳以及像鸟卵一样的石子,横贯在石壁中间如同一条长带子。这里应当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边距离海已经将近千里了。所谓大陆,都不过是水中浑浊的泥沙沉积而成。尧在羽山杀死鲧,按旧时的说法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大陆上。黄河、漳河、滹沱河、涿水、桑干河等一类河流,全部是浑浊的水流。今天函谷关、陕州以西的地段,河水在地层下流动,低于地面不下一百多尺,它们挟带的泥沙年年向东流,都是沉积为大陆的泥土。这是必然的道理。 作品赏析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巡察途中他考察了太行山一带的化石沉积情形,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推断。《太行山化石》记述了这次考察的结果。 沈括观察到太行山山岩中夹杂有大量海生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都呈现出带状的沉积形态,从而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东海海滨。这符合现代地质学关于太行山古陆地在地质史上曾多次遭受海浸的结论。同时,他又从黄河等河流挟带泥沙东去的事实,证明了河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而这些泥沙在下游沉积就形成了大陆。这是对我国华北平原成因最早的正确解释。 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海陆变迁的认识,即所谓“沧海桑田”的传说。唐代的颜真卿(公元708—784年)也曾经用化石来推测海陆变迁,他说:“(麻姑山)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见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沈括则把古人对地学的认识更推进了一步,他的考察成果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作者简介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和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技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梦溪笔谈》中还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