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洋鲟 |
释义 | 太平洋鲟,溯河性鱼类,属于濒危物种,喜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长缓慢很少迁徙喜栖江底。 中文学名:太平洋鲟 拉丁学名:Acipenser medirostris 别称:中吻鲟、绿鲟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有颌总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鱼亚纲,软骨硬磷下纲 目:鲟形目 亚目:鲟亚目 科:鲟科 亚科:鲟亚科 属:鲟属 外形特征太平洋鲟身体呈长纺锤形,体披五行骨板,背呈橄榄色,腹部稍黄。背骨板8——10枚,侧骨板26——31枚,腹骨板6——8枚,在骨板下面沿着鱼背有一排大的星状小骨板,在鱼体上有许多栉形骨颗粒。口腹面,吻突呈三角形,突出,稍钝,触须有许多细小纤毛。胸鳍硬骨鳍条很软,背鳍条36——40,臀鳍条25——29,鳃耙数18——20个。 生活环境太平洋鲟为溯河性鱼类,通常栖息在大河的河口及下游江段,分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两个类型。在弗雷泽河下游,太平洋鲟夏末和秋初溯河进入淡水,进行秋季育肥并越冬。幼鱼在淡水中生活4——5年,且很少迁徙,喜栖息在江底。太平洋鲟分布在太平洋亚洲沿岸和美洲沿岸,在我国属偶见类,仅见于图门江水系。 生活习性太平洋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太平洋鲟生长速度较慢。1龄鱼全长20——28厘米,2龄鱼全长28——30厘米,5龄鱼全长46——50厘米,18龄鱼体重才达25千克。在北美海岸常见个体的体重在23——45千克之间,体长约213厘米,在加拿大捕获最大的个体重为160千克。 生长繁殖太平洋鲟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份,在北部地区延后一个月左右。体长1米左右,体重8——10千克的太平洋鲟可达性成熟。雄鱼性成熟年龄为10年,雌鱼比雄鱼晚2——3年。雄鱼繁殖周期4年,雌鱼繁殖周期平均5年,怀卵量80——240万粒,卵径约3毫米,成熟鱼卵重25——34毫克,产卵后的亲鱼迅速入海育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