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鸟指名亚种
释义

太平鸟指名亚种(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18厘米,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寿命13年。属小型鸣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头部色深呈栗褐色,头顶有一细长呈簇状的羽冠,一条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到后枕,位于羽冠两侧,在栗褐色的头部极为醒目。颏、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次级飞羽羽干末端具红色滴状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黄色端斑。特征极明显,数量众多,体态优美、鸣声清柔,为冬季园林内的观赏鸟类。

中文学名:太平鸟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太平鸟科

属:太平鸟属

种:太平鸟

亚种:太平鸟指名亚种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Waxwing、Bohemian Waxwing

外形特征

太平鸟指名亚种雄性成鸟:额及头顶前部栗色,愈向后色愈淡,头顶后部及羽完灰栗褐色;上嘴基部、眼先、围眼至眼后形成黑色纹带,并与枕部的宽黑带相连构成一环带(枕部的宽黑带被羽冠扰盖);背、肩羽灰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褐灰至灰色,愈向后灰色愈浓;翅覆羽灰褐色;初级覆羽黑色雎鲜明白端,形成翅班;初级飞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的外翈端部以及内翈端缘有明显的黄色狭斑;次级飞羽外翈黑色具白羰斑,内翈黑褐色;次级飞羽的羽轴延伸出羽端2~8mm,形成扁片红色蜡质突起;尾羽黑褐色,近端部渐变为黑色,羽端有5~7mm宽的黄端斑;中央2对尾羽羽轴的端部红色,并向外伸出红色的细针状蜡质突起(在旧羽常因磨损而不显)。颏、喉黑色;颊与黑喉交汇处为淡栗色,其前下缘近白,形成不清晰的颊纹;胸羽与背羽同色,腹以下褐灰;尾下覆羽栗色。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颏、喉的黑色斑较小,并微杂有褐色;初级飞羽羽端的黄色缘较雄鸟小,有的标本呈淡黄或近白色;次级飞羽端的红色蜡突极小;尾端黄色较淡。

虹蟆暗红色;嘴黑;脚、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2-65g,♀43-64g;体长♂174-212mm,♀180-205mm;嘴峰舍♂10-12mm,♀10-12mm;翅♂112-121mm,♀105-120mm;尾♂59-70mm,♀60-76mm;跗蹠♂18-23mm,♀18-23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秋冬季非繁殖期多出现于杨桦次生阔叶林、人工松树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果园、城市公园等人类居住环境的树上。

生活习性

在中国多数地区见于冬季和春、秋迁徙季节,属于冬候鸟和旅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通常活动在树木顶端和树冠层,常在枝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有时也到林边灌木上或路上觅食。飞行时鼓动两翅急速直飞,除繁殖期外,没有固定的活动区,常到处游荡。越冬栖息地以针叶林及高大阔叶树为主。主要集聚均为槐林和针叶林。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为食,秋后则以浆果为主食,也吃花揪、酸果蔓、野蔷薇、山楂、鼠李的果实以及落叶松的球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瑞典,挪威,芬兰和俄罗斯,东至乌拉尔山脉,非繁殖期南到波兰,巴尔干半岛,乌克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针叶林或杨桦针阔叶混交林中树上,尤以在溪流和湖泊附近的云杉等针叶树最易被选择。巢多置于不同高度的树木侧枝上,距地高12-16m。巢呈杯状,主要用细的干松枝、枯草茎、苔藓和地衣等构成,内垫有柔软的苔藓、桦树皮、松针 和羽毛等材料。每窝产卵4-7枚,通常5枚。卵灰色或蓝灰色、被有小的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8mm×13-18.8mm,重3.5-4.0g。雌鸟孵卵,孵化期14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2: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