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军 |
释义 | 太平军即太平天国军队的简称,该称呼特指从1850洪秀全永安建制到1864年天津陷落期间太平天国领导下的农民军队。太平军是贯彻太平天国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终与清政府武装及外国势力进行殊死斗争。早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使清政府正规军队望风披靡,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纪律及战斗力大不如前,在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湘军斗争过程中,逐渐处于下风,原因在于太平军精锐多数在战斗中战死,而曾经的信仰也被无情的内讧所破坏,新加入的人素质下降,很多清军士兵在失利后往往加入太平军,更加剧了太平军实力的陨落。 简述1852年,太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溃散。郭嵩焘力劝同样乡居的左宗棠、曾国藩出来建功立业。随后几年,郭氏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多有建树。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北京任翰林院编修。 咸丰八年(1858)四月十二日,太平军石镇吉部由宪天燕,及军政司程某率领占领永康,顽抗者惟有谢副爷(谢兰生)、徐翊仁等数人。占领后将10个乡分立5军帅、25师帅和125旅帅管理。黄溪滩应法洁率众投奔太平军,部众发展到2000多人。六月初七晨,民团会剿黄溪滩,应法洁父子百余人被杀。接着又聚游仙、义和、太平数乡民团数万人合围县城。太平军作战术退却,在民团合围前稍然撤离,六月初八永康复为清总兵周天培占领。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太平军李仁寿部占领永康,各乡民团拼命顽守,太平军时进时退。八月太平军数万人在天安萧大富率领下,占领县城,派出魏天福打馆芝英。太平军告示安民,全县各地“每家门首挂一门牌”,各乡每路设立兵卡,全县除方岩山及绝尘山均在太平军占领之下。 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一日,地方民团分几路攻打县城,隐蔽在东库一带的太平军乘民团立脚未稳之时,从敌背后和侧翼出击,打得民团措手不及,杀死杀伤民团无数,生擒者达万余人。翌日,萧大富率百数十名太平军战士,向李溪迎击民团,在牛筋岭山曲遭民团伏击,全部遇难。十四日民团合围县城,守城太平军英勇拼杀,坚守阵地,民团连攻三天不能前进半步。十七日,金华、武义数万太平军从桐琴增援永康,打得民团土崩互解。此后,县城由悯天义驻守,分踞于芝英的有朱、陆、龚三首领。此期间,忠王李秀成、首王范汝增等过往永康太平军将士“不知其几十万数,合邑乡村,此往彼来,无处不到。”十月十五日,太平军退至南宅,接着退至东阳湖头陆一带打馆。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三日,驻永太平军撤离永康,永康多为清闽军总兵林文察进占。 来源(以下内容摘自numzero的《名词释误 格格 湘勇 家书 长毛 太平军》一文) 央视剧作《太平天囯》中曾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情节--天国官兵对老百姓说,“我们不叫长毛,叫太平军”,口口声声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太平杂说》作者潘旭澜也言之凿凿地说,“无论持何种观点和评价,要为它写历史论著或历史正剧,都应当称之为太平军”,对太平天囯持肯定与否定态度的双方似乎都认定历史上真曾有过一支名为“太平军”的军队。 然而遍查史料,却只能找到太平天国称自己的军队为“天军”“圣兵”的记载,找不出一条“太平军”作为自称的确凿证据。 其实,“太平军”一称,和“长毛”相似,也是源于民间,只不过“长毛”是中性称呼不带立场,而“太平军”的倾向向很明显而已。潘先生倘若对那段历史多一点常识(其实在他自己号称读过且在《太平杂说》中一再引用的《贼情汇纂》中明明就有相关记载,不知他为何视若不见,是不是注意力光放在挑选自己需要的论据上了?),懂得“太平军”一称在产生背景中包含的倾向性,相信是不会力主把“太平天国”这一中性称谓改成“太平军起义”,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太平军”一称的产生,源于太平天囯从金田团营到定都后半载,其间长达3年时间里,一直以“太平”为号。初时没有国号,洪秀全称“太平王”,后虽改称“天王”,建国号“太平天囯”,但旗帜上写的始终有“太平”而无“天国”,见于记载者如“太平广西桂平黄旗”“太平水营”“太平左军主将”等等。太平天囯关于军队建制的红头文件-《太平军目》初刻版中对旗帜的规定也是书“太平”而不书“天囯”。(此系“太平”政权之“军目”而非“太平军”之目,如太平天囯早期刊刻的官方文书俱称“太平条规”“太平诏书”等) 拥护他们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总是打着“太平”旗号,就把他们叫做“太平军”了。 1854年,太平军攻克庐州,打出了“太平天囯春官正丞相功勋加一等胡”的旗号,这是现有最早的“太平天囯”字样出现于旗号上的记载,从那以后,把太平天囯的军队叫“太平军”的就很少了,对其有好感者多称“天军”“圣兵”“西兵”“长毛”,敌对者则称“贼”称“匪”,只有在他们早年曾经活动过,且又颇得拥护的地区,才仍旧有“太平军”的称呼流传。这个称呼显然是自发自愿的,因为太平天囯统治者不会要求别人叫他们“太平军”,而投机讨好者也只会叫“天军”“圣兵”,故而这个称呼可以说包含了民众不带强制性地对“太平”政权的认可。 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以太平天囯事迹为反清号召,“太平军”这一称呼又被孙中山等两广籍的革命党人推而广之,及至张学良于1928年末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于1929年完成了“统一”,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于次年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囯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出台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那时起,“太平军”才俨然成为了太平天国军队的正式名称,以致真伪莫辨长达半个多世纪,并为史学研究者们延用至今。 浙江余姚活动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日,太平军由当地十八局起义军黄来昌接引,在戴王黄呈忠指挥下,攻克余姚。赓天义阮士珍主县政。出示全民蓄发,遍设乡官,官有监军师、旅师及司马、卒长等名目,户立名牌。各村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仅安山桥一村就有70%青壮年参加。 十月二十七日,宁波英美法领事代表有雅芝来姚谒黄呈忠,商讨太平军进军宁波后保护外侨事项,黄以不助清军为约,准其所请。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二日(公历5月22),太平军范汝增、黄呈忠部由宁波退守余姚,在郊区构筑工事,挖掘坑道,水隘处排列木桩,严阵以待。道台张景渠率余姚黄头勇,慈溪白头勇,和前浙江提督陈世章率清军先后两次攻城,均被击退。七月初七日(公历8月2日),英将马淳率常胜军至宁波。合常捷军攻余姚。又为太平军击退。次日英水师总兵丢尔乐德,法水师副将勒伯勒东合常胜军分带马淳、常捷军统带日意格以及清道台张景渠率军再攻,兵舰直驶城垣轰击,太平军英勇迎击,激战终日。县城陷落,黄呈忠部退守上虞,范汝增部退守马渚。 北伐太平军北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囯,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囯运动。太平天囯内部发生杨韦之乱、石达开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国藩分三路围攻太平军,主力从安庆进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囯覆亡。 太平军北伐, 孤军远征, 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西征1853年3月,太平天囯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6月3日,太平天囯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军二三万、战船千余艘,开始由天京朔江西征。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赖汉英率万余将士继续西进,连克沿江诸镇,进围南昌。攻城三月不克,撤围北上。石祥祯、韦俊西援,克九江,败清兵于田家镇,乘胜二克汉阳、汉口。之后,胡以晃、曾天养从安庆出兵,北占集贤关、桐城、舒城。1854年1月,克庐州(今合肥),清巡抚江忠源败亡。2月,石祥祯、韦俊、曾天养再度西进,在堵城大败清湖广总督吴文镕,三占汉阳。复分兵为三:曾天养经略鄂北,韦俊渡江围武昌,石祥祯夺取湖南。太平军入湘后,曾国藩组建湘军抵抗。4月,石祥祯于靖港大败湘军水师。5月初,林绍璋部兵败湘潭,损失战船约两千艘。6月,韦俊二克武昌。7——8月,两军在湘北会战,因骁将曾天养于城陵矶阵亡,太平军连续败退。10月,武汉三镇相继失守。12月,秦日纲兵败田家镇,湘军直逼九江。1855年1月,石达开等率军西援,组织九江、湖口会战,痛歼湘军水师,乘胜大举反攻,败清湖广总督杨霈,四占汉阳,三克武昌。11月,太平军弃守庐州,皖北形势逆转。这年底,湘军围攻武汉,石达开率师西援鄂,因湘军堵截,遂转进江西。1856年3月,石达开在樟树镇大败湘军周凤山部,占据江西50余州县,围困曾国藩于南昌。但武汉仍被湘军围攻,遂致相持战局。太平军西征历时近三年,控制了天京上游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据有赣、皖和鄂东,成为太平天囯主要战略基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囯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 太平军驻金屏攻长沙1852年,太平军入湖南。在湘南扩军后,一路北上,势如破竹。7月,已打至长沙南城门下,此时,遇到清军驻长沙军队的奋力抵抗。由于太平军入湘以来,没遇到清军一次像样的抵抗,进攻相当顺利,以致渐渐对清军的战斗力很是蔑视,认为其不堪一击。此时,西王萧朝贵掉以轻心,轻骑攻长沙。在进攻长沙南天心阁城门时,中清军炮弹,不治身亡,后清军得萧朝贵尸于妙高峰下,戮而焚之。此事震惊太平全军。之后,太平军全数围攻长沙,数月不克。 当时太平军在湘南扩军后,人马数万。在屡攻长沙不克的情况下,军心疲惫,遂于城南边找一安营扎寨之处。此地便选在了二虎山山脚下(今金屏村二虎山组),至于当时太平军为何要将军队驻扎于此,原因有三: 第一、在当时二虎山脚下,有一口井,名皇家井,此井水质极佳,味道甘甜,水源丰富,大旱灾年代水位也未曾下降,加之此井井名非常迎合洪秀全“称皇”的心理:喝了此井的水,便是皇家的人了。遂决定驻扎于此。此井位于今金屏村朱家桥组,名王家井,至今仍是当地及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及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正向上申请文物重点保护。 第二、二虎山北边是一遍群山峻岭,地势险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营地的战略位置很是优越。于是在此遍插黄旗,营造声势,鼓舞士气,众将士得以在此休养生息。当时遍插黄旗之处,即为今天的金屏村黄旗岭组。 第三、相传,当时太平军攻长沙时,南京城中的一口铜钟突然不明原因的敲不响了,而南京城正是太平军准备攻占的并作为都城的地方,加之此事屡攻长沙不克。此事引起上帝会成员的极度恐慌,遂请来星宿师、算命先生,查明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推测,认为原因就出在太平军进攻长沙时经过的一处地方——狮子山(今金屏村寺门塘组)。为什么与此山有关呢,据当地老人说,此山上原来有一座庙,名张石庵,庙旁边有一冢古坟。太平军当时经过此处时,未按当地习俗上山拜祭,破坏了规矩。此事被翼王石达开听说之后,他勃然大怒:太平天囯封我石达开为五千岁,是你‘张石庵’犯忌了我石达开才对,哪还有我拜祭你的道理。遂令手下将张石庵及古坟毁坏。并在此周边强势驻扎。 之后,太平军攻长沙,数月不克,走宁乡。 太平军生日清末民初,海宁硖石镇横头一带,每逢八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烧红糖芋艿粥吃,据说是给太平军做“生日”。相传,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队伍攻硖石,八月二十三日进驻硖石,因曾救产妇和婴儿,以后当地百姓就把八月二十三日定为“太平军生日”,烧红糖芋艿粥吃,此俗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夕。此俗的来源据口碑调查,是否另有含意,无从深考。 太平军目太平天囯最早刊刻的书籍之一,目前所知,共有四种刊本,即1851年(咸丰元年),1852年、1853年和1854年初。据传系冯云山所撰。按照张德坚的《贼情汇纂》所引述的1852年刊本,其内容主要记述太平军编制法及旗样。以一军为例,全载其组织编制,五人为伍,伍长管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伍卒;五伍为两,两司马管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伍长,25人;四两为卒,卒长管东、西、南、北四两司马,104人;五卒为旅,旅帅管壹、贰、叁、肆、伍五卒长,525人;五旅为师,师帅管前营、后营、右营、左营、中营五旅帅,2625人(实应为2630人),五师为军,军帅管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五师帅,13125人(实应为13155人)。军帅之上,有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以至军帅节制。并规定自两司马至军师所用旗帜多样,旗分5色。以一军计,大小黄旗达656面之多。 古政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治兴化县(今福建仙游县游洋镇),领莆田、仙游、兴化等三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