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拉瓦克人 |
释义 | 关于阿拉瓦克人(Arawak),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居住于北起佛罗里达,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内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阿拉瓦克人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 说法一简介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居住于北起佛罗里达,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内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 社会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爱好和平,不久前刚刚被较为好战的加勒比人赶出小安地列斯群岛,属于神权社会,各部落由酋长统领。阿拉瓦克人是农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麦,使用石器。除了农业外,阿拉瓦克人还能编织棉花吊床,并种植烟草。 劳动阿拉瓦克人是农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麦,使用石器。除了农业外,阿拉瓦克人还能编织棉花吊床,并种植烟草。 现状西班牙人侵入后,阿拉瓦克人受天花影响,加上加勒比人的侵扰和西班牙人的残酷统治,人口急剧减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已经绝迹,仅在南美洲还约有2450人幸存,主要聚居在苏里南。 说法二简介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有92万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国 4%的土地上。通用英语﹐部分人使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 地理位置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有92万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国 4%的土地上。通用英语﹐部分人使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16~19世纪初﹐圭亚那曾是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争夺之地﹐几经易手。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於1953年取得英联邦“内部自治”地位。 生活习惯1966年独立。自17世纪中期起﹐殖民者从西非贩运黑奴到此从事甘蔗园和矿井劳动。 1834年废除奴隶制后﹐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中国和马德拉岛(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约劳工。目前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种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欧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华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间从印度联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农村﹐种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数信伊斯兰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通常居住城市﹐多从事工矿﹑交通业和文职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欧洲文化影响较大。印第安人包括内陆森林的瓦劳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纳人﹑阿雷库纳人和热带草原的马库西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多从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劳语﹑阿拉瓦克语和加勒比语﹐信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华人通常居住城镇﹐主要经商。 经济发展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铝土、黄金和钻石等。有丰富的森林和水力资源,盛产大米、蔗糖、椰子等。圭经济较落后,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铝矾土、蔗糖和大米为其三大经济支柱。独立后,圭政府采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本国资源,并逐步将大部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20世纪80年代末,圭政府开始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发展市场经济。198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1991年经济开始回升。连续多年保持增长,近年来,由于受水灾、油价上涨和私人投资低迷、欧盟新的蔗糖进口政策的影响,圭经济发展缓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