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极城
释义

中国有多座太极城,得名原因各异,有因地形呈现出典型的太极八卦图案得名的,如陕西省旬阳县县城;有因当地浓厚的太极拳文化得名的,如河北广府城。其他太极城还有辽宁桓仁古县城和新疆特克斯。

陕西省旬阳县县城

简介

从远处俯瞰陕西省旬阳县县城,呈现出典型的太极八卦图案。该城四周叠翠,峰高谷低,沟壑分明,八卦罗列,且绿水绕廊,阴阳回旋,故称“太极城”。

“天然太极城”是因奇特的地貌所造成。由于旬河的下切、侵蚀、堆积,使河床呈“S”形。旬河环绕流经旬阳县城,并在老县城东注入汉江,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案。在此,可体会到我国古代造城选址的独特思维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身处汉水之滨、旬河之畔的旬阳城,又称太极城。恒古洪荒,岁迁月移,处子般静置在陕南的一方沃土上。旬阳历史悠久,秦设旬关,西汉置县,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积淀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岭南、吴越等历史文化和丰富久远的汉水流域文化。县城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一条婀娜多姿、蜿蜒流长的旬河环城270度流入汉江,犹如“S”型的旬河水将县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国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八卦太极城。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这样来描绘她的壮美:“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倚林园,秀丽妩媚太极城”……

历史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太极城方圆800里开荒生活,繁衍生息,其地在历史上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且还是水陆要冲。由于旬阳太极城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今,最让太极城人荣耀的,还是城里悠久的文物及可人的景致。

名胜古迹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为太极城之辉煌。仅现在陈列于城内博物馆的新石器及战国、汉代文物就多达数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象牙算筹、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可谓稀世珍宝。境内现有60多处景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明代文庙、赤岩千佛洞、三国孟达墓和蜀河黄州会馆更是领尽风骚。三面环水的太极城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柏荫铜碑、灵岩芝草、环城曲水、禹穴遗踪……

在秦岭与大巴山的交界处有这样一座城市,汉水南流,洵河北绕,山水相依,阴阳回旋,其状如二鱼首尾相对,又似太极浮出,人称“太极城”。太极城者,安康旬阳之谓也。丁亥年仲夏,余应邀赴该县采风,赏于山而玩于水,着实陶醉了一番。为表胸臆,今书文字以记之。

乘火车出西安,一路穿越隧道。过秦岭后忽见悬崖峭壁,翠峰插天。继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气势逼人,清荣峻茂,雄奇险峻。这便是太极城了。出车站早已有人迎接等候。遂换乘小公交。但见沿途市井自不同于关中平原。有少妇怀抱婴孩,撩胸哺乳,一脸幸福。待下得车来,方知旬阳县城恰位于一山凹里。青山环绕,绿水荡漾,别有一番滋味情趣。

旬阳历史悠久,秦时设关,西汉置县,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积淀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岭南、吴越等历史文化和丰富久远的汉水流域文化。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汇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佳作:“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南望汉江、北镇旬河,江河锁钥旬阳城;东倚灵崖,西倚林园,秀丽妩媚太极城”……

旬阳城地貌独特,因水而分成阴阳两岛。阳岛位于旬河以北,属新城;阴岛位于旬河以南,属老城。新老对峙,各占南北。两城相比,吾更倾心于老城。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但余却偏偏喜旧厌新。老城座落在一个山包上,河水从脚下静静淌过。老城原有东、西、北城门三个,今仅剩西门一处。你看那城门沉重敦厚、高大雄浑,只是那头顶之上的城门名称早已因风蚀日晒而字迹班驳难以辨认。两扇灌满铁钉、布满弹痕的大木门像一个跨开双腿的沧桑老人。门洞内却是一番祥和景象: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或说笑,或乘凉,期间有小孩翻趴滚打,有妇人高声喧哗,也有老人闭目养神。绕城有三层街道:下城、河街、后城。一条鹅卵石小街,两旁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房,间以木门、青石板房加以点缀。高低纷杂的各色屋檐挤出一线苍天。沿河一排房屋,均为前门对街,后门傍水,一派“人家皆枕河”的情趣。巷道四通八达,石阶幽邃曲折,狗吠深巷,鸡鸣小户,街头繁华,巷尾热闹。同行中有老作家年近七十,见一农户,养鸡两只,气宇轩昂,顿生感慨,以为和谐也。

旬阳美景,何止万千,而余尤喜老城古镇。古镇者,蜀河也。先前,大凡在汉水上使船弄帆、奔波行走的水手、船家、商贾,无一不知蜀河镇是一个响当当的水旱码头,人称“小汉口”。当年古老的汉江黄金水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场面甚是雄伟壮观。陆路上,也是骡马方阵络绎不绝,驼铃声叮当,响彻暮江。各地的桐油、布匹、瓷器、药材以及米面油盐等诸多杂货皆在此中转,集散,辐射四方。商贸兴旺,经济繁荣。清朝年间,云集于此的富商巨贾出资建起了这至今仍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凭古吊今,亲昵不尽的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江西馆、三义庙等一大群的古建筑群。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黄州馆、杨泗庙。

黄州馆为湖北“黄帮”,即黄州籍客商,所建造的议事、休息、看戏的地方。它坐西朝东,背依山坡,南靠汉江,面对蜀河。门楼、乐楼、拜殿、正殿依次上升,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既与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又具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门楼为乐楼后墙的随墙门,正面是砖砌三间五楼式八字形牌楼,正楼高约10米,气宇轩昂,巍峨壮观;乐楼为高台建筑,歇山式顶,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藻井,重檐飞翼,雕刻精美;乐楼与门楼巧妙相接,浑然一体,不失为同类建筑精华;乐楼前院场两侧有对称的二层厢房数间,楼上有廊,可作看台,靠北踏步两侧又有石栏杆两周,形如月台;再往北即为拜殿和正殿。正殿为硬山顶,拜殿为卧龙状风火墙头,与乐楼两山墙头造型一致,形成呼应,整座建筑旖旎美观、庄重大方,无论是规模、造型还是工艺均堪称一绝。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馆内建筑大多坍塌破坏。加之院内杂草丛生,使人颇生伤感。

杨泗庙原是当年的汉江船帮留下的,历来享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称。杨泗庙布局与黄州馆大体相同,高大庙门两侧有对联曰“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平××”(最后二字已斑驳不清,猜想应是“风静”)。

蜿蜒数里的蜀河古镇,一律铺着厚重的青石板。石板的边角已经磨损,显出历史的悠远。两边的木板门面带阁楼的房子,苍黑倾斜,透出远古的气息。有楼临水凌空而建,颇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房屋一律用石头砌成,方方正正,门口贴着崭新对联,红底金字,大福大贵,家家门口鲜花怒放,姹紫嫣红。更有闲情者,养鸟一二只,悬于头顶,声鸣啾啾。不时有好客者,邀游人入屋内,好烟好茶,盛情款待。屋里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有老人在门里竹藤躺椅上吸着水烟摇着蒲扇。有孩童在街上踢着鸡毛毽。有小猫沿着街角“巡视”,威严像将军,深情似恋人。一条条寂静幽深的小巷,一面面浑厚庄严的城墙,一阶阶石板台阶铺向远方。出得巷口,但见山奇水秀,丽色迷人。崖石黛墨,峭壁翼立,隙生杂草、垂枯藤、布荆棘、缀野花,常有鸟雀啄熟果,蜂蝶戏丛花。安详静谧酷似一副山水油画。行于期间,顿生世外之感。

旬阳城东有一突兀山峰名叫青龙山,山顶有一寺,立于旬河之北的山崖上,与旬阳县城遥遥相望。因临百丈悬崖而建,故名灵崖寺,亦称临岩寺。史载,该寺始建于宋绍兴六年(1136年),清同治年因焚毁而重修。历史上灵崖寺因两件事而名声大振: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旬阳县县民先后两次在崖上采撷灵芝九株,进献知县蒋呙,蒋以芝草为祥瑞,为佳兆,乃于寺旁建亭,取每“芝亭”,并作《灵荨亭记》树碑纪之,纪碑矗立于灵崖寺门前,现保存完好,碑文已收录于《安康碑版钩沉》。有诗日:“殊草应佳祥,灵根赛玉香,云花夺金紫,服食致年长”;二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江西吉水县的罗洪先曾寄读于灵崖寺,因其志存高远,用功苦读,一举成为状元。状元及第后仍百尺竿头,苦钻勤研,执着追求,不负幼学壮行之志,又成为明代著名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有志者事竟成,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地遂在此建“读书亭”。人借寺功成名就,寺借人声名远扬。灵崖寺现存大殿,山门各一座及厢房数间。寺内多奇花异草。有大雄宝殿,雕龙画栋,庄严肃穆。殿外两侧有对联两副。一曰: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另一曰:礼佛一拜罪减河沙,念佛一声恒超三界。出寺百余步有亭一间,两层,数丈,勾心斗角。立于亭上远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辽宁桓仁古县城

辽宁桓仁古县城简介

在辽宁东部的山水之间,一个形似“太极八卦图”的古老县城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是辽宁的桓仁县城。桓仁是辽宁东部的一座小城,建县百余年来,她远离尘世的喧嚣,静卧于长白山苍茫的余脉中,呼吸大自然的质朴,吐纳着天地灵气,逐渐成长为山川秀美的一座山水旅游城。近几年,经北京大学王恩涌、吴必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探幽考证,发现桓仁是继安徽省“八卦村”之后发现的惟一的一座“八卦古城”。

更为神奇的是桓仁这座八卦城还与天然太极图形紧密相联。桓仁城区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从五女山上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势在山间婉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城就建立在这阴阳鱼的阳极上。据史书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河南祥符人章樾受命协办建县前的怀仁(今桓仁)垦务。当时清王朝规定,在5年内将人口增至5万人,方可设县任知府。但建县前的桓仁经过了200多年的封禁,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仅有违禁潜入垦荒者2.6万人。1877年(光绪三年)怀仁终于被批准建县,并由章樾负责建县之事。为了选好县城城址,使其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章樾颇费心血。传说,章樾最初将县城选址于浑江西岸六道河子荒沟门。但因一日章樾出巡,登上五女山游览,在五女山点将台俯瞰浑江、哈达河时,看到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遂将城址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中建成八卦桓仁城。

桓仁是辽宁东部的一座小城,建县百余年来,她远离尘世的喧嚣,静卧于长白山苍茫的余脉中,呼吸大自然的质朴,吐纳着天地灵气,逐渐成 长为山川秀美的一座山水旅游城。近几年,经北京大学王恩涌、吴必虎两位著名学者的探幽考证,发现桓仁是继安徽省“八卦村”之后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八卦古城”。更为神奇的是桓仁这座八卦城还与天然太极图形紧密相联。桓仁城区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从五女山上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势在山间蜿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城就建立在这阴阳鱼的阳极上。

辽宁桓仁古县城历史

1878年(光绪四年)六月开工兴建,历时4年,于光绪八年春竣工。城高1丈3尺、厚1丈,基深5尺、宽1丈,城周1.5公里,墙形8角8面似八卦。东、西、南三面设门,分称为“宾阳”、“朝京”和“迎薰”。据称,东朝阳寓东方之意,西面京城为敬君之意,北面则依山而无门。城四面设城楼,四角设炮台。城内府衙、监狱、学堂、武庙、寺观等布局均与明清京城宫外六部相似。据说县城建成后,桓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八卦城竣工之际,知县章樾在他所撰写的《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带环兮,气聚风藏,五柚屏到兮,原蔽形固,城像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光,以立三才。这里既提到了章樾根据山列水还的形势建八卦城的初衷,也表达了他以此来接日月星辰,培育和树立天地人三才的希望。另据了解,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垣建成迄今已有将近120年的历史,经自然坍塌和城建需要已近全部拆除。但在现今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城西南处还保留着一段基本上保持着原貌的20米左右的城墙。虽然古城旧址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古城的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如今我们完全可以从空中拍下的航空照片上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而且东南西三条大街一直向外延伸,惟独没有从市中心向北的大街。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八卦城的遗迹,那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城内八条独有的斜巷,它们都是八卦城的产物。桓仁县城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桓仁县决定用20年到50年的时间,把现在的桓仁县城建设成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门“朝京门”、南门“迎薰门”已经开始修建。史料记载,1877年,辽东垦荒发展使得桓仁地方人口大为增加,当地的土匪又经常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清政府终于批准在桓仁建县(当时称怀仁)。那么县城建在哪里呢?负责修建的河南人章樾发现哈达河与浑江交汇处两条河水形成了一个“S”走向的天然太极图形,于是决定将县城建在浑江东岸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中(阴阳鱼的阳鱼眼睛上),并按照八卦图形施工建设。当时清政府拨款四万两白银建城,1882年怀仁县城建成,城墙外形八角八面似八卦,城北依山,东、西、南分设“宾阳门”、“朝京门”和“迎薰门”。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县城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对土匪袭击的防御能力。

辽宁桓仁古县城之谜

然而,120多年的风雨过后,桓仁古八卦城只剩下了西南处一段20多米长的城墙。 2000年春天,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王恩涌、吴必虎到桓仁考察时发现桓仁县城是一个“八卦城”,并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两位学者称,桓仁古城旧址虽然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其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县城内几条独有的斜巷也都是八卦城的产物。据桓仁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韩秀烈介绍,新“八卦城”将定位为旅游城。现在规划设计和风貌设计已经完毕,新“八卦城”将既保留历史文脉的价值,又具有现今的旅游功能,城外设有护城河;城的出入口则以中国传统的牌楼古建筑风格为主,城内的所有建筑都将采用晚清民居风格。按照规划图,桓仁八卦城与周围太极形状的浑江水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八卦城。近些年来到桓仁考察的学者认为,虽然国内陆续发现了八卦村、八卦田,但此前还没有发现过八卦城。因此,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八卦主城不仅为我国所独有,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桓仁八卦城与天然太极图天然合一,并与高句丽第一古都城----五女山城紧密相连,引进一些国内外人士的兴趣。近几年,前来寻幽探奇的游客、学者不断。

新疆特克斯

简介

新疆的特克斯县因八卦布局而闻名。八卦城呈放射状圆形,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同时,八卦城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

目前特克斯之最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中国最西边的八卦城和易经文化所在地;中国道家文化传播最西端的地方;中国西域最大游牧古国——乌孙国的所在地;中国现存乌孙古墓最多的地方;中国古代有史记载远嫁公主最多的地方;中国古代有史记载第一位公主远嫁的地方;中国古代最大的赛马场——“汗草原”所在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津命“牙帐”最多的地方;中国古代汉王朝与西域游牧古国和亲时间最长、来往最密切的地方;有中国唯一用“乌孙”命名的山脉——乌孙山……

也许无论怎样描述特克斯县城都不足以让你信服,因为特克斯的神秘就在于其有着丰富的易经文化和乌孙文化的底蕴。要想了解今天的特克斯,就应该了解特克斯的过去。

刚入八卦城的人往往有这样的印象,特克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神秘。但是,只要一登上城中心五十多米高的八卦观光塔,立刻就可以领略到这座县城的魅力。鸟瞰观光塔下方,青灰色的街道、绿色的草地纵横交错,形如一个八卦勘盆。

遗憾的是,在观光塔上只能看到城市二环路以内的景色。如果你有机会乘飞机在城市上空经过,那么八卦城的全貌就会尽展在你的眼前。

这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和八卦奇特奥秘思想的城镇,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线般向外伸出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条环路,其中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这些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六十四卦,充分地反映了64卦386爻的易经数理。为不让人们迷路,各街道都设置了方位说明牌。

八卦城两奇

八卦城有一奇:城市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根据专家和学者都提议,既然各道路环环相连、条条相通这对一个县城来说不会塞车和堵路的,车辆和行人无论走哪个方向都能够通达目的地。有关部门1996年取消道路上的红绿灯,八卦城由此成为一座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除没有红绿灯外,八卦城还有一奇,就是容易使外地人“转向”。

河北广府城

简介

广府古城坐落于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永年洼中,城四周为护城河绕城一周。永年洼内终年积水、芦苇丛生、碧波荡漾、金鳞跳纵,自古以来就有北国小江南之美称。

广府古城始创于何时无可考证。春秋时期已建有城池。唐武德二年八月(公元619年)窦建德攻陷洺州曾在此建都。原土城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伟守郡时,增为九里十三步(周长4522米)。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永年、肥乡、曲周、广平、鸡泽、清河、威县、邯郸、成安九个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高三丈五尺(12米),宽二丈五尺(8米)。周长4522米。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修大堤及瓮城,将四道门改为八道门,设重门楼。1947年解放此城后,为交通方便,南北门外将瓮圈拆除,东西瓮城仍保留。

原建有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现已全无)。南城墙西段有3处坍塌,城墙南段外墙砖保存良好,内墙砖均无。北城墙和东城墙顶面保存良好,西城墙和南城墙顶面毁坏严重,表层单砖残缺不全。但仍可行走。西城墙最南端一马面上半部坍塌,东城墙北段有两个马面坍塌严重。

在东、西城门外存有2块护城碑,内容为:“府县告示、严禁刨挖城根、垦种庄稼、盗伐树株、偷取鱼藕,违者重究”。在西城门门洞内壁上有一修城记事碑,内容为:“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

深厚的文化

广府古城历代为曲梁县、邯郸郡、广平国、广平郡、武安郡、名州、广平府驻地。古城建于何年无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时,基于战略需要,对该城进行了修整,使它的城池始具规模。原土城为六里二十四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相当于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砌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城垣上建有四座角楼,57座铺舍,876个垛墙,四门上建城楼,并在四门外增筑瓮城。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官署棋布,商贾云集。城内分布三十多条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现仍存原貌。城外有护城河,两岸遍植垂杨柳。民间传说,城墙四角有四只水牛,每遇水患时,牛叫城墙高,大水淹不了。广府城又被称为是卧牛城。

古城之外环绕长5公里的护城河,河深3.5米,宽100多米,护城河外则是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的永年洼。洼内终年积水,这一自然环境形成了浅植稻苇,深种荷蒲的人文景观,每当骄阳西坠时,渔舟唱晚,碧波荡漾,鱼鳞跳纵,鸳鸯交颈,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称。早在汉代,就被列为平干(永年古称)八景之首。历史上,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曾经涉足于此,唐代诗人李白、晚唐四才子之一司空曙、元代名相王磐、清代画怪郑板桥等,都曾在此留恋,并留下传艺名篇。清乾隆十七年,直隶总督方观承治蝗放粮路过此地,留宿清晖书院之莲亭,为古城美景所动,夜不能眠,题诗一首,至今勒石犹存:

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

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

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

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

广府古城古迹星罗棋布,著名的有弘济桥、毛遂墓、黑龙潭、紫山书院、文庙大殿、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等等。另外古城内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院落,也为我们研究当地的风俗民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广府城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在明清之前,永年城可谓是交通咽喉,战略要地。它南带湖广、北控幽燕、西连秦晋、东达齐鲁,南来北往、西行东去,都要经过广府城,尤其是广府城自身形势险要,城周环水,易守难攻,更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解放前,当这一带已全部解放时,当地土匪头目许铁英,在国民党的支持下,负隅顽抗达两年之久,连美国军事调停人员都亲临广府城,从而使广府城不仅闻名冀南,而且也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

广府城内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幼龄孩童,广府城人人皆习太极拳,这项运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普及的如此彻底,是比较罕见和新奇的,每天早上,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们聚集城墙,或集体或个人,演练太极拳的景象着实令人感慨。

清朝道光年间,广府城诞生了两位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这使广府城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源之地。

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是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城的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国粹被载入史册,广府城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太极拳之乡”的称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3: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