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湖岩 |
释义 | 太湖岩又称泰湖岩,位于安溪县长坑乡田中村,始建于南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宋张道源祖师居此。康熙辛卯岁(1711)毁于火,古迹犹存。寺僧构屋数橼,奉祀祖师。” 南宋绍定年中(约1230年),道人张道源原在德化九窦溪,后寻到安溪还一里,择地定居下来,并将该地称为太湖,开山修建太湖岩。后人尊称张道源为惠应祖师。 明代,太湖岩与清水岩、泰山岩并称安溪宗教建筑物的“三岩”;太湖岩惠应祖师张道源、清水岩昭应祖师普足、泰山岩显应祖师惠胜并称。 太湖岩依山而建,分为顶岩、下岩两大部分。从田中村沿山路而上约3公里处,是太湖岩的格仔厝。步入“百丈山”山门,便到下岩。下岩边原有古木三株,古木边是圆明法界山门,山门边是双层门楼,浮杉池就在门楼边。浮杉池边有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过浮杉池,便是顶岩。顶岩前殿为如来殿,殿边是香积厨和版屋。从前殿两侧步上30级台阶后,就到主殿。顶岩东侧从下而上是地藏阁、大士庵、祖师殿。祖师殿两边又有两座舍利塔,都比浮杉池边的舍利塔大,高2.16米,分别为须弥座、仰履莲,塔身雕光坐态佛像。 太湖岩遗址尚存清代“祝圣放生池”碑刻一方,高1.1米,宽0.52米,字径0.28×0.23米,弧顶。清代六角石柱4支,高3.2米,上镌对联: “惠应千年不爽,问肝肠铁石一腔;圆明两曜齐光,看色相金茎百态。”“湖开百丈,面同发,曳碧岩,地联太华称名岳;惠济四方,伏群魔,安众庶,派传照显作大师。” (泉州历史网)?? 附:历代登临诗选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监察御史詹源曾游太湖岩, 赋《登泰湖岩》: 泰湖名特重,腊月更跻攀。 好鸟深藏竹,幽僧少出山。 骤来如晤道,坐久不知还。 童冠讴歌起,遥听夕照间。 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户部员外郎詹彬赋: 发源自佛耳,名刹难称俦。 不雨山长润,无风气亦积。 衔杯僧共坐,穿径月同游。 寄语长安客,何如此地幽。 清康熙十一年举人、武强知县的官朝京游历太湖岩,作《泰湖岩次韵》四首,《安溪县志》录其二: (一) 谁家参透此禅关?历尽崎岖意自闲。 日色常悬天地阔,泉声不变古今潺。 山中花雨连阶积,殿上香风惹袖还。 最是奇人多胜事,锡飞高出在云间。 (二) 纷纷尘劫枉相关,占得清高却自闲。 地耸千家岩色曙,源通万谷水流潺。 岂知一佛今犹在,谁道真人去不还。 夜静钟声云际发,上方月碧照林间。 安溪三大历史名岩:蓬莱清水岩、湖头泰山岩、长坑太湖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