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白峰寺 |
释义 | 南埔镇南埔村的太白峰寺,是座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据载,太白峰原名莲花山,太白峰寺原名为“圣善寺”,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任泉州郡太守惠书“太白峰”三字。 太白峰寺慨况太白峰海拔117米,山上林壑幽美,更以峰峦奇石著名。其有新旧两座太白峰寺。整座寺院约占地400多平方米,红瓦飞檐,彩墙漆门,肃穆庄严。两侧都辅以走廊及护厝,把殿宇衬托得更为宏大壮观。 殿堂大门上有两块匾额,最上面为瓷砖大匾,撰“圣善寺”三个颜体大字,下面为石匾,刻有“太白峰寺”四字。殿堂分上下厅,中以天井隔开。下厅前供弥勒佛,左立韦驮,右坐伽蓝。 上厅为大雄宝殿,厅内雕梁画栋,色彩鲜艳。正中供2米多高的如来佛祖坐像,圣体鎏金,流光溢彩。佛祖左右的两个佛龛中各供奉观音菩萨和地藏王,旁边还有两列高约0.8米的十八罗汉。 大殿门前是一个约有250平方米的大石埕。东面还有三座建筑:观音堂、感恩寺和肖公墓。感恩寺位于其它二者上方的山坡上,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派的骨灰存放堂,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 该寺是台胞投资兴建的,近年来泉港火葬新风日盛,当地群众大多将先人骨灰存寄于此。 观音堂处在下山的出口,是1998年新建的仅100多平方米的单层石筑寺堂,主殿供奉观世音大士。 肖公墓与观音堂相近,是清代举人肖国华及其子嗣的墓园,乃其在台后裔肖如建先生所建。整个墓园皆由辉绿岩构筑,布局设计讲究,各类石雕造型精美,可以说是现代泉港民间石雕艺术之荟萃。其进深30米,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里面的石塔、石亭、翁仲以及石板上各种花鸟虫鱼和人物浮雕,姿态万千,形神俱备,线条流畅清晰,显现出精深的工艺技巧。墓园前二十米处有两座八角石亭,高有7米左右,亭阁上端有两层八角拱顶,每层仅以两块巨石磨制拱砌,这在泉港亭台建筑中极为罕见。 史料记载据《泉州府志〈卷七〉》载,太白峰原名莲花山,因四周群山环抱,层叠有序如莲花瓣,而其山峰包裹其中似莲花蕊而得名。太白峰寺原名为“圣善寺”,《泉州府志》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任泉州郡太守,“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书‘太白峰’三字,刻其上。”蔡襄(字忠惠)的文才品德素为泉郡民众所敬仰,尔后人们便以题刻称呼山峰和山寺,逐渐把原有的名字淡忘了。 关于蔡襄峰石题字的缘由,民间流传着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据说太白峰山巅原有一书院,蔡襄小时候在此读书。一日寺里饲养的白鸡不见了,因蔡襄家境贫寒,寺中和尚便怀疑鸡被他偷去卖了。蔡襄含冤离开此地,往虎岩寺发愤苦学,终于功成名就。当其任泉州太守时,特地重游旧地,题“太白峰”三字勒于石峰,以表清白。题名掌故还另有一说,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曾赋游于此,对莲花峰的美妙景观大为赞叹,逗留于山巅书院多日,并于书院壁上题诗抒怀。蔡襄有感于斯,为纪念李太白留踪,题“太白峰”。两个传说都为太白峰抹上动人的色彩,究竟孰更真切,一时也无法考证,或许蔡襄题字时,既心怀李白,又感慨自身,百感交集,也是颇符情理。 据寺中清代光绪年间的碑刻记载:“自李唐迄今兴而复废,经数百年沿及国朝,基址尚存,佛灯犹然普照。”相传原在清代道光年间,古寺因年久失修而成废墟,高僧蓓明禅师(民间称豆干佛)发愿修复古寺,却苦于资费不足。一日山上来了一位多年经商在外的乡人,一听要建太白峰寺,立即慷慨捐献大笔银两。禅师大为感动,问其缘故,方知此乡人行商至海中遇狂风巨浪,船只将覆,心中大为惶恐,茫茫然间见浪潮中隐约有“太白峰寺”四个金字,连忙祷告,发愿若能顺利归梓,将捐资修建古寺,祷告方毕,风波倏止。古寺兴建之初,为解决山中饮水难题,蓓明禅师亲自下到寺前的六角古井里清淘泥沙,竟从中捞出一尊精巧的提篮观音和一口铜钟,钟上铸有“圣善寺”三字。这两件事在周围乡民中引起了轰动,善男信女争相捐资修寺,遂在旧址之后部兴建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宽五开间的殿宇。 历史渊源太白峰寺自蓓明禅师住持以来,寺中僧徒20多人,皆有学识,据说远至新加坡佛教协会副主席达明禅师,近在莆田梅峰寺、仙游会元寺均有住持系出太白峰寺门下。久而久之,慕名而来的骚人墨客和地方士绅接踵而至,远近香客趋之若鹜,村中民众亦纷纷捐献田园以作供佛之资。据寺中尚存的《捐献田园序》石碑载,清光绪二十三年,村众“献田园于寺之前后左右,统计六十丘,给予寺僧管种,为奉佛资。”可见禅寺在清末影响之大及香火之盛。 在太白峰上,有新旧两座太白峰寺。旧寺便是清朝所建、解放初又修建的殿宇,其面朝东南,依山势建于山巅,下有地下室,因山土塌倒而堵塞。沿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小道而上,便可达寺前的砖埕。寺门上有三块石匾,中间是“太白峰”,左右分别为“谪仙过化”和“忠惠留踪”,意指李白、蔡襄与太白峰的渊源。大门上亦刻“太白”二字的冠头联:太一峰中开梵宇,白云天半护禅林。以上石刻字迹端庄稳重,皆出于近代惠邑雅士李慕韩之手。李先生学识渊博,书法颇有造诣,曾在此设馆教学。旧寺现暂借三一教信徒作“青云堂”。在寺后50米的空旷处,莆仙与泉港等地三一教信徒正集资兴建一幢两层石筑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夏午堂,待竣工后便将青云堂迁去,届时可恢复旧寺佛堂面貌。 新寺亦坐北朝南,位于旧寺前面的坡下,建于1988年,也是在唐朝古寺大殿遗址上重建的。当年重建时掘出不少陶瓷碎片和唐砖残块,现仍存于寺院之中。整座寺院约占地400多平方米,红瓦飞檐,彩墙漆门,肃穆庄严。两侧都辅以走廊及护厝,把殿宇衬托得更为宏大壮观。殿堂大门上有两块匾额,最上面为瓷砖大匾,撰“圣善寺”三个颜体大字,下面为石匾,刻有“太白峰寺”四字。门联为“清泉再涌水长流,福地重兴林茂盛”,表明寺院自古有之,当代重兴。 殿堂分上下厅,中以天井隔开。下厅前供弥勒佛,左立韦驮,右坐伽蓝,皆如真人大小,神情生动,栩栩如生。下厅柱上有联曰: 莲峰拥巍峨四山拱卫桑梓 太白倡诗禅一家史传古人 对联将历史传说与山寺景色融为一体,对仗工整,立意深远。上厅为大雄宝殿,厅内雕梁画栋,色彩鲜艳。正中供2米多高的如来佛祖坐像,圣体鎏金,流光溢彩。佛祖左右的两个佛龛中各供奉观音菩萨和地藏王,旁边还有两列高约0.8米的十八罗汉。三个佛龛上都悬有木制大匾,中央的“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长约2米,宽约1米,四周雕刻着龙凤图案,上面是“龙凤朝圣”,下面是“双龙戏珠”,两侧是“双龙朝匾”。两边的金匾稍小,分别题撰着“护持众生”、“千佛之祖”,一样精雕细镂,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两边护厝的走廊上,也供奉着两尊菩萨,左廊上骑象的是普贤,右廊上驾狮的是文殊,皆有真人大小,慈眉善目,传神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那口唐朝时挖掘的六角古井,处在天井之右,经重新挖掘修砌后,深幽清澈,可供全寺用水。据说原来的古井盘上雕有清晰的图纹,还有一个状如瓶塞设计奇特的井盖,可惜在1988年殿宇重建时被民工当作杂石填为地基。 大殿门前是一个约有250平方米的大石埕。埕地以平整的条石铺设,周围栏杆上的石板皆经精心磨制,镂空着各种几何形状,石埕台阶上的石柱雕刻着精致的小石狮,其余护栏的石柱皆雕成莲花宝座形状。石埕里面井然有序地栽种着几株青翠的塔松,栏杆外和寺院四周也长满了葱翠鲜绿的山花野草、茂密的龙眼树,使禅寺笼罩着一种安详恬静的氛围。在禅寺前面不远处有一干涸池塘,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尚贮有池水,水清见底,干旱不涸;风平无波时,寺宇峰峦洞石林木皆映入其中,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寺庙周围在太白峰寺的东面,还有三座建筑:观音堂、感恩寺和肖公墓。感恩寺位于其它二者上方的山坡上,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派的骨灰存放堂,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该寺是台胞投资兴建的,近年来泉港火葬新风日盛,当地群众大多将先人骨灰存寄于此。观音堂处在下山的出口,是1998年新建的仅100多平方米的单层石筑寺堂,主殿供奉观世音大士。 肖公墓与观音堂相近,是清代举人肖国华及其子嗣的墓园,乃其在台后裔肖如建先生所建。整个墓园皆由辉绿岩构筑,布局设计讲究,各类石雕造型精美,可以说是现代泉港民间石雕艺术之荟萃。其进深30米,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里面的石塔、石亭、翁仲以及石板上各种花鸟虫鱼和人物浮雕,姿态万千,形神俱备,线条流畅清晰,显现出精深的工艺技巧。墓园前二十米处有两座八角石亭,高有7米左右,亭阁上端有两层八角拱顶,每层仅以两块巨石磨制拱砌,这在泉港亭台建筑中极为罕见。 太白峰海拔117米,山上林壑幽美,更以峰峦奇石著名。寺院东边有一莲花峰,叠嶂竞秀,怪石嶙峋。该峰以众多的怪石环抱而成柱峰,貌似天然莲花,方圆约10多米,高达14米,主峰周旁还有小型峰石丛生,形似幼莲出水,更是妍丽多姿。在主峰的峭壁上,竖刻着“佛光普照”四个遒劲奔放的大字,乃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所书。在太白峰旧寺之后原有“凤尾石”和朱熹题字山岩。“凤尾石”鳞次交叠,石色异彩,酷肖凤尾,令人称奇;据传南宋大儒朱熹曾慕名游太白峰,在寺后石上题刻“太白峰”三字。可惜此二景皆在文革期间被毁。 山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自通港路随山势直上山顶,在山顶的入口处,正在动工兴建一座高约16米的“滴水观音”雕像。太白峰禅寺历尽千年的世事轮回,兴而复废,废而复兴,如今有新旧两寺同存 ,风采日新。随着太白峰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太白峰禅寺这座千年古寺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为泉港的宗教及旅游事业锦上添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