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顺木偶戏
释义

泰顺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木偶戏古代称“傀儡戏”,提线木偶称作“悬丝傀儡”。傀儡的起源较早,据唐杜佑《通典》记载 :“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完善。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很多,其中最大的有 “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宋朝木偶戏的繁荣还表现为品种繁多,已出现了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到了明清,木偶艺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

泰顺木偶戏始于宋,繁荣于明清。在《泰顺县志》、《泰顺分疆录》中对泰顺历史是这样记述的 :“唐末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矣 。”宋朝,泰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时期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同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山区,这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另外,历史上泉州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温州,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并且跟温州地区原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交流融合,影响和促成了温州尤其是泰顺提线木偶艺术的成型。

明清时期,泰顺木偶戏胜况空前,有木偶剧团108个。泰顺民间三魁、筱村、泗溪的有关宗谱记载:“宋代已有木偶戏,南宋时曾赴临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一百二十多家戏班。” 同时还出现木偶世家,如周德家传木偶戏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已有12代。

泰顺木偶戏艺术特色

1. 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神戏有《陈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无底洞》、《哪吒下山》、《父子会》、《水帘洞》、《真假美猴王》等剧目,史戏有《杨家将》、《二度梅》、《包公审案》、《辕门斩子》等。大多以歌颂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为内容。 现代戏则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奶头山》、《林海雪原》、《半夜鸡叫》、《扬立贝》、《一根绳子》、《审椅子》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是由当地享有盛名的红星木偶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目有《小花鹿》、《这里没有你的份》、《九峰激战》(指泰顺九峰)等。据曾任新生木偶剧团团长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绍,泰顺新生木偶剧团解放初期上演的剧目有二三百个,有些是他自编的,如《解放一江山岛》、《两双鞋子》等。而且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各种特技动作,如木偶表演飞刀、弄花、划船、抬轿、点烟、喷火、斩头、剖腹、顶葫芦、脱衣、变脸、舞狮子等等,使木偶戏表演更具观赏性。

2. 布线合理、提线水平高、表演细腻逼真

提线木偶是将木偶身上的牵线都集中到一块“勾板”上,由演员攥着勾板操纵,动作越复杂布线便越多。提线木偶一般有6条提线,武角则多达18条,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很大。泰顺地方的提线木偶操纵技法与福建一带的提线戏基本相同,主要有勾、挑、提、拉等,双手并用。

泰顺木偶戏木偶的左手能上下挥舞,手指灵活自如,而且木偶还能转动眼珠和闭合嘴巴,弥补了其它地方木偶戏没有脸部表情之不足。其木偶的布线视角色而定,一般左手设3条,右手设5条(两条专使手指动作),双脚和胸腹各设一条,头部设两条,武生最多的设18条。泰顺木偶戏的提线水平较高,操作的艺人运用手指的熟练动作,拨动木偶身上的提线,表演出各种细腻而富有真实感的动作。如文人执笔书写、武将拔剑厮杀、娘子梳妆打扮、妇人提壶倒水等 ;同时还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

泰顺木偶戏属温州海洋文化范畴,同温州南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瓯越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泰顺木偶戏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提线水平高,音乐唱腔动听,深受浙南闽东农村广大群众的喜爱。

解放以来,泰顺木偶戏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在保持木偶戏传统优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了改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得到省文化部门地肯定。一度成为浙江省木偶艺术的代表,多次参加省木偶戏会演,并多次为接待外宾演出,成为省木偶剧团的主力军。

泰顺地处浙南山区,素有“木偶之乡”誉称,根据早年在宋代就有木偶戏,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近年发现的一批元末清初古木偶头考证,泰顺木偶戏与温州南戏有着前四万两的内在联系,其唱腔及剧目同南戏几乎同源,它是浙南最早传入的剧种之一。

泰顺木偶戏,以提线木偶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道具轻便简单,四五名艺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戏班子,易于供养便于流动演出,同时木偶戏的演出内容及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深得人民群众得喜爱。村民们给这种迷人得民间艺术起了一个富有乡土气息得名称,叫“柴头戏”。 木偶戏可分为前台后台,前台为提线演员的操纵表演,后台为音乐伴奏的演员表演,木偶戏艺人往往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前台和后台也很难区分。木偶戏的配音可由提线演员及后台演员根据角色配音,口白一律由提线演员口述,提线演员一般能讲五六种方言。戏剧内容由王乞老口白介绍。这是木偶戏的一大特点。

泰顺木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等。

木偶戏有神话戏、武打戏、文戏、审案戏。能上天、能入地、能变化是木偶戏的拿手特技,较人戏为自由。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许多特技,如木偶表演飞刀、弄花、划船、抬轿、点烟、喷火、斩头、剖腹、脱衣、变脸等动作表演如真人,有的艺人双手提四个木偶翻筋斗混战而不缠线,令台下喝彩,称赞不绝。

长期以来泰顺木偶界出现了一些木偶世家及木偶表演家,比较著名的有周德家传木偶戏至今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木偶戏已12代,出现了林守根、曾官遇、吴毛宁、吴方醒、叶继蟾,林守 、黄泰生、吴行瑶、黄宗衙等一批木偶表演家和林圣传、季桂芳、季桂月、林直周等一批木偶雕刻艺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