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泰陵 |
释义 | 1.唐泰陵概述唐玄宗泰陵即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这里长眠着曾经励精图治赢得开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唐泰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泰陵规模浩大,陵内封地方圆达38公里,设置分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陪葬于泰陵的有元献皇后和内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发现了200多年前早已断裂丢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与原已发现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高力士墓位于山脚下神道东南方向的山西村,现已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开发,对外开放。 详述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因此,就陵主而言,泰陵有着极大的旅 游吸引力。 唐玄宗又是一个以“孝悌”闻名于史的皇帝,甚至曾“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尝谒桥陵至金粟山,见岗阜有龙盘凤翥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先旨而置山陵焉”。金粟山位处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为五龙山之金脉,金粟山海拔716米,“有碎石若金粟状”。其山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伸展,诸峰罗列,呈环拱之势;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龙踞凤翔,远望呈黛色,气势磅礴,雄伟肃穆,去雾苍茫,真可谓“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闲云”。而泰陵玄宫就凿于金粟山之阳的腹部(今椿林乡唐陵村西北)。 “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营建在“孤耸回绝”的山峰之中。这是希图借人力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形势来抒发大唐盛世君主豪雄非凡的精神气宇,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当时,为将纯自然的巍峨山岭点化成无比庄严的帝王陵寝,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筑群按严格的格局布列成一个绝对对称、规整合谐的庞大阵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强化山(天)的气势,这就规定了唐陵大地艺术的属性。为此,作为石刻或建筑的单体则强调了造型的庄重感而减弱了每一件作品的生动性,强调了整体效果而减弱了每一件作品的个性,强调了轮廓的简捷概括以求得在空旷原野里的远视效果,并使与山陵相和谐。这样,建筑组群与陵前石刻也在雄奇质朴的自然山势的衬托下,愈益显得光彩夺目,辉映陵山。 泰陵陵园规模宏大,据《省志》载,陵内封地达三十八公里,为诸陵中最大者。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内城四周各开一门,其位置分别为: 朱雀门(南)。位于现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 玄武门(北)。位于现上王乡岭南村; 青龙门(又称东华门)。位于现椿林乡唐陵村东约400米处; 白虎门(又称西华门)。位于现翔村乡东山怀村400米处。 四门及陵墙四角分别建有门阙、角阙,地面建筑包括献殿、下宫、阙楼、陵署等,殿舍连绵,错落有致。陵区林木繁茂,苍翠荫郁,一派肃穆景象。与其他帝陵一样,陵园设有陵台令(从五品)及主文、主乐、主辇和典事等官员。陵区还设有折冲府,负责陵区安全,封内陵户,则专门应付各级官员的祭奠活动。 像其他唐陵一样,泰陵四门(尤其是神道两侧)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其简单情况为: 原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共八个,现仍残存六个; 南门(朱雀门)外,原列有石人十对,现仍残存九对;华表一对,现存一残一;飞马一对、鸵鸟一对,现仍存;石马五对,现仍残存五个; 北门(玄武门)外,原列有石马三对,现尚残存二个; 与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现仅残存东侧立像三尊,另于北门处,还残存一只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汉,武用胡”的特点。 唐玄宗去世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河南、河北的战争仍在继续。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两京破坏殆尽,军队(尤其是军阀军队和回纥军队)烧杀淫掠,社会一片混乱。唐朝国力急转直下,几致覆亡,从此历史走进了中唐时代。由于陵墓石刻的产生同社会主宰者关系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着产生时的国力,也博动着统治那个时代的精神力度的脉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但此段时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发展,不少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其中泰陵翼马(在陵墓中,翼马起着联系亡灵与天界的神秘作用)体态矫健,英恣疯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信佛要威慑某一特定的对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泰陵除元献杨皇后(华阴杨知庆女)衤付葬外,陪葬墓只有高力士墓(位于今椿林乡山西村)一座。高力士原姓冯,圣历初(公元698年)入宫,时年约15岁,当李隆基为藩王时,高力士即“倾心附结”,后一生侍奉玄宗,相处五十多年。玄宗辞位后,为李辅国所诬,长流巫州,力士曾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辅国不许。宝应元年,遇赦返至郎州,闻讯并见二帝遗诏,北向痛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悲痛呕血而死,卒年七十九岁。代宗赠高力士杨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火频仍,泰陵曾遭受过多次破坏和洗劫。尤其是朱温篡唐期间,华原节度使温韫“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浩劫不仅使宏伟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而且还祸及玄宗遗骸。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着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时建立玄宗庙(庙址在今椿林乡敬母寺村东南),于下宫处立碑,并于陵区广植松柏、长杨、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宫即为朝延祭祀泰陵处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通,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泰陵石刻在大跃进期间和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到一次大规模的、无知的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资力度,整修道路,植树绿化并准备对地面石刻进行修复,这时,泰陵才真正获得了新生。 2.明泰陵明朝的泰陵位于长陵西北3.5公里的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与皇后张氏的和葬墓. 明孝宗朱祐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 “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提督工程, 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势焰薰灼,不可一世。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书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鐩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 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李兴果然率领一群打手赶到。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接着又要鞭打。萧敬连忙阻止,对他们说:“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又对李兴说:“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也。” 回到朝廷,萧敬禀报了泰陵金井无水的情况。太皇太后王氏(宪宗皇后)在宫内听说这件事,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杨子器才官复原职,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 其实,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但从“风水”的角度看,该陵所见位置的确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就曾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山颠巨石,土山戴之。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谈迁在《国榷》中也说:“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 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3.清泰陵清朝的泰陵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2000年泰陵作为清西陵中最早最完整的皇家陵园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4.西夏泰陵西夏泰陵,考古调查称西夏王陵3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昊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茔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24岁被立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宋宝元元年(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举攻宋,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皆获胜。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 泰陵布局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 阙台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陵台: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