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国胡子鲶
释义

分类与分布

泰国胡子鲶又名蟾胡子鲶。属于热带、亚热带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我国于1978年由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泰国引进,经多点、多年试养,证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鱼类。

生物学与生态学

外部形态

蟾胡子鲶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目,胡子鲶科。蟾胡子鲶体表光滑无鳞,背部棕黑色,腹部颜色浅淡。胸鳍有一硬棘,长而尖,棘外缘有锯齿状小齿,有毒腺,背鳍条60~76,臀鳍条47~58,臀鳍均延长至尾柄,但不与尾部相连,口稍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状齿带,触须4对。

生活习性

蟾胡子鲶生活于淡水之中,最适温度28℃左右,水温4℃以下便会死亡。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江河、湖泊、沟港、池塘、稻田等水域中都能生存,喜在水草丛生处挖洞聚居。蟾胡子鲶除用鳃进行呼吸外,在鳃腔中尚有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所以离水不易死亡,耐长途运输。

食性

蟾胡子鲶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捕食小鱼、小虾、辅以水生植物种子和嫩茎。人工饲养时,可投喂废弃的动物内脏、蚕蛹、水蚯蚓等,也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豆饼、麦麸、糠饼、鱼粉等。

繁殖习性

(1)求偶配对:雌鱼成熟时,具有引诱雄鱼之习性,被引诱的雄鱼,数量不定。雄鱼须经一番争夺,获胜者才能与之配对。配对后双双漫游,寻找僻静适宜的环境筑巢。

(2)筑巢:雌雄鱼共同筑巢,以牙龄、胸鳍鳍棘、尾鳍作工具,在水平线下20厘米,做直径为30厘米,深25厘米的巢,巢内光滑,水很清晰。如果池埂是用砖砌成的,雌雄鱼在池底淤泥上筑巢。

(3)繁殖季节:蟾胡子鲶的繁殖季节一般为4~10月,繁殖盛期为5~7月。大雨或暴雨后,经水流刺激,水温18~32℃时,可以自然产卵。

产卵周期和产卵量

体长为30~35厘米,体重350克以上的个体,一般产卵量为5000~30000粒。繁殖周期短,雌鱼产卵后,在营养条件适宜时,经30~40天培育,又有产卵。一般一年可繁殖2~3次。

繁殖技术

亲鱼培育

(1)亲鱼的成熟年龄:1冬龄,即达性成熟,能够自然和人工产卵、受精、孵化。在饲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体长27~30厘米,体重250~300克的5月龄也能顺利产卵。亲鱼选择,要求个体重400克以上,年龄1龄以上。

(2)亲鱼池:亲鱼池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子面积200~300平方米,池底平坦少污泥,水深1.5米左右。为使鲶鱼有安静的栖息环境和便于捕获,可在池边设窝或用竹筒、塑料粗管敷于池中,划分部分水面栽培水浮莲或青萍,为鲶鱼遮荫。池壁用水泥或砖砌,要求质地坚固无漏洞。

(3)亲鱼放养密度:在催产前3~4个月把亲鱼转入亲鱼池,最好雌雄分池饲养,以免成熟早的雌鱼流产。适宜的放养密度5~7尾/平方米。

(4)饲料:经越冬后的亲鱼必须采取强化培育,最好投喂颗粒饲料(鱼粉60%,麸皮20%,米糠20%)。投饵量为亲鱼总量的3%~8%。水质变化或水温下降,投饵量减少。

(5)冲水刺激:在亲鱼培育过程中,每周冲水1次,对亲鱼的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

亲鱼性别及其成熟度

蟾胡子鲶的雌雄区别,幼鱼阶段用肉眼很难区分,体长达15厘米,体重25克左右。根据生殖孔的形状可以区别。生殖孔圆为雌鱼,生殖孔狭小而延长者为雄鱼。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色呈灰色,略带淡黄。雄鱼灰黑色,有黑斑。此外,成熟的雌鱼头部较窄而高,胸鳍较雄鱼圆。成熟的雄鱼头部较宽而扁,胸鳍略尖而稍长于雌鱼。

达到催情标准的成熟雌鱼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圆形,红肿,用手轻压腹部,会有淡黄色的卵粒流出,卵核偏位的比例在15%以上,即可进行催产。卵核偏位的比例在30%左右,成熟度较好,催产效果较佳。成熟的雄鱼肛门凹入,生殖突狭小延长,体表粘液较少,稍感粗糙。精液为透明水样,不易挤出,只有成熟较好的雄鱼,能挤出1毫升左右水样精液。

催产方法

生产实践中,人工催产一般采用2次注射。亲鱼鱼体重200~500克,雌鱼第一针注射鲤鱼脑垂体1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国际单位,雄鱼可不注射。雌鱼第二针注射1.5~3个鲤鱼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00~600国际单位,雄鱼注射垂体0.5~1个或激素200~400国际单位。

一般采用胸腔和肌肉两种注射法。分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10小时。产卵的效应时间在第二针注射后12~14小时。

人工授精比四大家鱼要麻烦些,因为蟾胡子鲶雄鱼精液不易挤出,必须剖腹取精巢。雄鱼精巢成对,一条精巢可配3~5尾雌鱼。人工授精方法同于家鱼。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最低也有30%~40%。

孵化技术

孵化池用小型水泥池或砖池,水深60厘米左右,受精卵平置于尼龙孵化箱中,受精卵吸水后成粘性,贴在网箱上,粘附卵子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为5万粒,也可进行脱粘孵化。孵化时,尽可能使卵在水中接近水面处孵化,卵下沉于底层或水位太深,胚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影响孵化效果,严重时会大批死亡。孵化水流、水温要求稳定,变化无常亦对孵化有影响。

水温27~29℃,孵化需要时间为27~30小时。3天后卵黄吸收消失,鱼苗很活跃,开始摄食。

鱼苗鱼种培育

水泥池育苗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3.4毫米左右,静卧于孵化箱内,2日龄仔鱼全长为4.9~5.5毫米,群集于阴暗的角落,能自由游泳,此时可以下塘。约3平方米的水泥池,放仔鱼5万尾。2~3日以内不必投饵。3天后开始投喂蛋黄、猪血、水蚤、卤虫无节幼体等。以喂卤虫无节幼体最好,鱼苗成活率可达80%以上。6日龄仔鱼,全长8~10毫米,游泳能力强,摄食强度增加。8日龄苗全长11~13毫米,可投喂水蚯蚓、鱼肉等。鱼苗池水深15~30厘米,日投喂4次,白天、晚上各2次,投饵要均匀,使每尾鱼都能吃饱,不然会造成互相残食。鱼苗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溶氧量低于2毫克/升,鱼苗开始浮头,严重进会死亡。11日龄鱼全长14~16毫米,此时可以分塘培育5厘米以上的鱼种。

土池培育

土池面积0.5~1亩为宜,水深1米以内,鱼苗入池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待池水蚤类大量繁殖时,投放规格整齐的2厘米鱼苗。放养密度为每亩10万~15万尾。在饵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经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鱼苗可长至3.3厘米左右的规格,此时,即可进入成鱼养殖阶段。

养殖技术

单养

蟾胡子鲶在泰国1年饲养2次,亩产3000~4000千克。采用配合饲料,其中90%为杂鱼肉,10%的米糠。我国华南地区,蟾胡子鲶1年可养2次,第一次3月下旬至7月中旬,投放隔年鱼种。第二次从7月中旬至11月中旬,放养当年鱼种。放养规格及成活率,据珠江水产研究所试验,放养规格0.3克/尾,成活率37.7%;1~18.3克/尾,成活率为81.1%;19.2克/尾,成活率为93.2%。因此,成鱼养殖应提倡放养大规格鱼种。放养密度,视生产周期的长短,水源水质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般以每平方米放养体长4~5厘米的幼鲶30~60尾,折合每亩2万~4万尾。

混养

在一般饲养家鱼的成鱼池均可套养蟾胡子鲶,每亩混养密度500~800尾,规格3.3厘米左右。只要适当增加一些饲料,每亩可增收鲶鱼50~75千克。但套养鲶鱼的池塘,要求年底能够干池起水,否则,不宜套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