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拉旦·淖尔 |
释义 | 阿拉旦·淖尔,裕固族。甘肃裕固族自治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省委党校大专班。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少数民族作协理事。作品在《新华文摘》、《作家文摘》、《青年文摘》、《读者》、《南方周末》、《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家报刊发表转载,作品入选排行榜和多种年选本。作品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广东全国女作家散文大赛一等奖、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首届黄河文学奖等。有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 中文名:阿拉旦·淖尔 民族:裕固族 出生地:甘肃裕固族自治县 职业: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 毕业院校:甘肃省委党校大专班 主要成就:冰心散文奖、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代表作品:叶尔江等 简介阿拉旦·淖尔, 女。裕固族。甘肃裕固族自治县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省委党校大专班。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在《新华文摘》、《作家文摘》、《青年文摘》、《读者》、《南方周末》、《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家报刊发表转载,作品入选排行榜和多种年选本。作品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广东全国女作家散文大赛一等奖、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首届黄河文学奖等。有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 简历阿拉旦·淖尔生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8岁以前一直在家乡生活。大西北高原的一切给予她生命的激情和健康的心态。她于1992年开始写作,力图用爱心续写草原文化的现代篇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甘肃西部的祁连山深处,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至今还保存着以放牧为主体的生活习惯。已经在省城落户的阿拉旦,内心怀着浓烈的乡思,在创作中反复地抒写她记忆中的家乡——“八个家草原”的生活情境,用童稚的视角描述美丽的、记录她成长经历的草原,以及草原上的一切生灵。她写了八个家草原的景致和四季的生活,写了成长的困惑,写了给予她关心和快乐的亲人、朋友。 阿拉旦散文的重心是写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她懂得感恩,珍视别人为自己付出的爱。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敬畏,这正是草原文化的精髓。她称赞姐姐萨日朗“给我的爱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我心里畅怀感激和敬畏,我人生的天地是两个女性用她们的仁爱支撑起来的,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姐姐。这世界因她们的存在完美无缺”(《天格尔》)。她还满怀感激地说,“我们每到一处帐篷还没扎稳邻近的牧人就会马上过来请我们去吃饭,都要和父亲喝酒献羊背”(《叶尔江》)。 阿拉旦还在写作中随时倾注人与自然界众生和谐相处的欢快情感,这是来自草原的圣洁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唤起了人们普遍的共鸣。在阿拉旦笔下,雪峰、蓝天、白云、草地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牛、羊、牧羊狗也是有感情、有智慧的,人如果摒弃了贪婪、浮躁的心态便能与它们和谐相处——“我的心灵每天都要受到雪峰圣洁的洗礼,受到蓝天无私的教诲。躺在草地上享受无边的大草原的呵护,我的心灵在从远古走来的大自然中升华”,“我的小马驹走过来低头用舌头舔我的脊背⋯⋯它对我的抚爱就是大地对我的抚爱,它对我的亲昵就是大地对我的亲昵”(《青草地》)。“说到牧羊狗,我就不能不想起木克的情谊。在我独自放牧的那些大片大片的时光里,木克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样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本至纯至美,如同牧歌。 同时,阿拉旦还透过她成年的目光来穿越历史隧道,反思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她描述了草原牧民的灭活动(《红塌洼》),他们用科学方式播撒草籽,开发草原潜能(《叶尔江》),为提高后代的文化素养,送孩子去县城读书(《天格尔》),他们还告别了以物易物的方式,习惯了在县城商店购物(《晃动的马靴》)同时,阿拉旦还在创作中表现了深邃的历史文化思维,苦苦思考着民族的历史:“我们的家在哪里?”“阿瓦教给我的第一首歌是《西志哈志》,我们是游牧民族‘尧乎尔’,是一个从万里长城到兴安岭、多瑙河、伏尔加河、亚欧大草原不断游牧不断搬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一个游牧民族在不断的漂泊中,灵魂和心灵受到创伤后,漂泊的根也留在了心里”正如韩小蕙和马步升所说,阿拉旦的散文所表达的“是一个有关本民族安身立命、绵延繁衍到今天的秘密;是与世界、人类、自然、生命、灵魂、信仰有关的生存法则”。阿拉旦“已不满足于描摹裕固族人表面的生活,她把触角伸向了本民族的历史深处和心灵深处”。 作品阿拉旦·淖尔信奉佛教,坚信这是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她信奉宗教的所思所为,为我们提供了窥见西部游牧民族宗教文化的窗口。《嘛呢堆的彩虹羊群》正面记叙了阿拉旦确立宗教信仰的过程——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她笃信佛教:“嘛呢堆是从我出生阿妈就背着我常去朝拜的地方,它在我很小时就在我生命和记忆里留下神圣和敬仰”。“渐渐地我能站立走动时我也完全学会了像阿妈一样去做祈福,再后来只要到嘛呢堆我都作祈祷。” 供奉嘛呢堆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有的祈福方式,在《嘛呢堆的彩虹羊群》一文中,阿拉旦通过阿妈选石块、洗石块、刻经文、到寺院开光、再将石块堆放到嘛呢堆上去的一系列活动,介绍了供奉嘛呢堆的仪式。就是从参与这种仪式开始,阿拉旦产生了牢固的宗教情结。 母亲教会了阿拉旦作祈祷,将自己的玛瑙佛珠传给阿拉旦。更重要的是,母亲培养了阿拉旦懂得感恩,一心向善,与天下众生和谐相处的慈悲博大的胸怀,启发了她坚定纯朴的人生理念,这是构成阿拉旦宗教情结的思想基础。在散文《风中鼓胀的肉皮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母亲言传身教的力量。“阿妈在的时候我经常拿了肉干分散给伙伴们吃”,对此阿妈不仅不反对,还教育孩子用开阔、宽厚的胸怀待人接物,她美如诗章的语言证实了她胸怀的博大宽广:“鸟的世界是天空,人的世界是大地,有鸟飞过的天空就有人生存的土地。” 阿拉旦还在散文中源源不断地表述姐姐、爷爷、父亲、邻居、伙伴,以及她放牧的羊群、马匹、牧羊狗给予她温暖的同时也给予她生活的感悟。姐姐萨El朗“使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存在着。这种美好像一棵向日葵,在阳光下灿烂地成长着”(《萨日朗》)。96岁的丹曲老人(《丹曲老人》)的去世,给阿拉旦上了一堂课。他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很苛刻,一双皮鞋穿了几十年,补了12个补丁,临死叮嘱儿子,除了旧皮靴和旧长袍什么都不带,一切都留给别人。丹曲老人使她懂得了,“人活着就应该思考。就应该体会大地的爱和人类的苦难”。人活着就应该像丹曲这样“热爱土地热爱草原热爱大山” 在亲和、诚挚的人际环境中长大,阿拉旦的心田中涌动着爱的热流,她的眼睛能看到身披彩虹的羊群,感觉到“嘛呢堆旁的羊也是有智慧和灵性的”。她的耳朵能听到草原上的天籁之音:“青云流淌,大地轰鸣,天空白色的云朵里流出高山流水般的音乐”。她的心灵能在生命的海洋里游泳——“从高山原野,雪峰,峡谷一直游遍草原的山山水水,寸土寸林,游进生育万物的大海里”(《青草地》)她因而心地淳厚,胸怀博大,她的宗教情结也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充足的哲学意蕴。 在《嘛呢堆的彩虹羊群》一文中,阿拉旦写下她祈祷的内容,为我们理解她的宗教情结提供了直接的注解:“我像玛雅人一样热泪涟涟地守望着我的草原,守望着嘛呢堆如泣如诉地诵经,好像我的生命在这一刻里就要结束,好像我再也看不到夕阳了。随着夕阳消退随着黑夜来临随着我的泪水和祈福,我的经文已经念成为大地为人类为众生的祈祷:人类一切的苦难都让我来承受,只要人类和平健康我愿以生命来交换!”“我双手举起洁白的哈达虔诚地向嘛呢堆献上我的祝福,我对它说保佑我的土地,保佑人类不要遭受灾难,保佑天下所有的人健康平安!” 阿拉旦的宗教情结具有开放性和利他性。她不为一己的安乐祈祷,宁可牺牲自身换取人类的和平健康。她不仅希望众人平安幸福,还企望佛祖保佑土地和土地上的众生万物。这说明,阿拉旦的宗教意识与我们今天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完全契合。阿拉旦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一斑。 特点阿拉旦散文情感质朴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特殊性构成了其散文独特的美,显现了草原文化的音乐特质,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韩小蕙说她“一定是世代裕固族人民推举出来表达自己民族的声音的文曲星,她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和我们所见到的所有作品都非常不同,文字表达的非是文字,而是天音”。李建军说她的散文长于抒情,“决绝地强化了抒隋的力度和强度,从而使自己的写作回到了最本真的状态”。马步升也强调了她文学语言的草原文化基质:“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如果将阿拉旦的散文分解成片断,每一段,每一句,都是可以当作裕固族民歌来吟唱的。”这些评论都论及阿拉旦散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的特殊性。 阿拉旦的散文的确达到了令人难以言说的境地,它独特的魅力在于看似质朴、随意,却能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震撼,除了我们所谈到的其情感本身的圣洁、健康以外,本真的情感表述方式与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法、如诗如歌的语言音律可能是她的独到之处。那么,怎样抒情才算达到本真状态呢?应该说,像阿拉旦这样,把读者当作至亲至爱之人,向其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掩盖与装饰,可算是本真状态的抒情。比如:少女月经初潮时的羞涩与惶恐,对男女情事的误解,初恋的美好与失恋的忧伤皆是作者昔日无知、失意、尴尬、狼狈状态下的心态与情感,作为女性,将这些内心隐秘坦然道出,尤其是要将单相思的少女情怀如实袒露,的确需要勇气和诚挚的心灵。这在人为地美化自身已经成为散文创作极其普遍现象的当下,自然显得清新可贵。 阿拉旦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本真状态的抒情方式,她的语言修辞方式也很特别。作为草原文化的抒写者,阿拉旦熟悉草原歌手的各种抒情手法:比兴、象征、排比、拟人不过作为个案,阿拉旦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她对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强势的,力度较大,最突出的是拟人手法的使用,不少评论者都论及这一点。她的不少篇章都写到她与草原牲畜的情感交流,她不仅拟人化地描绘牲畜的灵性,而且真的将草原上的马、羊、牧羊狗作为自.己独处时的伙伴,它们的行为简直与人一样:“我走上岸来的时候,木克看着我挂满水珠的胴体都快惊呆了,它的眼睛里放射着五彩的光芒粗粗地喘着气。我在铺着衣服的草地上坐下来,拧干头发上的水。这时候的木克就像一个成熟的男人,目光里溢出水一样的柔情。它迟疑了片刻才轻轻走过来,伸出长长的舌头舔我身上的水珠”(《牧羊狗木克》)。“我举目四望身边围满披着霞光的羊群,好像羊们能听懂我的经文,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很多羊没有吃草在看着我,一只羊的眼睛里竟也流着泪水”(《嘛呢堆的彩虹羊群》)这些既是将拟人化手法使用到了极致,也是实情实景的描绘,显现了阿拉旦散文的独特话语模式。 阿拉旦散文排比句式的频繁运用和如诗如歌的语言韵律是她散文艺术的又一明显特征;这样的语言表述方式与她心中时时流淌的草原乐章互为因果,相映成趣,焕发出强势的艺术魅力。我们可选择几个小段落进行比较。她将祖父和他的朋友比作两只老鹰:“两位老人被岁月磨成了两只干枯的鹰,身体在惨淡的灯影下瑟瑟颤抖,老泪纵横,那情形谁看见都落泪都伤感,那么凄惨那么悲壮,那么真诚”(《叶尔江》)。在她独自放牧时,她心中流淌出的美好的音乐总能帮她战胜孤独:“我的身体与大地的身体吻合后就有一种音乐便从草地上流淌出来,把我的心灵带进大地流淌的歌声里。这时候,天空和大地都开始唱歌,这时我感受到的只有灵魂的存在,这个带着肉体带着骨头的躯体被抛弃在外”(《青草地》)。而少女失恋的心绪又写得令人悸动震撼,深情的话语如歌如泣,“我听着云朵里的音乐,听着草地上的歌声,泪水泉水一样从我幼小的眼窝里澎湃而出”(《天格尔》)这些语言像诗,如歌,又饱蘸着情感的珍珠洒在绿色的草地上,是独有的,阿拉旦式的语言模式。无疑,正是这种浓烈的音乐基质和跃动的语言韵律使读者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情绪的舒展,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受到了草原文化的浸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