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州乱弹
释义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台州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生、旦、净、丑,“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

词目释义

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

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 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分类越来越细。在表演方面,台州乱弹有许多绝技,如"耍牙"、"双骑马"、"钢叉穿肚"、"甩火球"、"雨伞吊毛"等,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台州乱弹陷入了生存困境。归纳起来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看:

改变陈旧

面貌陈旧、缺乏创新

台州乱弹沿袭了多年不变的风格、腔调以及演出形式,不顾时代发展的需要,抱残守旧,抱着一块“戏曲活化石”的金牌,从鼓点节奏、用词谴句、服装色彩、化装技艺等方面都不做改变,自我封闭意识太强了。守着祖宗的陈规默矩几百年不作改变,似乎无法适应今天观众的需要。

观念创新

演出剧目内容陈旧、雷同,时代感不强

台州乱弹现在的演出,缺乏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时代感情的加入。就算是台州乱弹的代表作,观众也不可能几十年看一出戏。

台州乱弹在我们的衰落使得它与80年代后的年轻一辈造成了脱节。80年代后的我们身边围绕着的是新的艺术。若要把节奏拖沓、唱词陈旧的唱腔教给80年代后的年轻一代,又怎么能吸引他们。

台州乱弹中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剧目非常稀少。相当多的现代戏创作都丧失了生命力,不被观众喜爱。因为某些剧目存在主题先行,意图解决政治问题的毛病,不注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善于营造扣人心弦的戏剧情境。

陈毅同志曾有一句话放到今天也是适宜的——“希望所有的剧种都给我们新的戏,新的演员,新的故事,新的唱腔,新的表现手法。”

管理体制

艺术运行体制的束缚

台州乱弹旧的艺术体制的束缚,阻碍了地方戏曲创作、演出队伍的生存发展。艺术运行体制包括管理体制,用人体制与分配体制等。

1、管理体制

中国戏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没有花很多的时间、下很多的功夫去研究、学习,是掌握不了这其中的艺术规律的。很多人都在责怪各级文化部门没有下力气去管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但是各级文化部门管理后的实效却不明显。

培养一个戏曲演员要5-8年时间,一个戏曲鼓师至少要10余年时间,一个戏曲编导的成长花费10年20年 也不为奇,这些还需要被培养者耐得住寂寞,忍受的住清贫和外界的诱惑。要掌握这们一门艺术的基本规律是很难的,更加不用说如何去管理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管理只能由那些熟悉并深爱戏曲艺术的人来完成,要遵循戏曲美学精神,研究好传统,把传统吃透,然后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管理。

2、用人体制

沿袭多年不公平的用人机制造成现在许多戏曲团体创作演出人员老化,许多艺术骨干人才流失。

3、分配体制

在分配体制上,多年的“大锅饭”分配方式的流行,使部分演员与一般演职员的收益相差不多,缺乏竞争活力。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一门以“名角”,台州乱弹也一样。除了政治上的促进,还是要在新的经济激励机制下给予“名角”更多的经济实惠,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以经济为主的社会里。

扩大宣传

十年文革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了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容易为青年观众理解和接受。

当代电视和声像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文革”以前,人们没有多少艺术形式可供提供,其审美需要驱使他们非走进剧场不可。当代电视走入亿万人民的家庭,人们安坐在家中,便可以自由地选择数十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艺节目和各种各样的消闲形式,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屏幕艺术近乎淹没舞台艺术,自然也就使地剧场“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今天的社会文化娱乐结构,不仅有戏剧、电视、卡拉OK、而且还有艺术体操、球类比赛、冰上芭蕾、音乐茶座、露天演唱会、交谊舞会等等,各种文化娱乐和艺术作品,都在相互竞争观众。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歌剧、话剧的市场也在萎缩,戏曲更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后继有人

戏曲的市场由繁荣走向衰落:八十年代演戏,基本上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现在演戏,在城市里基本上没有观众。在农村还可以,但观众严重老化,青年不多。

胡来宾先生的调查也突现的这个结果。因为文化的断层导致青年一辈喜爱戏曲的很少,那么青年一辈对戏曲的喜爱与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台州乱弹将来的命运。

1996年7月12日,《光明日报》记者叶辉率先在该报发表了《专家呼吁:救救台州乱弹》一文,开创了呼吁抢救台州乱弹的先河。随后,《浙江日报》、《戏文》杂志、《大舞台报》、浙江电视台、《台州日报》、台州人民广播电台等相继发出呼吁。

2003年,台州市为了进一步找准特色、突出重点、努力繁荣台州的文化事业,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促进文化大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文化的发展,计划三年内重振旗鼓,“招兵买马”,采取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台州乱弹。

现在,台州乱弹走在一个边缘地带,危机四伏。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7月1日)

丛书名: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平装: 19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6867961, 9787806867969

条形码: 9787806867969

商品尺寸: 22.8 x 15.4 x 1.2 cm

商品重量: 381 g

品牌: 浙江摄影出版社有限公司

ASIN: B002NALMFW

内容简介

《台州乱弹》内容简介:台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浙东、浙南地区。它唱腔十分丰富,声情并茂,或温婉,或激荡,其舞台语言为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乡韵,独具特色,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的剧目丰富,有三百多个,其中本家戏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

编辑推荐

《台州乱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项目。

图书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台州乱弹的产生环境

[壹]台州的地理与人文

[贰]台州戏曲的渊源

[叁]台州乱弹的习俗

台州乱弹的历史

[壹]台州乱弹名称释义

[贰]早期的台州戏曲和乱弹班社

[叁]新中国成立后的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的内容及表演特色

[壹]台州乱弹的内容

[贰]台州乱弹的表演特色

台州乱弹唱腔选段

台州乱弹的传承

[壹]台州乱弹的现状

[贰]台州乱弹梨园谱

[叁]台州乱弹梨园逸事

附录

[壹]台州乱弹的媒体报道

[贰]台州乱弹发展座谈会纪要

后记

“台州乱弹”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7次
最近更新:2012-02-04
创建者:千里英媛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半月砂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