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湾前卫文件展
释义

从2002年开始至今,台湾前卫文件展已进行两届。首届C02不预设议题,是经由发起人的推荐及公开征件,展出者汇集国内各地替代空间、年轻艺术创作者(各大专院校在学或刚毕业学生)及一些新兴艺术团体等,也企图容纳各种实验与创新构想。因此,跟一般双年展不同,台湾前卫文件着重的是台湾当代艺术创作生态的呈现,也诚如罗森豪所说的,是「艺术作品须经过整个文件的过程到社会经验的过程」。

结构分析

每一届台湾前卫文件展独特的操作策略,除了推行委员会的平头对话和决策机制,也都培养了一批艺术行政面向台湾经验的策划和执行人才。由于其规模上绝无仅有,充满各式无前例可循的专业挑战,在培训场域中,堪称训练、或磨练的最佳条件。有人戏言,每届都会做掉一个执行秘书,和一票临编的总监及工作人员,而任务总是要仰赖无数有热情但是专业不足的志工。面对工作,不论是专业的“匠作”和不需专业的“打工”都要自己来,具有打不死的硬颈和厚颜精神,关键是对公众事务的热忱、和对艺术的偏执狂爱。异常艰难和缺乏固定组织的任务,确实要靠这些人员“一次经验”撑到底的硬仗。还好这个展览的基本精神是在谈“变异”,而不是谈“永续”。

这一届的台湾前卫文件展“Co6”,经过推行委员会的定调,决定以速度为议题,追逐高铁的象征,移师台中。包括跨领域策划团队的公开征选、域外策展人对公开征件作品的选件和策划、展览机构和预算规模等,这些集体思量或既定的想法,展陈某种台湾前卫文件展的基本精神和指标特性,始终包含着内部对话的高度自觉、和深度自省的性格。这样的特质,不只形构展览基调和哲学,同时塑造台湾前卫文件展每一届寻求脱胎换骨的变异性格、和在体制内外掌握生机的操作手法。松散的组织或许是行政效率的致命伤,但是学术论述和策划执行的充分授权,却始终是展览策划迸发能量的另类温床。

基本命题

这次Co6的基本命题是期望能够响应对照Co4指定策划所形成的生态固守性格,而强调以公开征案、跨领域两人以上的合作方式,能让一些具有实验性质的策划新面孔出线。这当然是一件很冒险的尝试,因为策展案是在打集体战,缺乏经验的将领是战局的最大险境。但是以前卫文件展向来乐观的性格来看,那个将领是天生有经验的呢?整个战局铺陈下来,最有工作纪律的是“都市揭面”、最好玩的是“复音马赛克”、最受瞩目的是“动?物”、而最是新面孔和缺乏经验的策展人“回光?告解/室”却据说作了最好看的展览。相较之下,华安瑞是本届前卫文件展策划展结构中,直接受推行委员会委托的最有经验的策展人,基于策展人本身的品味和内向性格,却由于策展命题的开放性质的冲击,加上这个展览位处于美术馆封闭场域以外的开放街区,结果完成了一个四平八稳,在评论文章中对艺术界不够辛辣的展览。

操作命题

从生态繁衍和生发的角度来看,Co6展览定性同时承继推行委员会的决议,并需考虑本届运作规模和复杂度,以及牵涉到一种从台湾北部到中部的地域价值转换、族群迁徙、品牌认知落差等问题,缺乏真正的时间因素和酝酿发酵的触媒,因此必须采取“强”、“弱”并进的策划模式。对策划执行团队而言,这次展览在既有条件下的务实抉择和工作命题,是如何把公开选件而成的跨领域策划案、和征件作品等异质元素,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摆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外部的或物理的结合,而非能真正改变元素性质的内部质变。但是,主要元素的并置并不冲突或需全然妥协掉一些细致的生态化学效应,这是层次足够丰富和多元的展览可以提供的操作条件。举例来说,征件展本来就是一种机械或数量式的综合呈现舞台。但是从Co6跨领域策划案的表现,可以看到“跨域”生态效应的多样性:20号仓库展出的“海马体”使用一种总体艺术的剧场形式,让各领域的创作者能在一种戏剧内外角色的融入过程,展现形式跨域的浪漫气质。“蜜糖蓝激队”本身就是一种另类声音艺术社群的组合,其创作者很难界定属于某一传统领域;“东海建筑团队”建筑专业本身也具有复数整合的性格,他们都是非为形式跨域而组成的团体,复合媒体实践或工程整合本来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南方制药”刚好相反,是为媒体跨来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南方制药”刚好相反,是为媒体跨念。

这次配合展览的“创艺跨域”论坛系列,倒是将这些并置的展览以“电影”、“建筑”、“声音”、“诊问”等议题,让不同领域的人针对一种复合型态的美学论题,加以评论和交换意见。虽然展览的空间并置并不能真正引起生态的化学作用,但是我们试着将学域或地域上的异质团队加入视觉艺术圈中,倒是此次策划在生态刺激上的额外收获。尤其是东海建筑团队的“都市揭面”和主题制作“动?物”的邀请参与,一方面让视觉艺术的惯常受众,得以观察建筑人的知觉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东海建筑系为了这个计划的参与,特别设定了一门课程,数度邀约展览总召的参与对话,在内部进行“什么是建筑?”、“什么是都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展览?”的根本提问;他们用展览而非建筑设计的型态,扰动自身生态和概念的检验模式,并透过从事不同的生产行为,甚至建构建筑硕士毕业评鉴的新伦理。评估和检验“跨域”,我们都太习惯于展览现场的验收模式,事实上,跨领域是否有效,现场的视觉结果论断,恐怕只是生态变化的最表象指标,过程中的新鲜刺激、惯性挑战、终极质疑、寻找替代出口,恐怕才是跨域的真正价值。

台湾前卫文件展积极挑动当代艺术家和体制交涉的大议题,企图维持一种与体制“既黏又不会太黏”、“既亲密又疏离”的吊诡关系。当策划案征选和展出空间属性已由推行委员会确认的条件下,这和以空间或环境脉络为议题的展览是非常不一样的。此时Co6需直接面对展览的空间配置,浮生了最有趣的空间策略问题:为什么在这里展出?哪个展览该放在哪个空间?目的是什么?就在当代各式艺术替代机制灵活地游击于体制内外以获致最佳化的生存法则,美术馆亦正亟欲转身跨域、变脸挑战制式的展览美学。因此Co6有意识地建构美术馆为主秀场所,成为新世代实验艺术的闯关场地。无独有偶地,新上任的馆长特想操作年轻世代的艺术创作和新媒体议题,因此过程中反而有一些助力甚于阻力。我们决定不只和体制手牵手,并且在旗帜鲜明的各个空间容器中,包括国家美术馆、地方文化机构、和替代性的空间,并且串连商业画廊的会外展机制,尝试置入恰当的策展议题,纳入声音、电影、建筑、行为、新媒体、新艺术方法论等跨域策划,以及涵盖批判、质疑、陈述、经验、倾诉、疗愈、娱乐等诸多创作态度。

从头到尾毫不考虑直觉判断的决定,也是Co6空间配置最好的一个决定,就是将“回光?告解/室”置入具有黑箱剧场性格、充满时间感的二十号仓库。而改变最大的,也是效果最受争议的,是“公开征件展”和“炼丹:乱雨?出神?杂音” 两个展览。最初是希望能将以“南方”加上“替代空间”边缘姿态现身的“南方制药厂”置入美术馆,以取得草莽进驻体制的形象挑战性格,而让征件作品有更多开放而实验的机会置入未定性的台中旧酒厂。但是协调结果呢? 前者是边缘性自居的仍然选择了未定性的空间,却反而用了白盒子空间的意识型态。而后者是策展人的白盒子性格选择了白盒子,这种理所当然显得缺乏挑战性。

比较遗憾的是展览策划外一章的台中声音艺术家陈史蒂(Noise Steve)卖力成形的另类跨年《…推(((((( 派对》(PUSH Party),未能在美术馆的体制弹性下于前门广场实现,而需要脱离声音艺术的主秀场脉络,转战台中旧酒厂,让想要年轻的美术馆,无法沾染体制边缘的在地氛围。

相关评论

本次展览作品虽多以科技媒体为创作工具但不以高科技为导向,虽以痉挛为主题但 坚持抗拒耸动及媚俗的方向﹔这次展览希望藉由此极具当代性的创作科技工具与艺术家极富内省精练的态度,将当代媒体艺术的风貌拉回到古典美学上。也就是说,一切往回走,从所谓的「前卫」那一点,奋力往回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