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风蒲公英
释义

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2000年1月开始执行。至今,共有两个热带气旋被命名为“蒲公英”。台风“蒲公英”名字来源于朝鲜,意为“一种小黄花”。

台风蒲公英(2004年)

简介

2004年第七号台风已在太平洋洋面形成,并命名为“蒲公英”(名字来源于朝鲜,意为“一种小黄花”)。28日下午2时,其中心位于北纬18.3度,东经125.5度,也就是在吕宋岛偏东方约40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度,达到45米/秒的风速,是低气压950百帕。预计,台风“蒲公英”未来24小时内将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偏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巴士海峡东部海面靠近。

路线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

特点

1、台风生成时间早、历时长:“蒲公英”台风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于7月5日8点钟停止编报,历时将近12天。

2、台风较强、移动速度较慢,近上海海面时,移速加快:“蒲公英”台风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首先向偏西方向移动,移动速度较慢,除6月25日台风的移速达20公里/小时外,在台风登陆以前的移速为10—15公里/小时。在台风沿西北向移动过程中,台风中心气压也逐渐降低,中心风速逐渐增强最高达15级,6月29日台风达最强盛时,台风移速减慢至缓慢状态。7月3日台风在浙江登陆后,移速才增加,以25—37公里/小时的速度渐渐远离上海。

3、台风云系呈不对称状:从“蒲公英”台风云系的发育过程来看,该台风有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在6月29日之前该台风呈现出较完整的形态,从卫星云图上可看到非常明显的台风眼和台风的螺旋云系。当台风靠近台湾沿海附近时,其云系逐渐发展成不对称现象,中心气压上升到980百帕,但台风所到之处强度依然很大,给附近区域带来8-9级大风,并伴随着强降雨。

4、台风风速大:“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

5、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

影响

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1、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2、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台风蒲公英(2010年)

简介

热带风暴蒲公英(英语:Tropical Storm Mindulle ;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Ester;国际编号:1005;JTWC:06W)为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五个形成的热带气旋。2010年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8月23日14时中心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偏东大约220公里的南海中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预计风暴中心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并有可能于23日夜间到24日上午擦过海南南部沿海,也有可能登陆。

特点

一是于近海生成,路径不稳定,使得防御准备时间短,防御难度大。

二是云系不对称,随着周边云系的不断补充,使得热带风暴中心位于云系北部,外围云系覆盖范围广,影响区域大。

三是降雨量可能较大,维持时间可能较长。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年第5号热带风暴中心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并将于今日夜间到明日上午从海南南部近海擦过,进入北部湾南部海面。受其影响,23日至25日,南海海域、琼州海峡、北部湾以及华南南部沿海地区将有7级以上大风;广东南部、广西南部累计降雨将有30~8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150毫米,海南大部累计降雨有80~150毫米,海南南部部分地区可达200~260毫米。

国家防总要求,有关省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防汛防台风预案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各地防汛指挥部和水利、渔业、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要立即上岗到位,在重点做好船只回港、海上人员上岸等工作的同时,要对低洼易涝区、建筑工地、高空构筑物、地下空间、危房校舍、简易工棚、工矿企业等再次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此外,各有关部门要严密监视“蒲公英”的发展变化,不断跟踪、修正预报,要结合以往登陆珠江流域热带风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有关部门要再接再厉,坚持以人为本和“防、避、救”的原则,克服麻痹思想,及时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强化管理,确保在警报解除前,船只不要提前出海,人员不要提前返回,科学安排好各项防御工作。

从会商情况看,“蒲公英”登陆后将给我国华南部分地区带来长历时强降雨,要切实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大坝的应急值守和巡查排险,特别要加强在建工程和存在隐患工程的防守与管理,对出现的险情和隐患要立即处理;各水库、水电站必须坚决服从有关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和指挥,要认真落实防汛措施,确保安全;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转移威胁区群众,确保安全。

气旋名称

“蒲公英”这个名字是由朝鲜所提供,意即蒲公英这种花。

台湾翻译为“敏督利”。

发展历史

8月23日早上8点增强为热带风暴后以时速18公里的速度,逐渐朝西北偏西转西北的方向移动,对越南会造成严重冲击,8月24日蒲公英台风已在傍晚五点从越南胡志明市登陆,并于8月25日上午8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

影响

越南

这次热带风暴蒲公英的登陆并没有对越南当地造成任何的伤亡。

中国海南岛

中国气象局表示,热带风暴蒲公英在登陆越南前会略为经过一些少许的外围云系与海南岛擦身而过。

菲律宾

在8月23日当晚在马尼拉的公共汽车挟持事件中,刚好因为受到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外围云系影响下,菲律宾警察的攻坚行动也受到间接的影响。

香港

8月22日上午8时,香港天文台也为此低压区升格为一热带气压 zh-hant:热带低气压,当时它已经在香港以南约670公里,也就是进入香港800公里范围内。但由于此热带气压 zh-hant:热带低气压的强度相当弱,而其暴风圈只集中在南海中部,未为香港带来即时的恶劣天气,只是香港南部水域有轻微涌浪,故未有令香港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受到此热带气旋之外围雨带影响,于8月24日下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2:50